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6 21:22 | 来源:华龙网 2017-01-23 10:29:06 | 查看:1192次
【摘要】 七旬翁传承非遗60余载
一、人物简介
侯锦辉,男,1941年5月出生,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溜沙阳戏传承人。
二、事迹概述
侯锦辉14岁就开始学习阳戏,现不仅是阳戏的传承人之一,还是阳戏剧团的团长。该剧团从组团到现在共发展了30多人,他们不要政府补贴一分钱,配备的专业演职人员道具和乐器设备近4万元,是演职人员在外演出挣来的。他们丰富了三省边区群众文娱生活,搭建了一个地方和谐文化的平台,架起一道沟通交流的桥梁。
三、详细内容
从14岁就开始传承秀山阳戏的侯锦辉,现不仅是阳戏的传承人之一,还是阳戏剧团的团长。该剧团从组团到现在共发展了30多人,他们不要政府补贴一分钱,配备的专业演职人员道具和乐器设备近4万元,是演职人员在外演出挣来的。他们丰富了三省边区群众文娱生活,搭建了一个地方和谐文化的平台,架起一道沟通交流的桥梁。
14岁学唱地方戏
日前,笔者前往秀山自治县洪安镇溜沙村河边组,这位“科班”出生的阳戏传承人--侯锦辉,详细地介绍了他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经历。
“坐办席棚(我)愁眉呀荷带呀哈。叫声我女听那开呀怀呀哈。(你)儿上呐翠哟楼你才把天哪拜呀哈。才将(你哟)绣球呕(你才)抛啊下来呀哈。绣球啊(它)无眼哪(它)真可呀荷怪呀哈。单单(你这)打中啊(他)平呀贵呀怀啊……”年满71岁的侯锦辉老人给笔者演唱了折子戏《席棚击掌》中最能体现阳戏特色的唱段。
“小时候,在溜沙这个地方就数阳戏有特色,附近哪家过红白喜事,我就喜欢赶场子看热闹。14岁,我拜杨秀荣为师学唱阳戏,后来成为我一生的爱好。”侯锦辉笑着说,阳戏在清代嘉庆年间传入秀山溜沙。最初只是一种民间歌舞说唱的表演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辰河戏的影响,演化为有简单剧情的“采茶戏”,到了道光年间,慢慢形成了“二小阳戏”,即有小丑小旦两种角色扮演的简单地方小戏;到了咸丰同治年间,“二小阳戏”逐渐发展成“三小阳戏”,具有小旦、小生、小丑三种角色行当,表演水平大大提高,艺术程式逐渐复杂化,情节戏和戏剧性得到加强,剧目也不断丰富。光绪年间,秀山阳戏的部分剧目需要三生、三旦、一丑、一净8种角色共同完成。
16岁精通民间器乐
侯锦辉不仅是演唱阳戏的重要角色,还是一个精通民间多种乐器的高手。他表示,自己现在擅长的笛子、二胡、板胡、扬琴、三弦、大鼓等,都是当年进秀山剧团后自学的。很多人听到他弹奏的曲子后,还特地问他以前是哪个音乐学院出来的,而他也只好笑而不答。
侯锦辉告诉笔者,阳戏主要用鼓(指挥乐器),头钹,二钹,堂鼓,马锣等打击乐器伴奏。打击乐又分“闹台锣鼓”和“伴奏锣鼓”。“闹台锣鼓”一般在开演前演奏,烘托气氛;伴奏锣鼓主要用在表演时,演员进出场和每唱完一段后伴奏;板胡、二胡、三旋、锁呐、竹笛等乐器主要为人声伴奏,丰富音乐层次。阳戏的音乐演奏程式与中国各个地方的戏曲有很多相似之处,其音乐与声腔相互配合,经过多年演绎,形成了自己地方特色。乐席音乐的烘托使台上演员的演唱更加深情并茂,凸显出阳戏“以唱为主”的特色。
在其舞台表演中,生、旦、净、丑等角色穿着相应的衣冠饰物和道具上场,以演唱、说白为主,简单的程式化动作为辅进行表演。和其他传统戏曲一样,手到、眼到、心到的传神表演仍然是秀山阳戏表演的至高境界。
文革时保护阳戏道具
上世纪70年代,阳戏团长师傅吴瑞州过世的时候,候锦辉、杨家好、候锦志三位弟子结过了溜沙阳戏的传承重任。当时,正值文革期间,秀山溜沙阳戏不仅处于最低落阶段,还面临着一场灭顶之灾。
候锦辉介绍:“演唱阳戏有很多道具,有张飞、关羽、包公等服装和面具,当时有一些人组织了民兵来‘抄家’。我得知情况后,将所有道具和剧本全部收藏在一棵堆放稻草的树下,民兵来到家里什么也没找到,阳戏的道具才得以保存下来。”
文革后,候锦辉、杨家好、候锦志按照老师以前的三个标准收徒弟:一是选爱好这一行的人;二是优先选择身材苗条,五官端正的人;三是选择能歌善舞,有艺术感觉的人。现在,溜沙阳戏剧团已发展成为38人的团队。
2007年,秀山阳戏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候锦辉也成为秀山阳戏的第七代传人之一。
收集手抄剧本100余册
秀山溜沙阳戏的传统剧目主要有《百罗裙》、《打金枝》、《席棚击掌》等八十余折,溜沙阳戏班现存古剧本30多册。家庭理论剧是溜沙阳戏的主要内容,这些充满人情味和乡土风情的演出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每到一个地方演出,侯锦辉总喜欢向当地老年人打听和收集关于阳戏的唱本。这些年来,侯锦辉已收集有古代木刻剧本和手抄剧本一百余册。
《彩楼配》、《席棚击掌》、《别寒窑》、《武家坡》和《大登殿》组成了薛平贵和王宝钏故事的全本戏,这个剧本成为了秀山阳戏的保留作品。在实际演出中,阳戏班子常常在乡邻的婚礼宴席上演出《彩楼配》或《席棚击掌》。Y
用地方戏唱出边区和谐
“侯团长组建的这个阳戏剧团,丰富了三省边区群众文娱生活,搭建了一个地方和谐文化的平台,架起一道沟通交流的桥梁。”居住在贵州省迓驾镇边境的群众杨秀琼说。
农闲时节或是节日期间和遇上谁家有红白喜事,候锦辉老人就会带着他的艺术团游走在渝、湘、黔三省市边区村寨。
候锦辉说,剧团成员外演出的花红酬劳由剧团统一收支,按劳分配,既要激发青年农民的从艺兴趣,又要维持剧团日常开支,还要置办新家当以适合剧团的进一步发展。
近十年来,侯锦辉在两省边区传授有十余名弟子。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