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29 19:1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06-25 | 查看:1215次
提起77岁的樊元贵大爷,石拐区大德恒街道的居民没有不知道的。提起老两口三十年如一日照顾收养女晓华这件事,大家没有不竖起大指称赞的。可也有个别人对樊大爷的选择不理解,七十多岁的人了,自己又有四个儿女,如今子孙满堂,像其他老人一样,去公园里散散步,找老朋友们下下棋,或是在家带带孙子,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多好!现在可好,让一个非亲非故的病残女子拖住,门不能出,街不能上,又没名又没利,真想不通是图什么!
要说这樊大爷老两口,也真能沉得住气,不管外头人怎么议论,也不辩解、也不生气,我只管做我的。碰到有媒体来采访,他们也只是憨憨的一笑。
听说要到他家串门,有人悄悄说:“还有不要去的好,老两口那么大岁数了,小华又在家送屎尿,那味道能好得了?”
可真正推开樊大爷家的门,所有的猜疑一下飞到了九宵云外。家中窗明几净,收拾得井井有条。樊大爷的老伴正坐在床上,她的怀里依偎着一个姑娘,看起来像十几岁的样子,长的眉目清秀,一个劲儿的冲着来人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看得出来家里来了陌生人让她很高兴,嘴里“咿咿呀呀”一直叫着,想要挣脱刘大娘一直拉着她的手。
说来话长,1985年的2月,天冷得出奇。睡梦中的樊元贵被急促地敲门声吵醒,朋友抱来一个婴儿,让他代养几天,说出差回来就接走,可这一等,就是三十年。
樊大爷对第一次见到晓华还记忆犹新,“当时她只有一点点大,饿得都哭不出声了,我真怕她活不下来。”
当时已快五十岁的老两口,又要照顾自己家里年龄还小的几个孩子,又要上班干好工作,还得分出精力照顾这个连奶都不会吃的孩子,负担之大,可想而知。
一年过去了,在老两口的悉心照料下,小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脸也红润起来。自家的几个孩子看着父母天天围着小华转,可不干了,天天哭闹,说老两口偏心,胳膊肘儿往外拐,甚至商量着要离家出走。
一边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一边是没人管就随时面临死亡的小华,老两口左右为难,百感交集。好心的邻居劝他们:“把这个孩子扔在路上,随她去吧。日子这么难,自家的都养不好,还顾上别人的,再说,她和你们一点关系也没有,她的父母都不管,你们操哪门子的心呢?”
邻居的话不是没道理,一个月几十块钱,六七张嘴,光刨闹吃喝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孩子们还要上学。可看看熟睡中的小华,想想孩子看到自己时欣喜的眼神,一辈子没流过泪的樊大爷嚎啕大哭。老人单腿跪在几个儿女面前,哽咽着说:“我和你妈对不起你们,生了你们,却没有养好你们。可小华是一条命啊!咱们要不管,她就得死啊!我和你妈这辈子欠你们的,下辈子做牛做马也偿还。”说着一家人哭作一团。逐渐懂事的孩子们慢慢理解了父母的不易,也开始接纳起这个小妹妹来,还帮着老两口一起照料小华。
没过多久,新的问题又来了。同龄的小孩都会叫爸爸、妈妈了,晓华却只会在地上爬,一种不祥的预感蒙上心头。包头市二医院的检查结果,让这个不大的地方再次揭起轩然大波:晓华是双侧脑室扩大引发的脑瘫症,也就是说,晓华是个残疾儿。
老两口欲哭无泪,他们多么希望这个诊断是个失误啊,老人蜷缩在医院的走廊里,哀求医生再给看看,医生也被老人感动了,又进行了复查,可结果和上次一模一样。老人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医院的,两条腿像灌了铅,重的抬不起来,又像踩在棉花上,没有一点力气。他捶着自己的头,埋怨着自己,自己已经有四个子女,再过几年就能抱孙子了,结果摊上这么个傻女子,自己年龄也大了,往后可怎么办啊?
城市的夜色被一盏盏华灯装饰得流光异彩,广场上一群与晓华一样大小的孩子正在父母的呵护下嬉戏。老人目不转睛地看着,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晓华也在其中,她笑着、扎扎着小手向自己走来、嘴里还叫着“爸爸、爸爸……”而残酷的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不,这不是真的,你的晓华根本就站不起来,她是个残疾儿,她是个傻子!”
