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第一雷锋城”(2图)

发布时间:2017-06-10 19:17 | 来源:大河网 2012-02-28 07:54 | 查看:2951次

编外雷锋团在进行文艺汇演,传承雷锋精神。王中献 摄

中学生们正在编外雷锋团展览馆聆听雷锋故事。盛志国 摄 

  本报记者李运海阙爱民

  邓州市,既不是雷锋的出生地,也不是雷锋的牺牲地。然而,“中国第一雷锋城”的桂冠偏偏花落邓州。

  2月21日记者赶到邓州,正巧赶上编外雷锋团“吧友营”成员到一个脑出血的患者家庭送一万多元的捐款。记者采访得知,邓州还真是与雷锋有渊源呢。

  邓州有个编外雷锋团

  有人说,中国有两个雷锋团,一个是雷锋生前所在的沈阳军区某工程团,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雷锋团”;一个就是邓州的编外雷锋团。

  邓州编外雷锋团政委姚德奇说:“别看前者是一个军事组织,后者是一个群众团体,两者的关系千丝万缕。”

  事情还得从1960年说起。

  那年1月,从湖南选调到辽宁支援鞍钢建设的雷锋参军入伍,到某工程团运输连当战士。巧合的是,当年8月,邓州560名青年应征入伍,被分配到与雷锋同一个团。姚德奇说:“我当时与雷锋是一个连,与雷锋住在一个屋的上下铺,朝夕相处,耳闻目睹了雷锋许多感人的事迹。雷锋牺牲前那天,我还委托他帮助买一本如何写作的书。刚听到他牺牲的消息,我都不相信,以为是别人开玩笑呢。”

  这批邓州籍青年或深或浅地与雷锋都有过接触和交往,在部队很多都是学雷锋的标兵。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又陆陆续续退伍或转业回到邓州。虽然离开了“雷锋团”,但他们仍把自己当做“雷锋传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宣传雷锋事迹,学雷锋做好事。

  1984年,曾任“雷锋团”政治部主任的姚德奇转业,回到邓州市房管局当局长。1985年“雷锋团”第九任团长宋清梅转业回到邓州老家,被安排到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任副主任,一干就是10多年,毫无怨言。他说:“咱是雷锋的战友,得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把咱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

  后来,500多名老战友陆续重新聚集到俩人的麾下,相约“我向雷锋学习,大家向我看齐”。20多年来,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坚守岗位,为群众做好事。

  邓州市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陈远友转业前在部队当卫生员,曾为雷锋整理遗容。1979年转业后就坚持学雷锋,义务为患者送药30多年,义诊3万多人次。农机站技师陈万有退休后开了一家修理部,走街串巷为农民义务维修农用汽车和农机具……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其中的110多人下岗了,但他们不等不靠,积极寻找新的工作岗位。有的摆地摊,有的收废品,有的到乡下承包农田,有的多方筹资办起了企业。曾在市化肥厂任党委副书记的严文雷,一家8口因企业改制全部下岗。有人劝他找市领导“讨个说法”,他却带领子女学技术,做生意,日子越过越红火。他说:“我是雷锋的战友,任何情况下都要听党的话,跟党走。”

  邓州籍雷锋战友成为影响越来越大的学雷锋团体。1991年,《解放军画报》以“邓州有个编外雷锋团”为题,报道了这一群体学雷锋的事迹。随后,《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媒体纷纷进行报道,编外雷锋团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1997年4月,邓州市委、市政府、市人武部联合下文,决定正式成立邓州市编外雷锋团,宋清梅被任命为团长,姚德奇被任命为政委。2002年,邓州编外雷锋团在邓州市民政局备案成立,正式成为一个正规的组织和号召全市人民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民间团体。

  “雷锋城”花落邓州

  在邓州市的东郊,紧靠207国道,有一座像帆船的建筑,这就是邓州市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记者到展览馆参观学习时,宋清梅正在给一队少年儿童讲解雷锋的故事。他说:“这个展览馆已成为邓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邓州传播雷锋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阵地。”

  邓州市委、市政府的办公室年久失修,破旧简陋,市里筹备资金准备改善办公条件。2002年8月,邓州市果断决定不建办公楼,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2004年3月,在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1周年之际,邓州市做出决定,在全市广泛开展学习编外雷锋团、弘扬雷锋精神、创建中国雷锋城活动,掀起学雷锋活动热潮。

  市里专门召开市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和各界群众参加的动员大会,决定利用三年时间,集中通过新闻宣传、创建亮点、培育争创意识等举措,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学雷锋氛围;同时,通过典型引路、表彰先进、政策激励等举措,使全市各行各业争创雷锋机关、雷锋学校、雷锋标兵等活动,让学雷锋活动在邓州蔚然成风。

