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7-25 08:52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7月25日 06 版 | 查看:1962次
401 土登
402 马忠斌
403 王盛
404 王华
405 王进
406 王家元
407 王静康
408 支月英
409 毛腊生
410 甘科伟
411 付华廷
412 宁允展
401 土登
土登,男,藏族,1934年10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艺术路上追梦一生。在西藏地区,土登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说唱《格萨尔王》等艺术作品,在藏族群众中经久不衰,深受喜爱。耄耋之年的土登仍然活跃在藏族传统曲艺舞台。
土登6岁进入拉萨功德林寺学经,并开始学演藏戏。经过刻苦钻研,他逐渐挑起了主角大梁,成长为拉萨爱国青年文化联谊会文艺宣传队的一员。在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他演出的《民族团结舞》,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上世纪60年代拉萨城市建设开始起步,土登等人用藏语演唱节目《逛新城》,赞颂西藏建设成就,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西藏文艺团体每次演出的保留节目。1964年,西藏自治区举办首届全区群众业余文艺汇演,土登担任领舞的《牧业丰收》《望果节》《拉萨堆谐》等节目全部获奖。1972年,拉萨市文工团根据上级决定,派歌舞队去墨脱县慰问演出。土登带领歌舞队,爬悬崖、过溜索,历时一个月长途跋涉,遍及墨脱各区和边防、哨卡,圆满完成了任务。
土登走过西藏的山山水水,为农牧民群众表演、宣传党和国家政策,多次参与国内外重大演出,为弘扬民族艺术及对外文化交流发挥了推动作用,为国家争得了许多荣誉。1982年,他代表西藏地区参加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首次将《格萨尔王》说唱搬上正规舞台。1987年,他远赴英国伦敦参加“国际宫廷音乐艺术节”暨史诗演唱会,表演《格萨尔王》片断《宗巴赞帽》说唱,让各国观众大开眼界。1991年土登被授予“发掘《格萨尔》史诗优异成绩荣誉奖”。2008年,75岁的土登参加了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举办的“中国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表演《格萨尔王》说唱。
土登4次获得国家级表演艺术一等奖,荣获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402 马忠斌
马忠斌,男,回族,1954年4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国家税务局预旺税务所退休干部。
从税35年来,马忠斌坚守民族贫困地区税收第一线,行程10多万公里,代开发票和税票30多万份,征收税款500多万元,在平凡岗位上作出非凡贡献。
马忠斌工作所在的预旺镇山大沟深,自然环境恶劣。他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翻山爬坡、走村串户,再苦再难也把税收上来。1985年秋天,马高庄乡油料大丰收,个别商贩收购后偷偷集中交到粮库想逃避交税。接到“税款催缴通知书”时已是下午4点多,他二话没说立即骑上自行车,历时两个多小时,翻过三座大山和两道深沟,挨个给收购商贩送达“税款催缴通知书”。途中下起大暴雨,土山梁子没处可躲,他冒雨赶路。经过一个山沟,突遇山洪栽倒水中。他爬起来在黑夜中深一脚浅一脚前行,走到一户贩粮老板家时已是半夜2点多了。
2003年,国家调高增值税起征点,预旺镇辖区管户大幅减少。其他人都陆续调回县城工作,马忠斌选择留下来。至今,他在“一个人的税务所”里守着一处办公房、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辆自行车、一口水窖,工作热情有增无减。
在基层收税工作中,马忠斌坚持“不让人戳脊梁骨”,对盘算着少缴税、想逃税的人,他坚持原则并晓之以理。一次,马忠斌的亲婶娘在市场上摆摊,不愿意缴纳临时经营税,他坚持进行了处罚。30多年来,他经手的税收票款账目经多次审计检查,都是明白账。
父亲临终,他在乡下工作没能赶回家见最后一面;儿子3岁时患病,他又因工作没顾得上送儿子治疗,儿子落下了终身残疾……这些事,成了马忠斌一辈子的愧疚和遗憾。尽管如此,他依然深爱着税收工作。2014年,已到退休年龄的马忠斌接受了单位返聘,继续坚守在他挚爱的岗位上。当地群众把马忠斌的事情编成方言快板,广为传颂。
马忠斌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道德模范、“感动宁夏”2015年度人物、全国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荣登“中国好人榜”。
403 王盛
王盛,男,汉族,1977年2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台州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主任兼公诉一处副处长。
老母患癌,幼儿脑瘫,没有压垮他尽忠职守的神经;工作繁重、积劳成疾,没有消减他攻坚破难的决心。常年战斗在公诉办案一线,他一刻未曾懈怠。面对轰动社会的重特大案件,他抽丝剥茧,妥善处置,无一差错。王盛在岗位上塑造了忠于职守、奉献人生的检察官形象。
王盛的公诉岗位,要求正确履行控诉犯罪职能,能够细致入微地分析纠正其他机关执法过程中的疏漏,及时提出监督意见。证据学、法医学、刑侦技术、会计学……但凡与检察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王盛不光摆放于案头,更是融会于心头。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功底、良好的职业素养,王盛先后成功经办了横跨20多省的电信诈骗系列案、温岭特大放火案、温岭杀医案等一大批涉案地域广、影响恶劣的案件,成为台州检察系统最年轻的办案能手。
