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7 22:07 | 来源:天津和平文明网 2016-03-18 | 查看:1354次
王燕清,女,42岁,天津市和平区海光寺“沙县小吃”店店主。2015年11月13日,王燕清在自己的小吃店里发起了“墙上的餐桌”活动,免费为在血液病医院看病的贫困病患和家属提供食物,并迅速在津城凝聚起一股爱心的热流。2016年2月,王燕清荣登“中国好人榜”。
王燕清在向记者展示“爱心墙”
因为爱,王燕清发起了“墙上的餐桌”;因为信任,“墙上的餐桌”得到了百姓的大力支持。一个人做好事,是助人;一群人做好事儿,是助梦。每一个面对大病求医的家庭,都要经历一场不知道会打多久的持久战,“墙上的餐桌”就是一个为这场持久战做后方支援的爱心供应站,是帮这些家庭实现康复梦的助梦工厂。
天津市和平区海光寺附近有一所全国有名的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里治病。众所周知,血液病的治疗费用非常高,许多家庭为了治病都倾家荡产,捉襟见肘的情况让他们在衣食住行上能省则省。而医院附近有一家“沙县小吃”,门面不大,但店内的客人络绎不绝。许多人都知道店主王燕清在这里开办了“墙上的餐桌”。前来就餐的人经常一个人买两三份饭,一份自己吃,另外的只是交钱,然后用彩色便贴纸写上自己购买的套餐名字,贴在墙上的板子上。那些需要吃饭却又囊中羞涩的病人或家属可以拿下一张贴纸,做好登记就可以享受一顿荤素搭配的美餐。
1、 开办“墙上的餐桌”,她为爱心提供更广阔平台
60岁的王富和来自辽宁农村,孙女小雨彤在5年前不幸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对于一个以种地为生的家庭,高额的治疗费让他们难以承受,每来天津治疗一次就要花掉上万元,尽管这条求医路非常难走,但王富和仍一步一步咬牙陪孙女走过来了。去年夏天,王富和与老伴带着小孙女走进了这家“沙县小吃”。“他们进门便问最便宜的菜是什么。”两个老人带一个孩子,只点了一份青菜三碗米饭,这样的场景让王燕清鼻子一酸,她免费让两位老人和孩子吃到饱,叫他们今后随时来吃,还常将身上现金掏给老人。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王燕清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客人,但她始终觉得自己的力量终究是杯水车薪。
“我经常看到旁边血液病医院的病人和家属来吃饭,每次看到他们为了省钱点最便宜的饭菜,我都会觉得心疼,也会免费给他们加菜加饭。”说起发起“墙上的餐桌”活动的初衷,王燕清说。
王燕清精心打理着这一片“爱心墙”
2015年11月10日是王燕清42岁的生日,一些朋友来给她庆祝。席间,王燕清和大家聊起一直帮助的一些人的故事,朋友们为她竖起大拇哥的同时,也不由得为她发愁。“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啊,不如发动更多好心人的力量,让这件好事儿能持续做下去。”席间有朋友提到了国外有一种“墙上的咖啡”的公益行为,就是客人可以买两杯咖啡,一杯自己喝,另一杯“挂在”墙上,当有衣着褴褛的人进店喝咖啡时,从墙上取下一张写着“一杯咖啡”的字条,就可以免费领到一份咖啡。这种能够号召更多人献出爱心的方式让王燕清眼前一亮。
一颗爱心遇上一个好主意,3天后,“墙上的餐桌”正式在王燕清这家60来平方米的餐馆里推出。每天,王燕清都站在门口,不厌其烦地向来往顾客介绍“墙上餐桌”的发起初衷,介绍她正在帮助的患者和患者家庭的故事。因着王燕清的努力,她来天津多年打拼事业积累的人脉,帮助他人结下的善缘,朋友、朋友的朋友、顾客、顾客的朋友……越来越多的人向这家“爱心餐馆”聚拢而来。
2、 热心帮助患者家属,她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王燕清的小店有一名服务员每到中午11点就来上班,下午2点多的时候她就结束了工作,她叫刘嫚。刘嫚和丈夫邓小军来自江西的一个普通村落,如果没有疾病,他们会向村子里的其他人一样打工、耕作,然而邓小军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让这个家庭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就花掉了20万元。医生告知刘嫚如果遇到合适的配型,进行骨髓移植手术的话,还需要至少60万。巨额的治疗费让刘嫚一筹莫展。
