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钳工”管延安(6图)

发布时间:2017-05-06 20:3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02-01 第529期 | 查看:1368次

深海钳工"海底绣花"凭借手感"零失误" 锻造"中国品质"

  管延安是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Ⅴ工区航修队钳工,18岁他开始跟着师傅学钳工,20多年勤学苦练,他精通各门钳工工艺。2013年年初,管延安成为岛隧工程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他所负责的沉管舾装作业,导向杆和导向托架安装精度要求极高,接缝处间隙误差不得超过正负1毫米。他带领舾装班组同测量人员密切配合,利用千斤顶边安装边调整,从最初要调整五六次到现在只需调整两次,就可达到“零误差”。2015年10月,他荣登“中国好人榜”。

  正在建设的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澳门和香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工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在茫茫大海中央修建一条5.6公里的海底隧道,长度、规模、施工工艺都是我国首次尝试,因此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技师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Ⅴ工区航修队钳工管延安就是其中的一个。

  因为要避让空中航线和海面货轮,大桥两头是桥面,中间用一条5.6公里的海底隧道连接。考虑到地质条件和生态保护,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挖掘作业,而是用33节水泥沉管在海底一一对接而成。一节沉管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近八万吨,相当于八万辆小轿车的重量,这么重的东西下沉到四五十米的深海中与另一根对接,误差要以毫米计算,可以说是海底绣花。海底隧道完全封闭,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对接时只能依赖事先安装好的各种操作设备。凭着高超的手艺和精益求精的“匠心”,管延安成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1.“超级工程绝不能有万一” 严谨专注成就“大国工匠”

  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过去了,管延安仍然不急不缓一圈一圈地研磨着,原来锈迹斑斑的法兰盘变得光滑锃亮。他沿着盘边摸了一圈,均匀地打上黄油,细心地装配到电动蝶阀上。

  18岁管延安就开始跟着师傅学习钳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有空的时候就看书学习,是他最大的工余爱好。二十多年的勤学苦练和对工作的专注,心灵手巧的他不但精通錾、削、钻、铰、攻、套、铆、磨、矫正、弯形等各门钳工工艺,而且对电器安装调试、设备维修也是得心应手。

   2013年年初,管延安来到珠海牛头岛,成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大军一员。他所负责的沉管舾装作业,导向杆和导向托架安装精度要求极高,接缝处间隙误差不得超过正负1毫米,管延安做到了零缝隙。每次安装,他带领舾装班组同测量人员密切配合,利用千斤顶边安装边调整,从最初需要调整五六次到现在只需调整两次,就可以达到“零误差”标准。

  管延安是一个十分较真的人,干什么事情都非常专注,以主人翁精神去解决每一个问题。

  刚刚来到工地,管延安就带着航修队投入到第一节(E1)沉管的二次舾装作业中。压载水系统、通讯系统、监控系统……100多条主线、1000多条支线,错综复杂的管线从沉管里接通到津安3指挥舱控制中心。“这些管线都是连接大脑和身体各部位的神经,每一个接点都必须连接到位,每一条线路都必须保证通畅。如果在沉放的时候哪条线有问题,就会出现‘手脚不能动、眼睛不能看’的局面,沉管就不可能顺利完成精确对接。”Ⅴ工区分管副经理王伟一再强调着沉管二次舾装的重要性。

管延安在练习安装设备。图片来源:珠海文明网

  三个多月时间,管延安和兄弟们日夜奋战在牛头岛上,布设管线、安装设备、整合系统,一遍又一遍的调试。2013年5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首节沉管顺利安装成功,圆满实现“深海初吻”,管延安和航修队的兄弟们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提到首节沉管二次舾装,管延安记的最清楚的还是中间发生的一次“事故”。在进行压载水试验时,刚刚安装的一个蝶阀出现了渗漏现象。“当时还是太大意了,心想这个活在其他地方干了不知多少次了。蝶阀是新的,安装前进行试压检查的时候都是好好的,没想到一到试验的时候出了问题。后来检查发现还是试压的时间不够。”这个事情给了管延安一个深刻的教训:每一个蝶阀,不管是新的还是重复利用的,都要逐一仔细检查,试压的时间不能少于半个小时。

  首节沉管安装后不久,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林鸣来到航修队的维修基地现场办公。临走时,他专门给管延安提出了要求:“一丝不苟,不让隐患出坞门。”工区把这个要求制作成标语,立在航修队基地的旁边。“这个标语就是我们的警示器,每天一上班就会看见它。时时刻刻在警示我们的设备维修、管理都要做到100%,超级工程绝对不能有什么万一。”管延安说。

管延安利用工作间隙检修设备。图片来源:珠海文明网

  专注,做什么事情都静得下心来,是工友们对管延安的一致评价。每次沉管安装完成后,压载水系统的电动蝶阀都要从沉管里面拆回牛头岛维修基地,维修检测后重复使用。法兰盘是蝶阀的关键部件,每次维修都是管延安亲自动手。铺开耐水砂纸,倒上研磨油,随着手臂不急不缓的摆动,一个直径20多公分的金属盘在砂纸上均匀的画着圈。磨一会,用手摸一摸盘面,又磨了起来。“最难的地方就是研磨这个阀口,上下两个阀口,一个动面一个静面,都需要研磨得严丝合缝,之后才能不漏不渗。不能有误差,必须是零卡零的。”管延安边磨边讲解要领。

    一个个细小突破的集成,一件件普通工作的累积,成就了“大国工匠”的传奇。

  2.凭借手感操作“零失误” 精益求精锻造“中国品质”