就在他埋头工作时,病魔却将双手伸向了他和家人。2009年7月,王盛3个月的儿子被查出身患脑瘫;下半年,王盛肾脏有囊肿,因工作忙一拖再拖,导致病灶感染差点危及生命;2010年,王盛的母亲罹患癌症。即便如此,王盛始终未曾放弃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在孩子远赴广东治疗的几年里,王盛选择把牵挂和泪水融进永无休止的案卷中;肾脏囊肿切除后不到半个月,他又不声不响地出现在岗位上;为母亲治病的一年里,他每天凌晨4点走进医院挂号大厅,既为了让母亲能早点看病,也避免耽误工作……这一切,他从未向同事倾诉。
法律是惩治犯罪的工具,也是化解怨恨、促进和谐的桥梁。王盛的执法之笔,一端写着铁血——嫌犯遗漏,于法不公,他累计追诉(捕)被告人12名,提出抗诉6件全部改判;一端写着温情——群众利益至上,他为一封来自新疆某监狱的信辗转反侧,开启长达8个月的心理辅导,最终让一名充满怨戾的杀人案犯走上改造回归之路。
王盛荣获全国模范检察官、浙江省杰出青年、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记个人一等功。
404 王华
王华,男,汉族,1975年11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江苏省句容市副市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师长助理。
2013年12月,王华作为江苏援疆干部远赴伊犁。2016年8月,他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殉职,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援疆事业。他以敬业、奉献、实干、廉洁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本色。
参加工作以来,王华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句容工作期间,正值句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任务最重的时期。在他牵头协调下,句容启动了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实施了新一轮城乡教育规划布局;先行先试公立医院改革,全市114个村级卫生室全部完成升级改造,村民就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援疆期间,王华忘我投入。抵达伊犁的第二天,他就带着同伴下团场、进企业调研座谈,对四师各团场的第一轮援建情况摸底,制订镇江市第二轮援疆计划。2015年初,江苏拟投资2.6亿元在可克达拉市新建一所可容纳60个班3000人就读并可全寄宿的学校。为确保这个当时江苏投入资金最多、体量最大的援建项目尽快从规划变成现实,王华请来专家论证,春节假期还与他们研讨设计。项目开工,他每周都跑几趟工地,对工程每个环节、每个进度都严格把关。
在新疆工作的983天里,王华跑遍了四师18个团场、半数以上的连队。他所在的援疆工作组,三年来累计争取投入援疆资金5.73亿元,实施援助项目55个。为增强当地经济“造血”功能,他带着援疆干部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多次往返于镇江和新疆两地,30多家企业落户四师,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
2016年8月18日,王华在开会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年仅41岁。他留下的七大本记载着满满行程的笔记本,见证了这983天不平凡的援疆之路。
王华荣获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追授为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
405 王进
王进,男,汉族,1979年4月生,中共党员,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班副班长。
工作19年来,王进始终把确保输电线路可靠供电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他长期扎根特、超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一线,参与执行抗冰抢险、奥运保电等重大任务,带电检修300余次实现“零失误”,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经济价值。
2011年10月,山东德州境内开展了世界首次±660千伏直流线路等电位带电作业。虽然该电压等级带电作业已经通过大量论证、试验等证明具有可行性,但作为世界首次该电压等级作业,仍具一定风险。王进不惧风险,主动担起直流线路“主刀医生”的角色,凭借精湛技艺,圆满完成任务。
王进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只要一有时间他就钻进各种专业书籍和图纸资料,在模拟线路进行作业训练。他还注重做好传帮带,经他辅导带出的徒弟在全国技术比武中获得个人第二名,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
他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带领“王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完成30多项技术革新项目,研制20多件工器具,拥有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他们开展“±660千伏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和工器具创新及应用”课题研究,研制的带电作业屏蔽服、电位转移棒、大刀卡、耐张前卡等成套工器具,通过国家特高压实验室的超负荷试验,填补了±660千伏带电作业技术及工器具空白,在宁夏、陕西、山西等五省区推广应用。王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面对多项荣誉,王进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说:“荣誉再多,我还是我。”他把荣誉当作一把量尺,用更高的工作标准,投入到带电作业当中。爬上高耸入云的铁塔,与高压导线亲密接触,在外人看来每一次都是出生入死的考验,但在王进眼里就是一种使命、一份职责。“你回家,按开关,就有电。”这9个字,是他对社会的承诺、不变的坚守。
王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406 王家元
