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赤诚只为民

发布时间:2017-08-31 09:31 | 来源:邯郸新闻网 2016-06-12 01版 | 查看:2547次

  —追记涉县原县委群工部常务副部长、信访局局长刘瑞君之一

  本报记者 陈 雁 通讯员 冯晓广

  扎根基层33年,面对调回县城的机会,他主动放弃,说这里离群众近,接地气,更适合自己;

  做了一辈子群众工作,无怨无悔,枝叶关情,他始终带着感情、责任和追求,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与时间赛跑,与疾病抗争,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他的心里还惦记着工作,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

  他,就是涉县县委群工部原常务副部长、信访局局长刘瑞君。2016年5月11日下午,刘瑞君同志因带病连续工作,突发脑出血昏迷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医治无效,于2016年5月15日11时病逝。

  刘瑞君走了,干部哽咽,群众落泪。

  刘瑞君没有走,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等待着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为群众办事不能嫌辛苦”

  刘瑞君出生于太行老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党的教育培养,使他走上领导岗位。他常说,“没有党就没有咱的今天,党给咱这么重要的位置,必须好好干”。即使在身患重度糖尿病的日子里,一年考勤都在350天以上。组织考虑其身体原因,曾3次有意调他回县城工作,他都主动放弃了,说这里离群众近,接地气,更适合自己。

  2015年9月22日,刘瑞君从索堡镇党委书记任上调任县信访局局长。信访,被称为“机关第一难”——矛盾在此交汇,纠纷在此累积,一封封求助的信件,一张张困惑的面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没有什么事是容易解决的。他一到任后,就给本不轻松的信访局紧了几扣。

  涉县信访局办公室主任郭永强记得清楚:“信访条例明确规定,有一些事情,只需通知相关单位协调就行了,或者建议上访人员走诉讼渠道,但瑞君到任后,信访局主动出击,主动介入,解决了一大批老大难问题。”

  在涉县信访局,工作人员上午在信访大厅接访,下午到现场调查、解决,虽然有的棘手问题不能一下子解决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群众的情绪。

  郭永强说:“‘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解决’看似简单,却增加了不少工作量,整天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但刘局长身体力行,总是充满了激情。”

  刘瑞君常对大家说:“为群众办事不能嫌辛苦。群众找来了,说明问题已经出了,群众有困难了,与其让群众找,还不如主动解决,让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对一些同事的抱怨,刘瑞君义正辞严地解释:“基层工作中,再小的事都代表着党的形象,影响着干群关系,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得时常替老百姓想一想。”

  2016年5月3日,涉县偏店乡上窑则村一村民在井店镇帮人装修房屋时,因操作不当触碰隶属天铁集团的高压线身亡。5月7日,其亲属集体到天铁上访。刘瑞君闻讯第一时间赶到,协调镇、村共同解决。经协商,天铁答应赔偿4万元。因事态紧急,为及时解决纠纷,刘瑞君将准备给儿子装修房子的钱先垫上,最终信访人签了协议。事后,听说赔偿金是刘瑞君儿子的婚房装修款,死者亲属赵成生感慨良久:“刘局长心里装着老百姓,真是好党员、好干部啊。”

  在信访局的短短238天,刘瑞君组织安排信访隐患排查化解21次,接访约访信访群众132批次、1216人次,协调案件382个,化解疑难案件27件。

  “住院昏迷中,他还在问信访工作的事儿。”涉县信访局副局长程军说,刘瑞君心里永远装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脚底板下绑大锣,走到哪儿响到哪儿”

  1984年,涉县辽城乡政府来了七个新招聘干部,刘瑞君是其中一员。时任涉县辽城乡党委书记的杨玉平对这个年轻人印象深刻。在他的脑海里,刘瑞君还是当年找他报到时的模样:中等个头,有棱角的方脸,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是精神头十足。

  人很实在,特别善于做群众工作,这是刘瑞君留给杨玉平的印象。那个年代正是计划生育、宅基地确权登记等政策执行之初,农村经历着转变的阵痛,矛盾纠纷不断。先当农经管理员、后当土地管理员的刘瑞君,常常拎着个提包,戴顶草帽,徒步下村,一住就是十天半月。