  以追求极致的态度,不厌其烦地重复检查、重复练习,管延安快速准确地完成了看似微不足道但又举足轻重的工作。

  E15沉管第三次浮运安装期间,管内压载水系统突发故障,水箱不能进水,沉管安装只能暂停,必须安排人员进入半浮在海中的沉管内维修。浮在水上的沉管犹如一个巨大的混凝土箱子,除了一个直径一米多点的人孔,没有其他的换气通道。内部空气湿度在95%以上,又闷又湿。进入里面不要说作业,就是站立一会儿,身上的汗水便会渗出来黏在皮肤上,好像在身上裹了一层看不见的膜,非常难受。 

  危急时刻,管延安带领班组人员快速开启人孔盖板进行检修。不一会儿,发梢上的汗珠就沿着管延安的脸往下流,身上的工作服很快就湿透了,他顾不得擦汗,依旧专注地进行检修。昏暗的沉管里,绑在安全帽上的头灯发出白色的光柱,稳稳地投射在绿色的阀碟上。从打开密封的人孔盖板进入管内检修、排除故障,到完成人孔盖板密封全程不超过三小时,效率之高令人惊讶。“这都得益于之前无数次的演练,我们在每节沉管沉放前都要做至少3次演练。这是第15节沉管,至今完成了45次演练。”管延安谦虚地说。

管延安进行水面安装。图片来源:珠海文明网

  管延安常跟年轻同事经常说的话就是“再检查一遍”,强调最多的就是“反复检查”。同班组小张说:“管师傅上个螺丝都要检查三遍。”

  1996年初,管延安跟师父学习电机维修。有一次,他在进行发电机的常见故障维修后“胸有成竹”,没有进行检查,结果发电机刚装上就又烧坏了。师父并未责罚,可他自己却羞愧难当。他知道如果认真检查一遍就可避免这次事故。自此,维修后的机器在送走前,他都会检查至少三遍——这已经成为烙在他头脑里的习惯。

  管延安习惯给每台修过的机器、每个修过的零件做笔记,将每个细节详细记录在个人的“修理日志”上,遇到什么情况、怎么样处理都“记录在案”。从入行到现在,他已记了厚厚四大本,闲暇时他都会拿出来温故知新。这些“文物”里除了文字,还有他自创的“图解”。如今,他也将这个习惯传承给了徒弟。 

  管延安所安装的设备中有一种叫截止阀,沉管对接时,它的作用是控制入水量,调节下沉速度,从而让两节隧道在深海中精准对接。同样是安装阀门、拧螺丝,如果是普通设备,只需要牢固稳定就行了,但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设备不渗水不漏水,安装接缝处的间隙必须小于一毫米。这样的间隙无法用肉眼判断,管延安只能凭借手感来操作。

管延安凭借手感来操作叫截止阀。图片来源:珠海文明网

  凭着手上的感觉,就能判断一毫米的间隙,从2013年港珠澳大桥完成第一次海底隧道对接到现在,经管延安的手安装的设备已经成功对接24节海底隧道,操作零失误。管延安的技术不仅超越了当时挑中他的师傅,连两名大学生都成了他的徒弟。要找到最佳感觉,需要耐心,更需要时间,平时半个小时就能安好的设备,在这里需要四五个小时。为了训练自己的手感,干活的时候,管师傅很少戴手套。

  别看管延安现在这么牛,刚刚到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当钳工时,满怀信心的他就遭遇了一次不小的打击。第一次安装设备,干过二十年钳工的他轻车熟路,半个小时完成。可没想到模拟调试时,设备漏水了。所幸只是测试,问题又很快解决,没有造成太大损失,但上百名工友几天的活儿白干了,一切必须从头再来。这一次失败,让管师傅认识到,港珠澳大桥的活儿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技术必须要更加精益求精。他索性把宿舍搬到设备仓库附近,从早到晚地练习。

  管延安说:“我不怕吃苦不怕累,就是这么执着。我认准的事,必须把它圆满地干好,不管出现什么问题,我都会走到底。”

  3.参与国家工程是终身荣誉 抛家舍业只为“中国制造”

  管师傅的家,远在千里之外的青岛。这两年他很少回家,连2015年春节都没有和家人团聚,妻子对此还比较理解,但14岁的儿子怨言很多。平时儿子住校,和他联系很少,偶尔打一个电话,说出的话总让他心酸。不过,随着儿子慢慢长大,他开始理解父亲干的工作了。

管延安全家福。(资料图片来源:央视网)

  目前,港珠澳大桥工程已完成过半,全部工期结束还需要两到三年时间。几年深海钳工的职业生涯,也让管延安成为我国从事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说,参与国家工程是自己抛家舍业的初衷,也是甘受寂寞的精神支撑,更是他铭记终身的荣誉。

  “我的心愿就是将来开着车到香港去,从咱这个海底隧道走一圈转一圈。因为这是我干了这么多年,一节管一节管对接起来的,对它也有感情,我需要去走一圈看一下。也有可能将来孙子领着我再走一次,那样我就会跟孙子说,这是爷爷当年奋斗过的地方!”

    (本网根据《专注敬业成就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中国好人榜:管延安》《深海钳工:管延安》等稿件综合,感谢珠海文明网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能成就这一切,是管延安对技工这份职业的尊重。管延安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平台。二十多年的钳工生涯,他不仅把钳工当做了自己的事业,也深深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他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爱岗敬业。在管延安身上,我们感受到一名“大国工匠”不畏艰难的坚定信念和执着精神。只有深入继承这种工匠精神,才能让“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释放出更为夺目的光彩。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