王家元,男,汉族,1967年11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党委副书记、春风村党支部书记。
13年时间,王家元实现了从成功商人到村干部的身份转变,以顽强奋斗精神,带领群众“让石头开出幸福花,结出致富果”,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转变。
筠连县是四川省88个贫困县之一,春风村山高坡陡、石漠化严重,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到本世纪初,全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000元。2004年,外出经商有着丰厚经济收入的王家元回到春风村,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上任后,他叫响“艰苦不怕吃苦,落后不甘落伍,再穷也要发展”的口号,住工棚、啃干粮、攀峭壁、搬大石,处处冲锋在前,带领村民在陡峭的大山里修起四通八达的水泥路环线,为春风村发展打下交通基础。
王家元想,靠山吃山,要变荒山为宝,种上植被果林。他请专家对村里土地进行会诊,制定科学治山计划。为在贫瘠的乱石山上种活果树,他带着群众把一筐筐土、一桶桶水从山脚背到山顶。经过不懈努力,村里相继培育出李子、花卉、茶叶三大农产品牌。村里引进开发商,盘活土地资源,走上一条“特色产业、生态农村、旅游观光”一体化发展的山区新农村发展之路。在王家元和全村干部群众努力下,一穷二白的“石山村”变成了花果飘香的“世外桃源”,全村人均纯收入2016年达到2.05万元。春风村脱贫致富,成为四川贫困山区脱贫奔小康的一面旗帜。
王家元重视村民素质建设。他发挥志愿服务和新乡贤队伍的作用,修订村规民约、修编家训,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和谐农家、好婆婆、好媳妇等创建和评选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7个阵地、3支队伍、5项活动”的经验被宣传推广。
王家元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时代楷模、四川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407 王静康
王静康,女,汉族,1938年4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大学教授。
王静康是新中国工业结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她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工业结晶研发跻身世界前沿,让“中国结晶”一次次改写世界结晶的产业格局。
“学好科技、报效国家”,是王静康一生的执着追求。她说:“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工作者有着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年近耄耋的她如今依然活跃在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第一线。
从“六五”到“十二五”,王静康和她的团队着眼国家需要,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及支撑计划项目,每次都提前圆满完成。她带领团队用自主创新技术,设计建成100余条具有领先水平的新型工业结晶生产线。完成国家及省部级有关医药、材料、生化、化肥等重点项目百余项,成果产业转化均一次成功。据不完全统计,产业化项目为国家年平均新增产值12.3亿元、新增利税2.6亿元。
从教近60年,王静康从来没有寒暑假和节假日。每次招生,她都会说:“考我的研究生,没有寒暑假。”近几年,她带领团队走过全国20多个省市的百余个工厂企业,常常在车间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同事和学生们经常觉得跟不上她的脚步:“王老师出差,中午从来不能休息,夜里工作到一两点钟。”“她会站在这个领域的最前沿,不时会提出新想法,让我们总要努力去追赶她。”
王静康最愿意把自己称为“党员科学家”和“人民教师”。她积极为党和国家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在支部生活和党课上谆谆教诲青年教师和学生。身为院士,依然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编写教材。学校和家人担心她过于辛苦,她却说:“我与年轻人在一起就是休息。”王静康带领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项。
王静康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天津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408 支月英
支月英,女,汉族,1961年5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小学教师。
37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山村讲台,走得最多的是崎岖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教好深山里的孩子。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她花白了头发,却绚烂了几代人的童年。
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19岁的南昌市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只身来到离家200多公里的教学点,当了一名山村教师。她发现这里条件比想象的还要艰苦:小村海拔近千米,距县城上百里,到最近的村镇坐车之后还要步行20里山路。山上人烟稀少,小路坎坷曲折,学生全靠两条腿在崇山峻岭间跋涉。支月英毫不畏惧,咬牙坚持。她把学生当作亲人,有些孩子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她就用仅有的几十块钱工资垫付,经常陷入无钱买米买菜的窘境。旁人不理解,劝她赶紧想办法离开。她总是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的。在这里守着孩子们,心里更踏实!”
