追赶阳光的士兵(新时代之光)

发布时间:2017-11-13 12:20 | 来源:人民日报 2017年11月08日 24 版 | 查看:1528次

孙进军

从红其拉甫边防连采访归来,我们回到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团长杨军说:“你们该去阿然保泰边防连看看!那里的阳光比金子还珍贵,那儿有一群追赶阳光的士兵。”

  杨军是个典型的老边防,皮肤黝黑,目光坚毅,语气干脆而坚定。他十八岁参军来到这个边防团,在帕米尔高原一干就是二十四年,从士兵到团长。

  谈起所辖的边防连,杨军如数家珍。他说:“阿然保泰边防连,虽然不是我们所属边防连中海拔最高的,但自然条件却是最苦的。在那里,阳光都成了奢侈品。”

  带着好奇与敬重,次日一大早,我们驱车驶向阿然保泰边防连……

  

  阿然保泰,塔吉克语译为“一线天”,海拔四千零五十米。边防连的营院,被两座高耸入云的雪山夹持着,两山之间距离不足五百米。置身其中,令人感觉压抑。

  “‘天空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这是对帕米尔高原的写照。但对于我们这儿来说,还得加一句:追着太阳跑。”一见到我们,连长马明星就深有感触地说道。

  “在这里,太阳每天光顾的时间,只有四个小时左右。冬天遇上连降大雪,有时几天见不着太阳,所以很多事情都必须紧跟上阳光的步伐。就拿晒被子来说,你要是把被子往外一搁就不管了,那一天下来,被子就会越晒越潮,因为阳光的‘脚步’总是太匆匆。没办法,我们只好追着阳光走,阳光‘走’到哪儿,就把被子挪到哪儿!官兵调侃,这叫‘追日’。”马明星边走边介绍。紧接着,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特殊的“阳光协议”。

  哈萨克族战士杰依得尔和达吾热尼,去年9月同时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参军来到连队。此前,两人虽然经常策马奔驰在赛里木湖畔,但彼此并不相识。

  在连队,两人有着共同身份:民族灶“大厨”。由于要轮流上灶台,当全连官兵集体组织“日光浴”时,他们中总会有一人忙碌在灶台前。

  有段时间,杰依得尔很郁闷,经常自言自语:“我什么时候把太阳给得罪了?”原来,那几天每次轮到他去晒太阳时,总是天公不作美,不是阴天就是雨雪,他半个多月没见着阳光,浑身不自在。

  “咱们来个‘阳光协议’吧!”达吾热尼看出了他的心思,主动提议,“改变以往每人隔天轮流出去晒太阳的做法。从今天开始,咱们将日常工作、训练、守纪和厨艺等好评率进行量化,看谁受表扬多、谁进步快,成绩好的优先享受阳光。请全班战友当裁判,怎么样?”

  “好、好、好!”杰依得尔不假思索,连说三个“好”。

  一份催人奋进的“阳光协议”诞生了。此后的日子,为了一米阳光,两人不仅暗自较劲,还相互帮助。达吾热尼的汉语基础差,与战友交流时经常憋个大红脸。高校毕业的杰依得尔精通哈、汉双语,就主动为他辅导汉语,教他说普通话。后来,连队文书田寒也加入进来,当起他的“汉语小教员”。

  达吾热尼生在厨师世家,厨艺精湛。从小到大,杰依得尔却从未碰过炒锅。在达吾热尼的帮助下,他的厨艺提升很快,成了连队有名的“大厨”。6月初,两人双双荣登连队训练“龙虎榜”,还一起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我们这里虽然缺阳光,但不缺爱,官兵个个活得阳光。两个小伙子的故事,激发了战友之间比学赶帮超的热潮。”讲完这个故事,连长马明星说,连队像这样的暖心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艾科拜尔是一名维吾尔族战士,也是一名“马倌”。一年前,他从班长周方方手中接过马鞭,当起军马饲养员。

  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艾科拜尔自认为懂马,感觉自己有了用武之地。可没多久他才发现,在高原上当好“马倌”不容易。