这个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也不会高谈阔论的老人再次做出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决定:不抛弃晓华,只要我活着一天,就养活她一天。
接下来,是四处奔波、寻医问药、打听偏方,抱着晓华到处看病。听人说,北京解放军第316医院能治这个病,老人马上处理了还没长大的猪,抱着晓华买了站票直奔北京,一住就是两年。夫妇俩都在外地照顾晓华,只能将自己的亲生儿女寄宿在亲戚家。两年里,家里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但晓华的病却无明显好转。
1988年年底,樊元贵夫妇带着孩子回到空空如也的家。钱没了,东西没了,自己的孩子也生疏了,晓华的病还得要钱,以后的生活可怎么过啊?石拐的山水不仅养育了它的人民,更铸造了石拐人不怕苦、困难面前不畏缩的性格。短暂的悲哀过后,这一家人又一如继往地开始了生活,工地上出现了一个年龄最大的小工子,家里有了更多的药瓶瓶、药罐罐。没钱外出治病,老两口就自学一些方法帮助晓华康复。听人说,按摩顶事,樊大爷就跑到诊所看人家按摩,人家不愿意教他,他就跑到澡堂里,跟搓澡的学。为了帮已经5岁的小华学会走路,老两口费尽了心机、想尽了办法。由于疾病的原因,晓华总是与他反抗,跌倒了就趴在地上不起来,一扶她,就又哭又闹又咬,看着这样的晓华,老人心里难受极了,一向心软的他这时却硬起心肠来:“别趴下!要想活下去,就先站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11岁的晓华,终于能走路了。可这六年来,老两口胳膊有多少咬痕、抓痕,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
面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晓华,老两口24小时不离人,吃住在一起,除每天给她按摩半小时,还要按时送她上卫生间解决大小便,30年如一日,从未有一天间断过。
每当看到一大早,樊大爷给晓华穿衣服、洗脸、梳头,儿女和孙子、外甥们都嫉妒地说:“我们这些亲生的也没享受过这样的待遇。”不过说归说,老两口三十年的善行和执着为儿女们做出了榜样,他们早已加入在照顾晓华的行列中来,疼爱晓华胜过疼爱自己。
晓华自己不会吃饭,每一顿饭都是樊大爷先喂晓华吃过了自己再吃。考虑到晓华的肠胃不好,饭吃的冷了硬了就会拉肚子,老两口总是变着法儿给她做好吃的。平时对自己抠门得要死的老两口,为了给晓华补身体,却会不惜重金买来有营养的东西给她单独“开小灶”。
分楼房别人家都要高楼层,为住着舒适。可樊大爷却主动要一楼,为的是方便照顾晓华,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带晓华出来晒晒太阳,锻炼锻炼身体。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樊元贵算这么一笔账, 30年,晓华除去住院、看病不说,光是吃喝、补营养,也得花个十几万元!可樊元贵夫妇面对这些,只是淡然一笑说:“我从来没去算这些,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她。”
早些年,周围的邻居在说到他们老两口时,都说:“根本不是小的有病,而是这个老的有病。收养晓华就是自讨苦吃。”可三十年樊元贵一家无言的行动,改变了大家的看法,现在说起老人来,大家都说:“好人啊,对待自己的儿女能有这样也不容易,别说是别人的了!”
也有人劝年龄已大的樊大爷老两口把晓花送到福利院,而且这么多年照顾晓华也已经尽到了义务,自己可以享享清福,安度晚年了。可樊大爷说: “她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冷了热了都不行,我怕离开我了再没有人会像我这样照顾她。”
多么纯朴的话语啊!人的一生,能有几个30年,我们更难想像会有人用30年把一个和自己没有丝豪血缘关系的脑瘫儿扶养长大,并视如己出,那需要付出何等的精力?需要怎样的毅力坚持不懈?然而樊元贵老人做到了!
就是有了许许多多像樊元贵老人这样高尚而又平凡的故事,才让我们为之动容,才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人生的价值,才让我们每个人都回过头来,审视我们自己。 (彭志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