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7 20:44 | 来源:天津文明网 2016-04-07 15:36 | 查看:1101次
“这种病是不治之症,摊上这样的病孩子,我们全家都没法儿活了……”多年前那场学术交流会上,天津第一例自闭症患儿的母亲讲述自身经历时声泪俱下的场景,深深印在了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南开区居民卢稳子的脑海里,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于是,2002年,已经退休的卢稳子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婉拒多家私立幼教机构的高薪聘请,准备自掏腰包开办一家自闭症患儿学校,尽己所能去帮助更多的孩子。面对众人的不解和疑惑,年近古稀的卢稳子从容镇定:“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我要做别人不愿意做、做不了而我又有把握做且一定能够做好的事情。”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等,虽不致命却难以治愈。
作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的第一批研究生,卢稳子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在学前教育领域颇有建树;更重要的是,老教授那颗始终关心关爱自闭症患儿的悲悯之心,让她义无反顾地向这个“不治之症”发起挑战。
在老伴的鼎力支持下,卢稳子拿出了两人大半辈子的积蓄,在位于自己老家的河北省抚宁县三里杨庄,建起了一所自闭症患儿学校,取名为红烛育人工程学校。
“选择乡村而不是城市开办这所学校,运营成本较低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相比之下,农村自闭症患儿的境遇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就这样,卢稳子和老伴在三里杨庄扎下了根。没有可供借鉴的教材,卢稳子就自己动手编写;而教具和儿童活动设施的制作工作,则由卢稳子心灵手巧的老伴、毕业于清华大学金属学金属材料专业的徐建伟包揽。四邻八乡的自闭症患儿家长听说红烛育人工程学校建成的消息,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纷纷把患儿送来要求救治。
学生有了、大纲定了、教具齐了,师资匮乏却成为老人始料不及的棘手问题。按照卢稳子确定的“一对一”教学模式,要求每个老师负责一名患儿,这样才能既坚持最完整地掌握孩子全程康复,又能避免家长角色下的情感偏爱。但很多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科班出身的青年教师不是嫌工作累就是怨薪金少,常常是干不了多久就辞职离去,“闹人荒”一时间成为卢稳子最头疼的问题。
痛定思痛,老人把目光锁定在了周边的乡邻身上。她大胆作出尝试,聘请村民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担任老师,白天在校对患儿进行“一对一”教学,下班后还时常要将自己所负责的那名孩子带回家中,呵护照料,在生活中进行心智的启迪。面对一些新聘用的教师经验不够、自信不足等问题,卢稳子就陪着他们上课,针对每名孩子的情况和课堂反应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手把手地教授方法和技巧。
在卢稳子夫妇和众多乡村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自闭症患儿们在红烛育人工程学校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很多长期三缄其口的孩子开始牙牙学语,这令患儿家长们激动不已。
已经5岁的自闭症患儿龙龙(化名)刚到红烛育人工程学校时还只能爬行,在卢稳子和教师们训练下,两三个月后就能简单地走上几步,这让龙龙的父母欣喜若狂。有一天晚上,龙龙的妈妈发疯般地找到卢稳子,哭着说孩子不见了。卢稳子一听眉头紧锁,立刻发动全校教师四下寻找,最终在火车站找到了正在被警察看护着的龙龙。紧紧抱住孩子的母亲痛哭流涕,哭罢多时不忘向卢稳子致谢:“我真没想到,龙龙在学校能恢复得这么快,自己能走这么远的路!”
像龙龙这样,在红烛育人工程学校开启了“心智之门”的孩子还有很多。13年来,卢稳子和教师们接收又送走了百余名自闭症患儿,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得到了明显康复。
随着红烛育人工程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和慕名而来的自闭症患儿不断增加,运营成本的增加让卢稳子有些力不从心了。已经使用多年的旧校舍需要翻新,可这笔资金从哪里来?卢稳子和家人一商量,就把位于市区的住房变卖了。
卢稳子十几年如一日全心全意关爱自闭症患儿的博大情怀感染了很多人,三里杨庄村委会特意重新翻修了红烛育人工程学校师生们的必经之路,还有不少外省市的热心人千里迢迢赶来捐款捐物,奉献一片爱心。
十数载扎根乡野启迪心智,卢稳子和老师们守护着这些自闭症患儿从孩童变成少年甚至成年人,他们未来的出路在何处让家长们尤为担心,这也是卢稳子近几年考虑最多的事情。她开始探索“大龄养护”工作,让长大成人的自闭症孩子走进当地的蔬菜大棚,参与耕种、收获、畜牧养殖等工作,逐渐走上自食其力之路。
“我们这所学校叫‘红烛’,我常常把自己比喻成小蜡头,既然点在这里,就会毫不吝惜地燃烧。”已经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接班人”的耄耋老人卢稳子对红烛育人工程学校的未来充满信心,更对身边这些自闭症患儿每天取得的点滴进步而倍感欣慰,“希望我们的公益事业,逐渐被社会分担;也希望我们的教育,能真正帮助一批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