  今年7月,团里送来五匹伊犁军马,个个精神抖擞、威武健壮,艾科拜尔看在眼里、美在心里。可没几天,艾科拜尔无意中发现这些“无言的战友”不吃不喝不睡,逐渐变得面容消瘦、毛发翻卷、无精打采。

  艾科拜尔一下子急了。找当地牧民,找连队“老马倌”,向他们取经求教。原来,这种状况是因高原反应和缺少阳光所致。用艾科拜尔的话说:“它们抑郁了!”这是艾科拜尔以前从没遇到过的。

  “阳光能调节马的心情。心情好,它们才能吃得好;吃得好,才能身体好,才能抵御高原反应。”后面的日子,每次训练执勤回来,艾科拜尔第一件事就是陪马晒太阳,看它们在山坡上追着太阳吃草。没过几天,马儿们“满血复活”。

  有一天,夜幕降临,艾科拜尔一下哨就走进马厩,发现他最喜欢的快马“小白”没归队。他又急了,顾不上吃饭,急匆匆上山坡找。天空飘起雪花,海拔逐渐升高,他大口喘着粗气,边走边打听边呼喊。四十分钟后,一个牧民告诉他,山顶一块草地上有一匹白马。他顶风冒雪,强忍饥寒,又跋涉了半小时,终于找到了“小白”。艾科拜尔说:“它应该是追着太阳吃草,追到山顶迷路了!”

  当艾科拜尔牵着“小白”返回连队时,熄灯号已响起。战友们问他:“为啥不骑着回来?”艾科拜尔憨憨一笑:“心疼。舍不得!”

  “在高原呆得越久,感情变得越纯粹!”军犬饲养员胡海龙对这句话深有感触。连队的数条军犬,整日与他朝夕相处。犬的喜怒哀乐,时刻牵动着他的神经。

  有一天,他在给军犬“田虎”梳理毛发时,闻到一股刺鼻的异味。仔细检查,发现“田虎”脖下有一条5厘米长的伤口,已经化脓。胡海龙立刻意识到,它应该是在前几天的一次巡逻中穿越铁丝网时划伤的。

  胡海龙心疼极了,心酸地说:“伤在它身上,疼在我心里!”连忙为它清创、敷药、包扎。为防止伤口恶化,他一有时间就带“田虎”晒太阳,有阳光照射,用药后药效好、恢复快。

  二

  绿色象征着生命。

  在冬日的风雪边关,在缺少阳光的“一线天”,能见一抹绿色,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儿。

  上午12点,太阳慢慢露出“笑脸”,冷清的营院开始热闹起来。机要参谋张海涛抱着两盆君子兰,匆匆走出宿舍,来到院子抢占有利地形:晒花。

  这名已参军二十二年的“老边防”,还有个外号叫“护花使者”。原因是他平时爱养花、会养花,别人养不活的他能养活。

  “晒花,最好的位置是在门槛之间。因为门是红色的,吸热好,两侧门柱还可以避风。”张海涛介绍说。不一会儿,战士们也抱着各自的花,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他的身边,享受“阳光大餐”,讨教养花经验。靠在墙根,阳光碎金般地洒在脸上,暖暖的,让人心醉。一个个故事,也像阳光一样温馨、灿烂。

  刚来阿然保泰时,面对皑皑雪山,张海涛曾下决心:种片树,养片花。开春后,他先后试种了十余种树、三十余种花卉,却几乎全部“阵亡”。原因是:缺少阳光。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摸索出适宜当地生长的十二种花卉种植方法,不少战友成了他的学生。“现在,连队几乎人人都懂养花技术,每个班都有六七盆花。把全连的花摆在一起,酷似一个小花圃。”张海涛自豪地说。

  士官冯满锋说,有一次,他还用五十余朵小花瓣,贴成表白爱意的字样,寄给家乡女友,并告诉她:那里有世界上最珍贵的阳光。

  士官宋展鹏一直认为,他是最幸福、最幸运的人,因为他负责连队的蔬菜大棚,天天与绿色打交道。他还给大棚起了浪漫的名字,叫“阳光绿岛”。走进大棚,韭菜、黄瓜、豆角、茄子、水萝卜,白的、红的、黄的、绿的、紫的……色彩斑斓,生机盎然。

