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31 20:11 | 来源:青海新闻网 2017-05-05 18:09 | 查看:1124次
青海新闻网讯 “没有各民族团结互助,就没有马海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自大柴旦地区开展创建活动以来,马海村党支部书记焦利保利德经常给村干部们这么讲。
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建立和谐社会关系,他始终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维护马海村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从改善村容村貌、增加牧民群众收入水平入手,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践行了一名基层少数民族党员的职责。
走进如今的马海村,让人耳目一新:村内水、电、路、通讯、绿化、亮化、村级组织活动室、群众文化广场、学校、卫生院等全部建成,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常年游牧和居无定所,马海村哈萨克族群众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怕担风险,“等、靠、要”思想突出。面对马海村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村庄贫穷的局面,自2010年起,焦利保利德积极向上级党委和政府争取“整村推进”项目。2012年,马海村实施“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他带领党支部一班人,率先垂范,采取挨门逐户走访形式,耐心细致宣传“共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打消群众的各种疑虑和观望,让群众主动拆除了私自搭建的房屋,全村牧民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共建美好家园。
“我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马海村村民木汗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村支书焦利保利德的帮助下,木汗参加了大柴旦行委举办的汽车维修班,通过培训学习,在紧靠国道的街面上开起了属于自己的汽车维修铺面,收入比以前放牧时提高了很多。
为了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焦利保利德积极联系工矿企业,开展企村联建活动,鼓励年轻人外出务工创业,全村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同时,加快富民产业培育,以经济发展促团结。他带领全村群众以“合作社+牧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种植业。在生态养殖业方面,通过财政补助和群众自筹资金,改造、新建畜用暖棚25栋,养殖绵羊,使104户牧民受益。在生态种植业方面,积极鼓励土地流转,累计收入租金近400万元。稳步发展种植苜蓿等特色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群众收入不断增加。同时,积极鼓励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举办农机使用、留守妇女烹饪、种植养殖等培训班,不断开辟增收致富新渠道,广大牧民造血能力明显提升。目前,全村已有18户牧民从事餐饮服务、工艺品制作、汽车维修、食品加工、风情旅游等产业,每户年均增收4-5万元。
现如今,马海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108元,是2002年返青安置时的24倍,牧民群众“造血”功能不断提升,发展产业、维护团结、守护家园的热情高涨,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近年来,马海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转变观念,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水平。”焦利保利德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