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阿炳”奏出感人故事(2图)

发布时间:2017-05-31 20:08 | 来源:青海新闻网 2017-04-06 14:59 | 查看:1736次

  年轻的刘延彪在北京参加全国比赛

  刘延彪(中)和他的徒弟们

  青海新闻网讯 外人称他为“青海阿炳”,徒弟们却称他为“音乐天尊”。虽然他是一位盲人,却用心奏出一段励志的感人故事,他就是被评为国家级下弦非遗传承人刘延彪。

  盲人照样学会“十八般武艺”

  家住西宁市城中区谢家寨村的刘延彪属于先天性失明,孩提时,想要融入周边的环境极其困难,闲暇时间,刘延彪就跟着父亲在庄子上到处转悠。虽然眼睛看不见,耳朵却非常灵敏,只要周边发出声响,他都知道是何物。

  小时候家里盖房,父亲忙着整理院子里堆放的木头,刘延彪拿起刨子就开始琢磨起它的作用,刨完木板后,刘延彪用手慢慢滑过木板,感觉到哪里不平,接着又开始刨……“阿大,你看个,我刨得咋样?”“讲究得很!”久而久之,刘延彪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

  修收音机、换灯泡、独木桥过河、划拳、打电话、独自走一公里多的路程……这些常人能做的事情,都难不倒刘延彪。李光荣跟着刘延彪学了40年的曲艺,在他眼里,师父刘延彪简直就是一个能人,且不说听音识人,现在光凭握手都能准确无误地叫上你的名字来。

  小戏迷“过耳不忘”7岁上台演奏

  5岁左右,刘延彪经常能听见几位民间老人在庄子的戏台上拉弦唱曲,并被他们发出的音色吸引,从此便开始萌生起学习二胡的念头。

  当时,刘延彪的叔叔买了一个丝弦二胡,拉得却不怎么好,叔叔兴趣过后就将二胡架在梁上,生怕被刘延彪给弄坏。有一次趁叔叔出了远门,刘延彪便打起了这把二胡的主意,把被褥铺在地上,找了个长棍,将二胡挑了下来,高兴地拿起二胡走到院子里开始研究,那是刘延彪生平第一次接触二胡。

  有一次,庄子上放电影,家里的叔叔和弟弟就带着刘延彪去了,当时电影里有一段插曲叫《二郎神》,刘延彪听见后特别激动,听完赶紧跑回家拿起二胡就开始拉了起来,当时就将这首曲子学会了。

  庄子上有一位陈姓老人,擅长拉一个名为《满天星》的曲子,这首曲子要有一定的基础才能学会,后来受到这位老人的帮助,给刘延彪拉弦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把二胡,并教给他《满天星》这首曲子,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刘延彪来说,拉出个大概的音色来说不成问题。

  “用了一个后晌的时间,我就把这首曲子给完整地拉出来了。”刘延彪说。

  如同天生就有这种天赋,不管是什么样的曲子,只要在刘延彪的耳朵里过一遍就学会了,当时那几位民间老人听闻了刘延彪的事情,觉得很惊讶,后来只要有戏曲,村民们就来叫刘延彪参加,初出茅庐的刘延彪只能是伴奏的角色,坐在戏台中间,双脚刚能够得着地面,就从那时起,刘延彪跟着曲艺老人边学习边到附近的村子里辗转演奏,也自此开始接触“贤孝”。那一年,刘延彪刚满7岁。

  “贤孝”是一种流传于青海河湟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大部分内容都是劝化人心,流行于青海东部湟水流域各地的主要是“西宁贤孝”,盲艺人唱得最多。

  打开看世界的一双“眼睛”

  在刘延彪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文化生活单调,听曲就是村民们闲暇时光的唯一消遣,有刘延彪的戏曲,戏台就被围得水泄不通,10岁左右,刘延彪已经算是当地村民眼中的“小戏骨”。随着刘延彪的出名,爱听戏的村民就会邀请他去家里演奏。“一晚上都唱不完《白鹦哥吊孝》《白兔记》《狸猫换太子》这些杂曲。”