  这样的做法,在中国学雷锋的历史上也不多见。2007年1月16日,中国雷锋工程委员会等5家单位决定,授予邓州“中国第一雷锋城”,并隆重举行了揭牌仪式。当时参加揭牌仪式的中国雷锋工程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雷朝海说:“当时,全国有辽宁省抚顺市、湖南省望城县等10多个城市提出申请,要求命名为雷锋城。邓州市领导层非常重视开展学雷锋创建雷锋城的活动,并且制定了翔实可行的创建方案,加之邓州有编外雷锋团、有编外雷锋团事迹展览馆、有命名的全国雷锋精神教育基地、有命名的雷锋小学,还有一个学雷锋较好的单位——邓州人民武装部。所以,最后确定邓州市为‘中国雷锋第一城’。”

  雷锋城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城市品牌。姚德奇说:“邓州人非常珍惜这个品牌,保护这个品牌,用学雷锋的实际行动为这个品牌增光添彩。”

  张三明是邓州市园林处原副主任,曾与雷锋在一个连队,雷锋开汽车搞运输,他赶马车送给养。回乡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和大家一起打造出24公里的绿化长廊,使邓州市园林建设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被群众誉为“园林骆驼”。前不久张三明得病住院,仍不忘记学雷锋。看到邻床病人的儿女不在跟前,吃饭很不方便,他就嘱咐送饭的儿子说:“你一会儿送饭的时候,多做一碗。”

  已靠开发滩涂地致富的丁世豪至今仍居住在自己的“雷锋小屋”,这间悬挂雷锋像、堆满雷锋书的房子是他的精神圣殿。每晚睡前,他总对着雷锋像问自己:“今天我为大伙做好事了吗?明天我要怎么做?”

  在邓州大地,雷锋式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有面对外国老板的淫威不屈不挠,被誉为“不跪的中国人”的孙天帅;有做好事不留名,被誉为“京城活雷锋”的孙天丛;有身患罕见疾病,忍受全身多处骨折痛苦而不离三尺讲台的“全国十佳民办教师”李道理;有自愿捐款230万元为家乡建校修路的农民企业家冯天文;有在汶川大地震中抗震救灾英勇献身的英雄战士武文斌;更有从网络走入现实,不计任何报仇默默救助弱势群体、奉献爱心的邓州“吧友营”……

  编外雷锋团也先后成立了少年营、青年营、大学生营、交警营、电力营、房管营、吧友营等,人员也由开始的560人壮大到如今的13个营4200多人。

  “中国第一雷锋城”荣誉称号给邓州带来了无限商机,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软环境,吸引了大批客商纷纷注目邓州,一大批投资项目和工业企业落户邓州,推动了邓州工业强市的建设步伐。2011年,邓州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工业入库税收1.63亿元,入库税收超百万企业19家,超千万企业4家。

  给邓州贴上更多雷锋符号

  2月24日,南阳市委常委、邓州市委书记姚龙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邓州来说,被命名为‘中国第一雷锋城’,既有现实的创新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也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发展意义。作为名片和品牌,邓州将充分挖掘和整理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倾力打造中国雷锋城的内涵和外延,做大做强雷锋城品牌,推动邓州经济社会的发展,造福父老乡亲。”

  按照邓州的设想,未来将精心雕琢雷锋城形象。硬件上,要合理规划布局,在城区主要位置,设立雷锋雕塑、开辟雷锋大道、设立学雷锋活动窗口,在一些建筑设计和城市地标上体现雷锋城标示。在软件建设上,全方位体现雷锋城元素。精确定位城市形象,在宣传和创意上融入雷锋城元素,彰显雷锋城内涵。在商业运作上,要体现雷锋城商标。如在宾馆饭店、企业商店、产品商标、服务窗口、行业标示等方面全面打上雷锋城的符号。

  对外,则要珍视资源,树立品牌,开展雷锋城文化外宣。利用一切媒体宣传“中国第一雷锋城”的丰富内涵;运用招商引资、经贸会、投洽会、联谊会、项目发布会、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等一切机会,打出邓州雷锋城的品牌;制作体现邓州雷锋城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宣传画册等对外宣传品,在境内外、海内外广泛宣传,提升邓州形象,扩大邓州雷锋城品牌效应。

  用姚龙其的话说,这叫给邓州贴上更多的雷锋符号,走进邓州,就能看到雷锋,感受到雷锋,真正让“中国第一雷锋城”成为邓州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一张名片。⑨5

  河南日报新闻特稿部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特稿部邮箱hnrbtgb@163.com

  记者李运海联系方式13837160616

  关注新闻背后的新闻

  发掘深度报道的深度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