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一方热土 助农民致富——记蓟县交通局退休干部张殿义

发布时间:2017-05-09 09:37 | 来源:天津广播网 2012-01-28 08:0 | 查看:1189次

  蓟县交通局退休干部张殿义扎根乡村,把自己积累了几十年的果树栽培技术全部无偿奉献给了蓟北山区。多年来,他走村串巷,指导农民致富奔小康,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广泛赞誉,被农民亲切地称呼为“果树下的专家”。

  张殿义今年六十八岁,曾任蓟县林业局局长、下营工委书记,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在蓟县交通局处级调研员岗位上退休。初见张殿义,一张朴实憨厚的脸,身穿黑色羽绒服,脚上一双运动鞋,肩上背着一个沉甸甸的黑皮包,乍一看就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入冬以来,张殿义一直奔走于蓟县山区的田间地头,建示范点,培养技术骨干,抢救两年前遭受低温冻害的大面积柿子树。日前,记者搭乘张殿义雇来的出租车,一同前往罗庄子镇兴隆堡村,去给那里的示范户做柿子树树体调整。

  罗庄子镇兴隆堡村,以前又称代庄子,位于蓟县县城北部,距离县城约十公里,张殿义年轻时曾在这里工作过,因此对这个村和村里的老百姓有着很深的感情。退休后,精通林果技术的他决定无偿的帮助村民们改良果树。

  张殿义说:咱们的服务不带任何条件,全是无偿,还有一个,在工作上三不干扰,不干扰县里,也不干扰乡镇村,不干扰老百姓,在下边吃饭很少,我都算计好了,尽量躲开吃饭时间,只做技术研究技术服务。

  行车路上,记者和张殿义攀谈起他的退休生活,言谈中流露出他对紧张而充实的退休生活十分的享受。

  张殿义对记者说:紧张着呢,比上班紧张多了,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忙的这一天要办好几码事。

  二零零五年底,张殿义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老伴和女儿都想让他在家里享享清福。可张殿义摇摇头,笑笑说:“共产党员永不能退休。”退下来没多久,他就受聘到天津林果研究所,同时还担任蓟县老区经济促进会的常任理事,专门负责对山区果树进行科技服务。从此,他以新的工作为起点,搭建新的平台,继续为百姓服务。

  在经过深入的调研论证后,张殿义找到了抢救柿子树的方法。他主动联系村委会,提出要在村里建几个示范户,培养几名技术骨干,而且全部免费,这对果农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说起受灾的柿子树,张殿义一下子来了兴趣,向记者滔滔不绝的聊起他的抢救措施和下一步打算。

  张殿义告诉记者:前年咱们蓟县遭受严重低温冻害,以柿子最严重,上面都冻死了,下面又发出了新枝子,树体太高,现在农村干活的都是老弱病残妇,上不去树,今年冬季明年春季,准备在下营罗庄子这几个主要柿子产区,搞点示范点,一个是给大伙做示范,再一个给大伙讲,另外在一个村培训一个树体调整技术组,帮助老百姓弄,如果今年再不弄,树就长成疯树了,现在我搞的这个都是符合农民需求的。

  驱车二十几分钟,我们就到达了兴隆堡村,示范户主人还有几名手持工具的技术骨干早已在村口等候。一看到张殿义,大家纷纷上前和他打招呼,有的称呼他张书记,有的称呼他张局,有的就亲切的叫他老张。得知还有记者同行,有的村民迫不及待的向我们表达他对张殿义的敬仰与爱戴。

  罗庄子镇兴隆堡村村民张才对记者说:“人家退休老干部为啥?为我们代庄子扶贫致富,一来咱们学技术,二一个人家不朝你要工钱,也不扰民,不吃你不喝你,为了代庄子,搞好了,老果树更新换代,人家不辞辛苦,大冷天的上这来,真有实干精神,找这样的干部都没处找去,这是共产党最好的干部了。”

  由示范户主人韩敏带路,步行十几分钟,我们来到了他家的柿子园。一到柿子园,张殿义就指导大家,架起高梯,爬上树冠,对树体进行调整。他从背包中拿出自己掏钱购买的刀锯,给大伙无偿使用,还时不时的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柿子园的主人韩敏,是兴隆堡村的上任党支部书记,劳动间隙他主动找到记者和我们聊起他眼中的张殿义。

  示范户主人韩敏对记者说:“我们这个老书记,他退休他没退职,心里想的就是老百姓,也算老百姓的贴心人,这个我是亲身体会,我们洪水庄这片,沟沟坎坎小松树叶他都知道。原来是大胶鞋一穿,自行车都不骑,满山走,在我们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每个村筷子都没拿过,一口饭没吃过,骑洋车来,就这份精神。”

  张殿义心里十分清楚,为人民服务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实事不只是馈赠钱物,更重要的是帮老百姓走上一条致富路。果树是山区农民的支柱产业,他在多年基层工作中,感到科技落后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大障碍。因此他把推广科学技术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切入点。凡认识张殿义的人,都会看到他肩上总是背着一个沉甸甸的黑皮包,里面装的都是嫁接、修剪果树用的工具和果树品种、技术的照片,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讲到哪里、干到哪里。他乘坐出租车、公交车、三码子、自行车,一天跑几个点,有时中午怕赶不上饭,就自己带些干粮,在田间、地头随便吃点儿。每次到村里办培训班,为不影响农民白天做工挣钱,早晨六点钟开讲,八点钟结束,深受农民欢迎。

  蓟县有果树面积三十一万亩,特别是在北部山区、库区,果树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之七十以上。张殿义利用多年积累的果木栽培技术,在蓟县的山区和库区率先推广核桃、板栗、脆枣、葡萄优质、优选、标准化技术栽培示范区。

  在孙各庄乡和下营镇搞夏季核桃芽接技术时,他每天早晨三点起床,租车到遵化龙门口水库核桃品种园采接穗,一连几天,在三十八、九度的高温下和农民一起劳作,中午连饭都吃不上,晚上十点多坐三码车回家,经常累得腰酸背痛,上床都吃力,老伴和女儿责备他:“六十好几的人了,还图个啥?”他总是一笑了之。其实老伴和女儿明白,他的心思全在那些果木上,劝他也没用。为方便农户及时咨询技术难点,张殿义在晚上固定时间开通热线咨询电话,为农民解答技术难题。

  张殿义告诉记者:晚上有热线电话,八到十点,不明白的我就去,这技术上不能瞎说,不能出问题,要是我能在电话里说明白的直接告诉他。

  多年来,张殿义不分早晨、白天、中午;不顾热天、冷天、雪天、雨天,没有节假日,用技术和汗水为老百姓服务,执着的从事自己热爱的林果事业。近年来,他兴办示范点77个,累计示范推广面积六万三千五百亩,引选果树优良品种四十四个,培训技术骨干两百二十二名,组建三个农民技术专业队,培训农民近八千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七千多份,进行果树高接换优两百零三万株,利用野生酸枣嫁接脆枣一百七十五万余株,嫁接早实核桃二十六万多株,嫁接成活率已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实现了核桃一年嫁接,二年见果,三年有产的可喜成果,结束了核桃“爷爷种,孙子吃”的历史。据统计,多年来果业产值累计达到一亿六千四百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四千五百元以上。

  同时,张殿义还撰写了十多篇二十多万字的技术资料。由他主持的“蓟县鲜食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获天津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零零九年九月至今先后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蓟县“十佳”文明公民等荣誉称号。去年三月被天津市老促会评为优秀会员,并被聘为市老促会理事。

  (天津区县联盟广播蓟县台记者 程海云)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