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黄河水上救援队(6图)

发布时间:2017-07-17 20:5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6-23 第1025期 | 查看:2236次

农民王金清和他黄河边的“水上救援队”

  王金清是内蒙古包头黄河岸边一名普通的农民,从17岁时第一次下水救人,他就再也没有停下来,至今已救出180多条生命。每年黄河开河、封河时,他披星带月、风雨无阻地义务巡堤、帮人救人。2013年4月,王金清将黄河边附近的6位村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内蒙古首支黄河水上民间救援队——“王三黄河水上救援队”。从此,一群朴实的农民,在黄河岸边竖起了一面生命的安全屏障。2016年6月,“王三黄河水上救援队”荣登“中国好人榜”。

  在内蒙古包头,提起王金清没几个人知道,但一说在黄河边开鱼馆、在黄河上救人的王三儿,方圆几十里知名度却非常高。

  王金清家住在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画匠营子村黄河岸边,因为小名“王三儿”,所以人们都尊称他为“三哥”。

  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身体壮实,43岁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一些。但就是这个貌不惊人的汉子,26年从黄河水中救了180多条生命,成为黄河岸边名副其实的“生命卫士”。他婉拒一切酬谢,从没向被救者及其家属要过一分钱。“救人的三孩儿”“黄河义士”“黄河岸边的生命守望者”……都是老百姓对他多年来见义勇为行为的褒扬。

王金清在水上巡逻。图片来源:包头文明网

  1.26年挽回180多条人命 他不知掉了多少手机在黄河里

  每年8月中旬,王金清在210国道附近开的“王三鱼馆”生意都会很火爆。可能是由于长期在水边生活的缘故,王金清的听力、视力都特别好。多年来,王金清在河岸边做生意的同时,总是时刻注意着来自水面异样的声音,观察岸上和黄河大桥上偶尔出现的孤单身影。他说:“我现在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游客,哪些是来跳水寻死的。”只要一有险情,他就马上行动。 

  2016年8月初的一天,清晨6点,一辆途经包头黄河大桥的轿车在躲避一辆三轮车时,不慎撞断护栏坠桥,车身陷入桥下一处泥潭。几分钟时间,一多半车体就被淹没。危急时刻,王金清和两名黄河救援队的队友赶来,将车里受伤的4人全部救出。 

  从17岁第一次偶然救人至今,26年过去了,王金清始终坚守在黄河边,救起了180多条人命。

  “救人是很危险的,救人的时候你会想什么?”记者问。 

  “甚也来不及想,真地要想那么多再去救,人早淹没了。”王金清简短地说。

王三黄河水上救援队成员共同商量救援对策。图片来源:包头文明网

  王金清就是为救人而生的!他说,寻找需要守护和救援的生命已成了他生命里的一种习惯,只要在黄河岸边,他就会坚持做守护者。

  然而,救人是危险的,用黄河边农民的话说,这儿的黄河“没底儿”,河道冲刷得极不规则,前一步还是仅没脚腕的浅滩,再往前走一步人就没影了,河水流速快、泥沙大、暗流多、旋涡多,无论是在水中,还是在船上,救人都有很大的风险。王金清就有被一个轻生女孩儿拖入水中的经历。

  “救人的时候一定要逆水救,船停在人的下游,船头要朝着人,因为船尾朝着人,人就有被螺旋桨打到的危险……还有就是下水的时候,千万不能让对方扯住你,那就太危险了,两人会一起沉下去。一定要瞅准机会从后面揪住对方的头发或抓住对方的衣服……”

  在救人过程中,往往情况紧急,来不及掏出身上的贵重物品,王金清掉了不知多少手机到黄河里,补手机卡和晒钱是经常的事。人救得多了,王金清也总结出一些经验。有一次,王金清救一个跳水的抑郁症患者,偏巧对方没有头发,费了老大劲才扯住衣服救上来,事后王金清做了一个长杆子,末端是个钩子,这样很远就能钩住落水者的衣服,后来这个工具还真立下大功。

王三黄河水上救援队。图片来源:包头文明网

  “三孩儿从小命苦,长大了就总想着帮助别人,回报社会!”村支书刘凤霞介绍说。每年黄河开河、封河时,王金清都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地巡堤,到如今王金清已义务巡堤20多年。

