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25 18:28 | 来源:陕西文明网策划 第9期 | 查看:1740次
心系孤残 无私奉献 作171名孩子的“好父亲”
张延波,男,1965年5月生,延安市儿童福利院院长。他一直从事为孤老残幼服务的社会福利护理管理工作。36年来,虽然服务对象由精神病人转变为孤寡老人、孤残儿童和被遗弃的孤儿,但他始终如一,不计个人得失,默默奉献,对待服务对象似亲人一样。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博大的胸怀无私地关爱每一个残缺的生命。2016年3月,张延波被评为“延安模范”;11-12月,入选陕西好人榜。
好人位置:陕西省延安市
好人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在儿童福利院,生活着100多名孤残儿童和弃婴。作为院长,张延波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去关心每个孩子,而在孩子们眼里,张延波就是自己的好爸爸。36年来,张延波照顾过精神病患者、孤寡老人、孤残儿童和被遗弃的孤儿。在这个平凡而特殊的岗位上,他用真情营造了幸福和谐的“大家庭”,用真爱谱写着一曲“爱的篇章”。
1.事必躬亲,当好带头人
社会福利工作是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困的公益事业,服务对象是社会上最可怜的弱势人群,一个人干工作不难,难的是连续36年坚持为他们服务,1980年在社会福利院工作时,他护理着50多名“三无”人员。小到吃喝拉撒,大到治疗康复,他都倾尽心血。有个瘫痪病人王礼朝患有褥疮无法自己上厕所,他每次都抱上抱下,协助大小便,有时拉到裤子里,马上给换洗。1995年调到第二福利院工作时,他经常为不能自理的老人洗头洗脚,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
2011年在儿童福利院工作时,他简直操碎了心,对工作亲力亲为。儿童福利院供养171名孤残儿童和弃婴,70%是残疾孩子,有40多个瘫痪在床的脑瘫儿童。他们大多是手脚僵直完全不能活动。到这种情况张延波率先提出“我是党员、向我看齐”并公开承诺,要求大家做到的他先做到,而且必须做好,要求大家不做的他坚决不做,他以一个普通保育员的身份参与一线保育工作,而且比普通职工干的多干的细,在他的带领下儿童福利院一年一个变化,一步一个台阶,多次受到国家民政部的表彰。
2.谋求发展,打造温馨家园
自2011年张延波任延安市儿童福利院院长以来,他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和真情给孩子们撑起 “爱的家园”。孩子们对院长如父亲般地尊敬与信任,当孩子们闹矛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院长叔叔教育我们要互助互爱;当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第一个想要告诉的人就是院长叔叔。他常说“福利院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我就是个孩子王、娃娃头,就是一个保育员,就是他们的爸爸”,在担任院长工作6年里他舍小家为大家没休过一天年休假,每年的年三十都是在院里陪孩子们一起度过,一起吃年夜饭、一起看春晚,每年大年初一他用自己的钱为每一个孩子包压岁红包,让孩子们感受家庭的温暖。
近年来,市民政局要求将救助站无家可归的37名智障儿童接收入院,再加上短短3年时间里接收的38名残疾弃婴,面对儿童福利院床位紧张的困难,他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协调成立了特教康复中心,改建了婴儿区、特护特教区。为了尽快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康复之家,他亲自带领职工布置特教康复室,整整一个月吃住在单位,连日的劳累使他的胆结石旧病复发,他在办公室一边打点滴一边办公,直到一个多星期后病情加重,最后因胆囊化脓去医院做了急症手术,术后不到一星期就急着上班,职工们都关切地让他多休息,可他总是说这些脑瘫智障儿童更需要关爱、呵护,总是放心不下这一群娃娃们。
3.心系孤残,做个合格“家长”
按规定,年满18周岁的孤儿就要离开福利院走向社会,可是,张延波像所有的父母一样为孩子们的前程着急、未来着想。他担心,孩子们离院以后像从前一样流浪,在生活没有来源的情况下会不会误入歧途,他决定要为孩子们谋出路。几年来,他先后到延安汽检中心、延安博爱医院、延长油田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单位为孩子们就业奔波。但效果不佳,他索性在院里安排就业,累计解决了8名大龄孤儿的就业安置问题,实现了延安首次大龄孤残儿童保护性就业。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儿童院的孩子们也都把院长叔叔当做父亲一样看待。每年中秋节孩子们才能分到月饼,而他们却舍不得吃,也不管油不油的就往院长叔叔兜里塞。父亲节孩子们偷偷花一晚上时间给院长叔叔精心制作父亲节礼物,想给他们心目中的“爸爸”一个惊喜。
在他的带领下,儿童福利院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全国民政系统为民服务优秀服务品牌”,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他个人先后荣获陕西省农运会组织工作“先进个人”,延安市创先争优“优秀党员”,延安市“青少年维权先锋”,延安市民政局“优秀党务工作者”。
张延波同志在儿童福利院这个平凡而特殊的岗位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用真情营造了幸福和谐的“大家庭”。用真爱谱写着一曲曲高亢的“爱的篇章”。(文字作者:延安市文明办孙凯莉,延安市儿童福利院办公室郝娜)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