  在他的印象里,较为深刻的还是12岁那年去姥爷家表演拉弦,围观乡亲将姥爷家里的隔板都挤翻了,就连纸窗都被捅得到处惨不忍睹,院子里村民们不断发出啧啧称奇的声音。

  唱词对刘延彪来说是最困难的,刘延彪当时会找一个文化人,按照戏曲的内容一字一句地读给他听,念一句背一句,念完了也就背会了。

  通过学习这种技艺,刘延彪打开了“看”世界的一双眼睛,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刘延彪的才智所打动。刘延彪如同被“幸运儿”宠着惯着,就在18岁那年,青海省民政厅在中国盲人福利会的支持下,举办了为期一年的青海省盲人培训班,组织包括西宁贤孝艺人在内的一批盲艺人学习盲文、乐理和乐器演奏等基础知识,刘延彪在这个班上学会了盲谱和盲文,后来成为创作、演出和伴奏的全能艺人。

  通过一年的学习,刘延彪从只要有音乐响起跟着旋律学起,到学习盲谱后对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才知道音乐有音谱,通过勤学苦练,熟练地掌握了二胡、洋琴、三弦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毕业后,刘延彪真正地成了一位“文化人”。

  站上全国舞台书写传奇故事

  1989年,在省民政厅的推荐下,刘延彪第一次前往北京参加大型演出并获奖,那是由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戏曲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盲人艺术调演比赛。说起当时的感受,刘延彪说:“激动呀!我眼睛虽然看不见,心却看得见”。

  刘延彪有很多“传奇”故事,在那个时代,科技没有现在这样发达,胡弦的材质是蚕丝,容易断,一盘弦几天就用完了,唱曲的过程中总会断一两回。刚开始刘延彪不会栓琴弦,后来自己学着摸索着栓上。1979年,去湟中县电影院演奏曲艺,就在演奏板胡独奏曲的中间,二胡的一根弦突然断了,刘延彪心想,这么大的演出,观众又那么多,不能停啊,随后刘延彪急中生智,站起来用里弦的音借了外弦的音,用一根弦拉出了两根弦的音,完美地结束了这场演奏会,台下的观众拍手叫好,后来这首曲子就在湟中县广播电台放了15年,成为了一个经典。

  下弦非遗传承桃李满天下

  学生们平时都亲切地称刘延彪为“音乐天尊”。在省文化馆多年的帮助和支持下,成为国家级下弦传承人,为下弦传承发展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李光荣师从刘延彪40年以来,一直陪伴在刘延彪身边,在李光荣的印象里,刘延彪在师教上认真耐心,从不牵强任何人,只要学生们肯努力,刘延彪就肯教。

  2014年4月份,刘延彪的学生李光荣向村委会争取要了一间文化室,省文化馆为他们配发了乐器,取名为“谢家寨文化曲艺室”,接着便成立了“大金钱曲艺队”,每周三、周五、周六是学习的时间,每个学生都非常刻苦认真。现在,刘延彪的徒弟有二十几名,有男有女,平均年龄在四十岁左右,最小的二十出头,其中有一名女学生名叫郭冬花,也是一名盲人,学习勤恳,各种乐器都特别拿手,平弦、月弦、下弦各种技艺样样精通,曾在省上得过曲艺二等奖。

  “学艺不易,自强不息。”刘延彪对自己的求学过程这样总结到,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过不少的人帮助,却最终靠自己坚强的毅力,才学会了民间演奏技艺,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现在,刘延彪在拉弦上也和其他人有很大的区别,他用反手拉弦,不仅成为青海民间演奏艺术界的一个佳话,在全国也绝无仅有。对于刘延彪来说,通过这种粗犷的技艺,以此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今年已经76岁的刘延彪现在有一个梦想,就是把自己的这一身才学技艺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曲艺,“别让它跟着我进了棺材,得留给我们的后代啊!”

  在采访结束时,记者有幸听了刘延彪老人的下弦演奏《林冲买刀》。开唱之前,参与演奏的几位徒弟分别将各种乐器交给刘延彪调音,记者注意到,刘延彪左手握弦、右手持弓,侧着耳朵,将全部注意力都倾注在搁于腰间的二胡上,那种神态,让记者心中充满了对他的敬佩和感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