  当时,对农村老宅基进行确权登记,同时乡里每年划拨指标。因历史原因,你家多占了,我家少占了,乡邻之间总是闹得不可开交。在太行涉县山区,宅基地纠纷是农村最主要的矛盾之一。负责宅基地的刘瑞君每年给各村下发80到150个指标,却很少有矛盾。

  “他做事主动,不怕麻烦。”当年辽城乡七个招聘干部之一的冯迈廷回忆说,当时大家都是把指标给村里,让村里自己划分,

  但刘瑞君是拿着米尺,跑到村里,叫上四邻,亲自丈量,画线钉橛子,谁也别想多占。

  辽城乡贾家庄村干部闹派性,导致村“两委”瘫痪,辽城乡党委果断选派刘瑞君担任村支书。1995年和1996年,刘瑞君任村支书两年,与群众打成一片,还巧妙地化解了干部之间的矛盾,最终选出了村“两委”班子。

  辽城、更乐、井店、索堡……这些乡镇遍布涉县不同方位。刘瑞君走到哪里,都能打开局面,一来二去,他善做群众工作的名声就传开了。在他30多年的乡镇工作中,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一直没与群众工作分过家。在更乐镇,他开创了“两个先例”,人大主席任上主管信访,镇长任上更是主抓信访。这一模式也在涉县多个乡镇推开。

  “脚底板下绑大锣,走到哪儿响到哪儿。”刘瑞君的入党介绍人、原辽城乡党委书记刘和平说,“实心实意为群众工作,瑞君向党组织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把上访群众当亲戚、当老乡”

  “遇到群众来找,刘镇长总把人家请进办公室,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茶水解渴,然后用心倾听……”王福柱说。

  王福柱,涉县更乐镇原司法所所长、信访办主任,与刘瑞君共事10多年。在王福柱眼里,刘瑞君没有解决完纠纷的时候,也没有解决不了的纠纷。

  王福柱坦言:“和刘瑞君搭伙计是真累,他常常说,‘我们把上访群众当亲戚、当老乡,行不行?’”在办公室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刘瑞君就亲自出马,跑到现场,调查、协调,再调查、再协调,而且只往前赶,从不往后拖。时间长了,更乐镇政府的门卫也习惯了——凡是三更半夜敲门的,一准是刘瑞君下乡回来了。

  刘瑞君去世前10多天,还惦记着曾经经手的更乐镇一件事。更乐镇主管信访的干部宋文彬说:“刘局长专门打来电话,说心里有个遗憾,就是想把房屋倒塌那件事了结一下,看有没有突破口。”

  原来,更乐村一农户房屋因陈旧倒塌导致没地方住,该农户并没向政府反映和

  求助,时任更乐镇镇长的刘瑞君听说后就跑到村里,和村两委干部商量,如何才能让农户有地方住。一趟没结果,再去。刘瑞君一次次往村里跑,入户走访时发现一商户的房屋闲置,他就连续找那个商户做思想工作,但商户一直没松口。当刘瑞君想继续努力时,调任索堡镇党委书记了。

  “他无论在哪,对过去没办结的事,总是念念不忘。”宋文彬沉痛地说。

  刘瑞君对党是一颗赤心,对群众是一片真诚。调任县信访局局长后,他常常主动为上访户买饭,买生活日用品。因对其务工单位辞退心怀不满,在涉县打工的永年县人杨某来信访局上访,当时已经傍晚,恰好刘瑞君还在单位,杨某一度情绪失控,又哭又骂,刘瑞君耐心疏导,并让工作人员为她买来热饭,安排她晚上住宿。第二天,刘瑞君自掏100元,把这位信访群众送上了回家的客车。

  “刘局长现在情况好点了吗?他是个好领导!虽然我反映的事还没有解决,但我心里挺感谢他的。”得知刘瑞君病重的消息后,一信访群众给涉县信访局工作人员发来短信,祝愿刘瑞君早日康复。

  刘瑞君走了,干部群众含泪为他送别。刘瑞君同志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责任,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