4年后,由于支月英刻苦钻研,教学点学生成绩综合评估每次都在全镇前列,组织任命她为泥洋小学校长,兼管两个村小教学。为提高学校“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支月英带着同事走门串户,给孩子家长反复做工作,当年学校的“三率”就达到99.5%。为提高教学质量,她努力自学、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认真总结出适合乡村教学点的动静搭配教学法。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眼里没有差生概念,只有爱好和特长不同。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个又一个学生走出大山,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由于长期在山区艰苦工作,支月英落了一身病:血压偏高、胆结石、甲状腺病、视网膜出血……组织上曾多次主动提出给她调换工作环境,但都被她婉言谢绝:“如果人人都到山外工作,大山里、山旮旯里的孩子谁来教?山区教育谁来支撑?”
支月英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江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409 毛腊生
毛腊生,男,汉族,1956年12月生,中共党员,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技术人员。
40年来,仅有初中学历的毛腊生怀揣“匠心”,用满腔热情去“读懂”冰冷的砂子;扎根一线,用勤奋进取书写着航天工人的精彩篇章;执着信念,用聪明才智铸造起强大国防的基石。他参与生产的系列型号导弹,4次亮相国家阅兵仪式。
1977年,知青毛腊生因表现出色被推荐进入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从事铸造生产工作。“苦、脏、累”是铸造岗位的“代名词”,与毛腊生一起工作的多名同事因吃不了这份苦,先后转行或跳槽。但身材瘦弱的毛腊生,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一步一步实现了自身的质变,完成学徒—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的华丽蜕变。
2006年,公司承担了为国家某重点型号导弹研发特种舱体的任务。多次失败后,毛腊生主动请缨。有人质疑:“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一个工人,能行吗?”毛腊生没有理会闲言冷语,带领项目组全力投入紧张的攻关中。没有任何资料、任何经验可参考,他们加班加点查看产品缺陷、检查原定工艺、跟踪生产过程、计算具体数据……经过半个月的忙碌,毛腊生找到了问题原因,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使研制任务顺利完成,也使公司跻身国内极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单位之列。40年里,他凭借丰富经验和高超技能,先后主持完成了多种超大型薄壁舱体试制生产等研制任务,成功解决了多个难题,其中10余项课题或项目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随着毛腊生功成名就,一些私营企业纷纷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也曾有多次机会进入相对轻松的技术管理岗位,但他仍旧选择在生产一线。毛腊生说:“没有航天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尽最大努力回报航天!”工作中,他积极利用“毛腊生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开展传帮带,提升公司的铸造技能水平。他带的徒弟中2名成为国家技师,6名成为高级技师。
毛腊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贵州榜样·最美人物”等称号。
410 甘科伟
甘科伟,男,壮族,1980年9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
甘科伟是情报科研“最强大脑”,“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是他的座右铭。在禁毒工作中,他始终战斗在打击犯罪、扫除毒害第一线,创造一系列信息导侦、科技破案的新战术战法,参与破获特大毒品犯罪案件137起,用生命诠释缉毒警察的热血忠诚。
甘科伟2009年4月调入南宁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工作,曾多次深入毒窝担当卧底,多次在抓捕毒贩时负伤。面对错综复杂的毒品斗争形势,他努力钻研、大胆尝试,探索出一系列信息导侦、科技破案的新战术新战法,为成功侦破多起大案、要案提供关键信息,发挥重要作用。他入选首批广西公安科技专家人才库,为全区培训一大批缉毒骨干。
甘科伟身处情报信息核心岗位,经办的毒品案件案值高达数千万元,但他却从不为各种诱惑所动,更不惧死亡威胁,坚持将贩毒分子送上法庭。有国内互联网公司欣赏甘科伟的大数据分析能力等技术专长,开出数十万年薪来挖他。但他说,再苦再累,也要坚守在惩恶扬善的公安禁毒第一线。