  村民王挨锁介绍说,王金清从小家里穷,兄妹7个,母亲死得早,有时王金清冬天连鞋都穿不上,全家人吃面就用筷子沾点盐,后来全村的救济金都给了王金清家。长大后王金清总想着回报社会,现在王金清的大哥、二哥、二姐、妹妹都在他的鱼馆里,村里哪家有困难了王金清都帮,有的就直接收留在自己家的鱼馆里打工。一些大学生生活困难,寒暑假时就被王金清聘请在鱼馆里打零工。

  2.“三哥救回我一生幸福” 一群朴实农民竖起生命安全屏障

  王金清救的人中,有的是失足落水,有的是轻生跳河,还有的是因为游泳时体力不支。救人于危难,在给予他人幸福的同时,王金清也幸福着,这也正是他这么多年坚持的原因。

  2003年7月,刚结婚不久的赵女士和丈夫吵嘴后在黄河边散步。丈夫为了讨好她,就夸下了海口:“我从小就会耍水,能横渡黄河,不信你看看。”谁料没游到一半,丈夫就因体力不支开始下沉,情急之下的赵女士在岸上大喊救命。正在岸边做生意的王金清衣裤都没来得及脱,拉起快艇就向河里冲。赶到近前,他挥起长杆向水下探去,几次沉浮后,最终将男子扯上快艇,捡了一条命回来。男子全身发紫,舌头已经咬破,在一片慌乱中被家人抬走,大家谁也没想起问救人者的姓名。

  三年后,小两口又回到岸边,到处打听救命恩人是谁。当问到王金清时,他们同时回忆起了当时的场景。“三哥,你是个大好人!你救了我爱人,三哥,你救回了我一生的幸福!”赵女士涕泪横流,“这么多年来,我们心里一直感激你。”男子听闻则当场跪下:“恩人啊,我终于找到了你!”从此两人便成了兄弟。  

王金清在地面巡逻。图片来源:包头文明网

  寻找恩人王金清的不只一个。2005年的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黄河边上,问正在忙碌的王金清,是否记得七八年前救过的一个年轻人。王金清回忆说有这回事儿。年轻人紧紧握住他的手说:“那个人就是我啊!我终于找到你了!” 

  王金清说,在他救起的许多人中,再回头寻找他的人只有一小部分,多数都在慌乱中被家人接走,再也没有出现过。但他并不遗憾,他说:“救人不是图回报!只要他们过得好就行,不用来找我!” 

  如今,王金清和妻子主要打理鱼馆的生意,守在黄河岸边的同时,也在守护生命。

  每每看到溺亡者的家人悲痛欲绝的样子,王金清心里就特别难受。“黄河大桥范围太大,有很多我看不到的地方,只能救助我眼前的人。如果有一支救援队伍到处去巡逻,就能避免很多人失去生命。”王金清说。 

王三黄河水上救援队。图片来源:包头文明网

  经过多方努力,2013年4月28日,王金清和6名农民组建了“王三黄河水上救援队”,这个队伍平均年龄45岁,最小的是王金清本人,年龄最大的64岁,加入团队的条件是水性好、热心肠。救援队成立至今,4年多的时间,实施救援80余起。 

  救援队在王金清的带领下,作风优良,如今救援队已经扩大到13人,无论有多危险,救援队总会冲在救人的第一线。直到现在,每隔两个多小时,救援队的队员们都要开着快艇在附近几公里的河面巡逻,查看有无需要救援的情况。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慢慢地,黄河边开快艇的、常年打渔的、做小买卖的农民都参与到救援队伍中,一群朴实的农民,在黄河岸边默默地付出,竖起了一道生命的安全屏障。

  (稿件来源:包头文明网 作者:郭美琴)

  编辑点评

  一次偶然,“巡堤救人”成为无声坚守;传承家风,“能帮就帮”变成生活信念。26年,从个人义举到组建救援队再到影响更多人,王金清和队员们把助人当幸福,视救人为“天职”,并逐渐把救人变成一项事业。这群朴实的农民,甘当黄河岸边的守望者,拯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大爱篇章。“蜡烛”虽小,却可以照亮全世界,德不孤,必有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