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16 22:23 | 来源:中国军网 2017年6月13日 第05版 | 查看:9136次
■李怀坤 应学良 本报特约记者 戴 强
“像王杰那样当班长”主题演讲比赛,是这个旅每年组织的活动。王 磊摄
“王杰是一个真实的、可敬可学的英雄,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一声招呼,8名战士靠拢过来,与记者席地而坐围成一圈。来王杰生前所在部队采访,话题自然离不开英雄。
“王杰牺牲时跟你们年龄差不多,你们知道当年王杰是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吗?”对于记者的这个问题,几名战士竟然有些尴尬,一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回答不上来。
“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虽然说英雄赞歌一唱几十年,可并不是每名官兵都能准确理解歌词中的含义。特别是下连来到“王杰班”的新战士,有的不理解连队二楼墙壁上贴着王杰的“人生三问”: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王杰班”班长李俊坦诚地告诉记者,对于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熏陶,个别90后战士对此并不能完全理解。
“究其原因,王杰在一些官兵心中只是距离自己很遥远的一个符号。”“王杰生前所在连”原指导员张威说:“学习王杰,首先要还原一个真实的王杰。”他拿出一本王杰日记,边翻边说:“王杰也是一个曾经有缺点、慢慢成长的英雄,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王杰一开始爱吃零食,慢慢学会了节俭;训练场上,他手里磨出的厚厚老茧,也是一次次掉皮掉肉的积淀;渴望入党,屡屡没有得到批准,也曾想不通。”作为“王杰班”第30任班长,李俊对英雄的事迹十分清楚。
“清楚真实的王杰是什么样子,知道他是怎样一步步成为英雄的过程,所以当年和我们同龄的王杰是可触可摸、真实可学的身边榜样。”李俊从一个体质偏弱的训练后进分子,到集团军地爆分队比武考核中综合成绩第一名的精武标兵,这段“逆袭”之旅,与王杰精神的影响不无关系。
年初,旅里开展联学联育活动,分批组织其他连队的班长、党小组长等骨干,到“王杰班”锻炼一个星期。
学习上人人能讲一串英雄故事、训练场上能把全营尖子比下去、打扫卫生能蹲着把全连楼上楼下擦个遍……看着“王杰班”战士如此优秀,坦克一连中士车长刘江昌有一天擦拭房间里的王杰雕像时,他感觉自己“有一根经脉被打通了”。
“比建设部队更难的,是建设这支部队的精气神”
“你是哪个部队的?”“王杰部队的。”
“你知道老班长王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是我们学习和崇拜的英雄!”
“那你应该怎么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血战到底。”
4月21日,全旅新转隶官兵齐聚大礼堂,观看一段34岁老兵林德华参加2014年8月“坦克两项-2014”国际邀请赛的视频。
在前9天比赛中国队排名第八的情况下,关键的650米障碍赛即将开始。“砰”的一声枪响,林德华如一支利箭离弦而出,“3分47秒!全场第一名!中国军人了不起。”国际评委竖起了大拇指。
正是因为这一次胜利,中国队成功逆转,晋级决赛,并最终取得了体能团体第一、技能团体第三的好成绩,林德华也被俄罗斯国防部授予“最佳单车奖”和“国际合作战斗友谊奖”。
其实,刚入选时,林德华在40余名高手中仅排倒数第四。他的荣辱观,源于“两不怕”精神的催生砥砺。
“小绵羊”上不了战场,“萌宝宝”打不了胜仗。承平日久,少数官兵错误地认为“拳打脚踢拼刺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血性只能成为空洞的口号”,有的甚至说“我家只有我一个,打仗不缺我一个”。
剑之锋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采访中,旅领导特别强调这一点,他们坚持用“两不怕”精神“补钙壮骨”,锤炼“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强敌敢亮剑”的血性胆气,把一块块普通的“铁”,锻造成坚硬的“钢”。
“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演训场上,受到“两不怕”精神催生砥砺的还有侦察营营部四级军士长杨国军。
在战区组织的一场红蓝双方实兵对抗演习中,杨国军奉命深入“敌”阵地核心部位潜伏侦察92小时。
“‘敌人’大规模搜山就搜了7次,小队巡查最多5分钟来了4组,没有补给,缺乏饮水,只能抓蛇虫充饥……”说起潜伏的艰难,杨国军眉头紧锁:也不是没有想过主动暴露,早早结束“活受罪”。
“战场上,这意味着要有多少战友枉死!王杰部队的兵怎么能当孬种!”杨国军咬牙坚持,为部队发回情报信息360余条,侦察到“敌”指挥所、炮兵阵地、通信枢纽等重要目标。
血性十足的兵是训出来的,英勇善战的部队是打出来的。“比建设部队更难的,是建设这支部队的精气神。”旅领导说,血性的砥砺体现在一次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
“立志做一个现代化的王杰”
“1961年清明节,金乡一中全体师生祭扫羊山战役烈士陵园,青年王杰深受教育鼓舞,从此坚定了参军报国的志向……”前不久,在“弘扬‘两不怕’精神模范连”荣誉室里,多次当选“学习王杰先进个人”的战士赵宇,为下连不久的新战友深情讲述“王杰扫墓立志”的故事,精彩的解说赢得大家阵阵掌声。
27年前,赵宇的父亲赵志军曾担任“王杰班”第十四任班长。期间,赵志军带领全班战友完成任务出色,荣立三等功1次,全班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
在父亲的鼓励下,正在读大三的赵宇保留学籍报名应征,沿着父亲的足迹参军报国。离家前,赵志军从箱子里拿出3本书交给赵宇。这3本书是之前赵志军参加王杰同志牺牲50周年纪念活动时,“弘扬‘两不怕’精神模范连”党支部赠送给他的纪念礼物。
赵宇如愿以偿,被分配到父亲当年战斗过的王杰生前所在部队。刚到部队时,赵宇的军事素质基础薄弱,但他始终以“两不怕”精神激励自己,工作积极、训练刻苦。连队干部说,每次组织队列和体能训练时,赵宇都虎气十足,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丰富“两不怕”精神的时代内涵,引导官兵学习已经离去52载的英雄,必须与时俱进。40多年前,数学家华罗庚在参观该连时,题词勉励官兵“立志做一个现代化的王杰”。这句话激励着一茬茬连队官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官兵们告诉记者,“一支步枪,一杆梭镖,拳打脚踢拼刺刀”的时代已经过去,如果满足于简单的操作,即使手上老茧的厚度可用尺子量,流下的汗水能用脸盆装,也打不赢现代化战争。据介绍,该旅还采取推送《王杰日记》APP等举措,让官兵们把学王杰与争当“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时时对表,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王杰传人。
(编者注:原标题为:《联学联育活动中,坦克一连中士车长刘江昌来“王杰班”锻炼,有一天擦拭房间里王杰雕像时,他感觉“有一根经脉被打通了”——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