2017年1月,在南宁市公安机关成功破获广西近年来最大一宗生产制毒物品案件中,甘科伟连续奋战、发挥关键作用,却在凯旋前夕倒在岗位上。2016年12月28日晚,甘科伟赶赴江西收集和研判案件线索。一天一夜的加班让他几次出现头痛的情况,但他咬牙坚持工作,当晚与同事一起研判出藏匿在南宁的贩毒团伙踪迹。12月30日中午,甘科伟马不停蹄回到南宁,带着最新数据、线索,继续投入到案件收网工作。可没多久,甘科伟感到头部剧痛,伴随呕吐后昏迷不醒,经医院抢救无效,2017年1月15日不幸牺牲,年仅36岁。
甘科伟荣立广西壮族自治区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被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
411 付华廷
付华廷,男,汉族,1949年10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十四镇兴十四村党委书记。
付华廷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凭着“只要我干一天就让老百姓说共产党好”的信念,不图当官、不图发财、不图出名,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村民人均年收入7.6万元,村庄拥有23亿元总资产,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1972年,年仅23岁的付华廷在山东移民聚居的兴十四村中脱颖而出,成为这群背井离乡“闯关东”农民的带头人。一上任,他就许下誓言:“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让乡亲过上好日子。”为实现农业机械化,他背着煎饼去买拖拉机零件;为实现农业水利化,他领着大伙奋战两年,打了500多眼井;为防风治沙保田,他带领群众在村子四周种下万亩松林。在他的带领下,兴十四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万米智能温室1栋,温室大棚1331栋,组建省级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他带领乡亲们创办小酒厂、小油坊等村办企业,并发展为富华集团。成立富华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投产植酸酶生产、有机水稻加工和50万吨粮食仓储物流等一大批项目。开发龙头岭等30余处旅游观光景点,带动全村餐饮等服务行业快速发展。
多年来,付华廷没有休过节假日,长年超负荷劳累,使他患上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但仍然每天坚持工作15小时以上。市、县多年来给的招商引资奖金、劳模补助等达266万元,他分毫不取,全都交给村里用于公益事业。
如今,兴十四村村民呼吸的是1.5万亩人工松林滋养的新鲜空气,住的是单体式花园别墅和公寓楼,吃的是绿色有机食品,从幼儿园到高中一应俱全,村民就医、养老实现不出村,每位村民都享受吃水、物业管理等“十免费”政策。他修订《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按规矩办事,用淳朴乡风涵养村民文明素养。
付华廷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龙江楷模等称号。
412 宁允展
宁允展,男,汉族,1972年3月生,中共党员,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宁允展是国内最早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精细研磨的蓝领工人,凭着追求极致和完美的大国匠心,在细如发丝的空间内练就绝活,所制造产品11年无次品,为中国高铁当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先锋军添助“一臂之力”,被称为“高铁首席研磨师”。
2006年,宁允展被万里挑一,成为第一位学习380A型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精细研磨技术的蓝领工人。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定位臂则是转向架的核心部位。高速动车组在高速运行的状态下,定位臂不足10平方厘米的接触面要承受近30吨的冲击力。为保证列车安全运行,定位臂和轮对节点必须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宁允展就是在这细如发丝的空间里施展着自己的绝技。磨小了,转向架落不下去;磨大了,价值十几万元的主板就报废了。同事说:“0.1毫米的时候,国内大概有十几个人能干。到了0.05毫米,别人都干不了,目前就只有宁允展能干。”高速动车组进入批量生产后,转向架研磨效率跟不上生产进度,他大胆摒弃外方研磨工艺,采用更加精准科学的方法,将研磨效率提升1倍,研磨精度也有极大提高。
宁允展自学焊工、电工,将几个工种融会贯通,自主创新发明“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折断丝攻、螺栓的堆焊取出”等30多项“绝招绝技”和工装,多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创效300万元。为专心搞技术,他辞去了管理职务,甚至将家中30多平方米的小院改造成了一个“小工厂”,自费购置车床和零部件,利用工余时间研发设计出10余套工装,成为企业万众创新、节约创效的工匠典范。在不断攻关技术难题、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宁允展将经验绝活传授给年轻人,每年培育数百名优质人才,为行业发展注入原动力。
宁允展荣获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