  “这里有阳光、有绿色,不管训练多苦、巡逻多累,只要一进大棚,顿感浑身舒坦!”宋展鹏心满意足地说。然而,许多战友也许并不知道,他为了这片绿色所付出的艰辛。

  翻土、育苗、施肥、浇水、通风……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儿,在高原都变得异常艰难。他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探索,喜悦中掺杂着失落,坚持中孕育着成功。每次回内地探家,他走访最多的是菜农;每次归队,他带回最多的是菜籽和菜苗。

  “蔬菜需要阳光。这里日照时间短,只要一出太阳,就要利用好每一米阳光。”为此,宋展鹏每天都比战友早起一个多小时,打着手电走进大棚,踩着凳子把棚顶的水珠擦干,便于阳光更充分地透进来。训练执勤之余,他一有时间就“泡”进大棚,经常一呆就到深夜。一个夏日的中午,因在棚里呆得太久,导致中暑晕倒,被战友们从大棚里抬了出来。

  “对我来说,这些蔬菜不是用来吃的,而是我的‘精神伴侣’。”宋展鹏深情地说道。这几天他有点兴奋,副班长刘珂从河南老家探亲带回一颗巨峰葡萄苗,竟然被他种活了,而且长势喜人。

  “等下次你们再来,就可以吃到我亲手种的葡萄啦!”宋展鹏坚定地说道,年轻英俊的脸上写满阳光。

  有一回,全连官兵围坐收看电视集体学习。炊事班长邵志刚看看电视,瞅瞅窗外,显得有点坐立不安:连续降雪,太阳三天没光临了,切好的两千斤萝卜干快长毛了。

  “这可是全连官兵过冬的口粮啊。”他越想心越慌。令他欣喜若狂的是,下午2点多时,雪停了,太阳悄悄爬上雪山之巅,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宿舍。

  “快起来,快起来,太阳出来了!”正准备午休的邵志刚大喊一声,“腾”地从床上爬起来,招呼战友们去晒萝卜干。

  全连官兵齐上阵。不一会儿工夫,阳光照到的地方,都铺满了萝卜干。那几天,战友们像是在打一场“游击战”,阳光照到哪里,就把萝卜干转移到哪里。

  当了五年炊事班长的邵志刚感慨地说:“每逢冬粮贮备之时,便是我最揪心之时。那时,总盼着阳光多点儿、再多点儿。但是这个时候,也是最能体现连队凝聚力的时候。我们感到,只要全连官兵团结一心,就没有打不赢的‘攻坚战’!”

  三

  “爹,马上过年咧,家里年货备好了吗?您跟我妈身体还好吧……喂,喂喂……”腊月二十九,站在半山腰上的冯满锋刚跟电话那头的父亲说了几句话,信号就没了。他手持手机来回走动,却再也没搜到信号。

  冯满锋的父亲也习惯了,这事他们常遇到。父亲知道,儿子所在连队的供电,主要靠太阳能电池板,日照不足导致供电时断时续。高山阻隔,“您拨打的电话无法接通”便成了常态。

  那年春节,因为持续阴天,太阳能电池板“罢工”,连队不得不用柴油发电机供电。但通往山下的道路被突如其来的大雪封住了,储备柴油眼看就要耗尽。

  为让大伙儿过个“阳光”的春节,大年三十,连长马明星带上两名班长,牵着军马下山拉运柴油和给养。三个人风雪兼程三昼夜,驮回四桶柴油。发电机再次转动,信号再次恢复,冯满锋和战友们轮流打电话给家人拜了个年。他说:“边防有艰辛,也有幸福。这幸福看似简单,却因来之不易而更显珍贵。”

  排长刘笛这几天像变了个人。一周前还愁眉不展,现在变得满面春风。原因是他与女朋友闹了误会,经过努力,“警报”解除。

  今年9月,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刘笛,被分配到阿然保泰边防连。报到不到一个月,连着一周阴天,洪水冲断道路,既见不着阳光,也无法运送柴油上来发电,手机没有信号。

