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林—村民健康的守护者(图)

发布时间:2017-05-06 21:31 | 来源:华龙网 2017-01-23 10:32:23 | 查看:2058次

【摘要】 村民健康的守护者

  一、人物简介

  杨雪林,男,64岁,丰都县双龙镇马灯坝村村医。自1976年退伍至今,主动放弃进城发展机会,甘于在家乡奉献自己所学,当上了“赤脚医生”。40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基层一线,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被誉为“村民健康的守护者”。

  二、事迹概述

  丰都县双龙镇马灯坝村是全县95个贫困村之一,村里居住着424户近1500人。因交通不便,群众就医条件较差。1952年出生的杨雪林,从小生活在这里。他1971年入伍,在西藏林芝地区的部队担任卫生员。1976年退伍回到村里,成为村子里的“赤脚医生”,从此在村医道路上走过了41个春秋。

  三、详细事迹

  受父辈熏陶,爱上村医行业

  杨雪林的伯父叫杨少峰,是马灯坝村有名的医生,他的童年就在伯父的熏陶下成长。“虽然伯父去世得早,但我听说村里一位大爷生了怪病,经过伯父的医治,这位大爷康复后活了近8年。”事虽小,却给童年的杨雪林留下了深刻印象,立志长大后要跟伯父一样,成为一名悬壶济世的好医生。

  1971年,杨雪林19岁,他如愿以偿地在部队干上自己喜欢的卫生员工作。1976年从西藏林芝地区部队退伍后,战友们有的选择去重庆主城、成都、上海等大城市就业,而杨雪林却选择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马灯坝村。

  “当时,村里群众就医十分困难,有了病往往用一些土方法医治,许多人因一个小病就失去生命。我学的是西医专业,回村后能为乡亲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加之,父母年迈,于是,我选择了回村当‘赤脚医生’,也就是现在的村医。”杨雪林说。

  “虽说最初回村是为了照顾父母,但其实真正干起村医工作,亲人却总被排在病人的后面。”说到这里,杨雪林深感愧疚。1998年,他母亲因肺心病“走”的时候,杨雪林还在外面出诊,没有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熟悉每个村民,做到对症下药

  “过了这个院子就是保合镇马家场村”“这个院子现在还有25户住户” “蒋光啄,男,81岁,曾患有脑出血后遗症,半个月前检查过一次;孙素兰,女,64岁,患有病瘫,已经进行上药控制……”说起马灯坝及周围村庄村民的健康情况,杨雪林了如指掌,因为几十年来,他一直行走在这里的山路和坡坡坎坎上,为村民服务着。

  “近年来,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家里留下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老年人岁数大了,就容易生病。”杨雪林说,现在他的出诊频率仍很高,每个月要出诊好几十位病人。

  “杨医生,我这药马上要吃完了,我明天过来,你在卫生室不?”在电话那头,病人提前预约杨雪林。“自从用上手机后,我的手机随时保持开机状态,总怕有人急需我的帮助。”杨雪林告诉记者。

  留在村里,守护村民健康

  县江北医院院长李家平是杨雪林的战友,他多次邀请杨雪林到江北医院工作,都被他婉拒了。二十多年前,杨雪林在双龙镇就小有名气,就连保合镇马家场村、何家场社区的一些村民都大老远地到他这儿就医。“他是当地少有的几个出名的村医,这几十年来,有不少机会可以走出马灯坝,但他都没那样做。”马灯坝村党支部书记杨北平说。

  选择留下来原因只有一个:杨雪林不愿意离开生养他的马灯坝。来到马灯坝村的村卫生室,杨雪林正在给病人文德权、杨泽涛上药,一切显得很平淡但又很温馨。“杨医生医术很好,他可是我们这里的‘大救星’,总是把病人的疾苦放在首位。”病人杨泽涛说。

  “如果没有杨医生帮助,我现在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如今居住在县城的杨秀碧回忆,10多年前查出肝硬化的情形眼泪直打转。

  “当时身子很不舒服,乏力、消瘦、面色晦暗,我到杨医生那里看病,杨医生通过初步诊断后,怀疑内脏出现了问题,由于村里的医疗条件有限,他建议我到大一点的医院进行仔细检查后再医治。”杨秀碧回忆称。十多年来,我都不知道怎么答谢杨医生。每到逢年过节之时,我都要给他打个电话,表示感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本职,能够得到乡亲们的认可,我很高兴。”不善言辞的杨雪林说起这句话很是腼腆。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