一次,在病友介绍下,刘嫚也到“爱心餐馆”领免费餐,从此结实了这个大她14岁大姐——王燕清。王燕清拉住刘嫚,告诉她可以来店里干活挣点钱,哪怕钱不多,能给丈夫买点营养品也好。刘嫚说:“王姐给我们的钱一点都不少,每天临走时还总是往我手里塞水果,让我回去吃。”
受助者刘嫚(左)和小显赫(右)的照片
另一名服务员刘艳来自辽宁阜新,11岁的儿子小显赫被确诊为白血病,7个疗程的治疗已经花费了50万元。高额的费用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农村家庭负债累累。用刘艳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能借的都借了,能卖的都卖了”。就在刘艳最无助的时候,她遇到了王燕清。“包括我身上的衣服、鞋,还有孩子的玩具都是王姐送的,她还经常去医院给我们送饭、送水果。感谢好心人的坚持,替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将来有机会,我一定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不仅仅是刘嫚和刘艳,他们只是接受过王燕清帮助的一些例子,那些来看病的病人和家属,许多人接受过她的照顾,而王燕清自己也有家庭要负担。
谈及家人,王燕清的心里充满歉疚。今年42岁的她是福建沙县人,有一个女儿在福建读书,最近因为忙着“墙上的餐桌”这个活动,她已经一个多月没给女儿寄生活费了。“但女儿很懂事,不仅没有怨言,还一直宽慰我。”
3、信任搭起施助桥 “爱心餐馆”,她要把好事做到底
通过口耳相传以及媒体的报道,“墙上的餐桌”出名了,越来越多的人在饭点儿选择到这里就餐,有的人一次会多买好几份饭菜;有的人甚至不在这里吃,只是为了捐赠;有的人则直接送钱、也有给送来大米和蔬菜;有的人取车百里从北京赶到这里,只为献上爱心;有的老人瘫痪在床,便让子女把心意送到;甚至有一些条件不错的病人家属也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近餐桌开办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收到善款3万多元。
看到这样的爱心接力,王燕清感慨万千:都说现代社会人情味越来越淡,可自己的小店里却总是情义满满。
这期间,偶尔有人专门过来看望王燕清,一位老人腿脚不便坐着代步车过来,交给她一个信封,上面写着“燕子你慢慢飞”,里面放了200元人民币和亲笔写的一封信:“听说你为血液病病人和家属提供免费餐时,我很受感动,我们应该向您学习……”3月5日,一个警察过来看王燕清,了解到她自己不舍得吃穿,也要用省下的钱帮助白血病人,这位警察很受感动,并以个人名义送给她1000元,让她照顾好自己,并希望王燕清把这份爱心坚持下去,传递正能量!
王燕清与前来捐赠的爱心人士合影,左三为王燕清
王燕清有一个粉红色纸盒和一叠厚厚的登记本。她说,每天捐助的,除了贴在墙上,她还一一详细登记。受助者取下的便签,全部放在纸盒存着,受助者每取下一份爱心餐,都要进行登记,随时可以打电话证实。为了照顾到一些患者家属的感受,王燕清对取餐时间也作了规定,错开高峰吃饭时间,上午7时半到10时,下午15时半到晚上20时作为受助者取餐时间。
有些市民特意从几十公里外赶来,只为贴一张爱心贴纸
对于“墙上的餐桌”的未来,王燕清有自己的打算,她说:“不管有多难,只要在我能力范围内,我一定坚持把它做下去并把它做好。”
“人的一辈子,其实最开心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赚’到了多少陌生人的信任,这是用钱买不到的!穷死不撒谎,难死不骗人!永远不要丢掉别人对你的信任,因为别人信任你,是你在别人心目中存在的价值!”王燕清说。
编辑点评:
春寒料峭,王燕清的店里却暖意融融。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到餐馆里,让人仿佛能够看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互帮互助的情愫在室内流动。“墙上的餐桌”开办了四个多月,然而对于王燕清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有很长。这条路充满了鲜花和掌声,也充满了荆棘和嘲讽,惟愿她一路不孤单,惟愿好人一生平安。(天津和平文明网)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