  刘笛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深知,热恋中的两人,第一次分开这么久,第一次隔得这么远,第一次几天杳无音信。在深圳教书的女友也急坏了,她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往帕米尔高原。

  一周后,太阳出来了,信号回来了。刘笛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一看,微信图标处,“99+”的红色数字十分醒目。点开之后,足足三百多条。再看时间,第一天:八十五条;第二天:六十一条;第三天:三十三条……最后一天:两条。

  “你还好吗?”“我做错了什么,为啥不回复?”“到底发生了什么,你说清楚好吗?”“你是谈恋爱呢,还是玩消失呢?”微信内容,五花八门,各种猜疑。由不解到埋怨,从气愤到发狂……电话拨过去,无论怎么解释,女友不由分说,挂断电话。拨通,挂断;再拨通,再挂断。她怎么也不相信刘笛的理由。

  无奈,刘笛打开手机,对着阳光下的雪山,“咔嚓”一声,拍了一张照片发去。紧接着附上一句话:相信我,亲爱的!这就是我守卫的雪山,是我工作生活的地方。

  来到连队后,面临恶劣环境,刘笛向来报喜藏忧,从来不诉苦。女友要求他发照片,他都是等着太阳出来,拍张门前清澈的河流发去。他给女友描述的环境是:青山绿水,景色宜人。

  然而,刘笛却从未告诉女友:这里四面环山,白雪皑皑,号称“一线天”,且巡逻路上路况复杂、险象环生。他也没告诉女友:这里不仅空气中氧气含量低,只有内地的一半,还经常见不到阳光,空手徒步行走就像在平地身扛二十公斤重物,举步维艰,一步三喘。他更没告诉女友:在这里,夏天常发洪水,冬天大雪封山,有时给养送不上来,只能到河道里捡地皮菜吃……

  没一会儿,女友发来一串儿笑脸,随后发来七个字:你爱边关,我爱你!一张照片,让她瞬间读懂了刘笛,读懂了边关。

  在阿然保泰,阳光虽然重要。但对于戍边官兵来说,界碑比阳光更重要,是他们心中最神圣的信仰。每次巡逻,不管多么艰险,不到界碑,官兵们誓不罢休,从未有一人退缩。

  在去往海拔五千二百九十五米的斯如依达坂巡逻途中,官兵们边走边聊。排长黄丙奇说:“冷的边关热的血。这里尽管缺氧气、缺阳光,但不缺温暖、不缺士气。”他啃口干馕,喝口冰水,接着说:“这五年,连队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级党委的关怀,让我们感觉暖流不断。你看,我们住上了保温房,用上了制氧机,网络连到班,周末还能‘卡拉OK’一下……幸福指数高着哩!”

  这时,二班长窦增凯插话说:“嗯嗯,在有的人看来,边关很远很险,但我们却很快乐。在这里,连队党员、干部就像一束束阳光,照着我们向前进。每到危急关头,干部和党员总是冲在最前面!”

  “有苦不说苦,苦中有作为。没有阳光的日子,官兵们的心灵却都是阳光的!”指导员程龙伟欣慰地说。

  今年7月的一天夜里,程龙伟接到团部命令:离连队十五公里处因突发洪水,三名地方施工人员被困,迅速前往救援。程龙伟放下电话,带领二十名党员,分乘两辆卡车驶向受灾地域。

  赶到现场,顾不上高原反应和刺骨的冰水,官兵们把背包绳绑在腰上,连成人墙。程龙伟在前面探路,战友们紧随其后,打着手电,一步步向前挪动、寻找。五个小时后,被困人员被成功救出。这时,有的官兵已累瘫在路边。

  有人说:“阳光,能照亮成年人的眼睛,更能穿透孩子的心。”和阿然保泰这些年轻官兵在一起,仿佛一束阳光穿透我们的心,照亮我们的灵魂。在这里,你能深刻感受到:只要心中充满阳光,生活就会色彩斑斓,生命就会熠熠发光。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