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6 21:3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1-06 | 查看:1230次
在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有11位平均年龄达65岁的志愿者放弃安逸、常年坚守,保证一所私费创办的农家书屋天天开放,为当地村民茶余饭后提供了一个好去处,也为苗乡百姓科技致富提供了文化源泉。
这所取名为“自强图书宬”的农家书屋已有13年历史,现有藏书已超4万册。图书宬的创办者是现年67岁的退休干部杨光勋。
毕生爱书砌书宬
杨光勋就出生在该县的丹口镇下团村,少时家贫的他却酷爱读书,学习成绩也一直很优异。成年后的他先后担任过乡村教师、公社书记、区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委副书记, 2007年4月从邵阳市外经贸局党委书记、局长岗位退休。
读书伴随着这位花甲老人走过了67个春秋。结婚后的杨光勋家里,床头、厕所、厨房到处放有书,一有机会他就手不息卷地埋头阅读。买书、借书成了他的家常事。参加工作后,哪怕是家里无米下锅、小孩无钱上学,他也要挤点钱拿到书店去买书。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冻,老婆给他一些钱要他去买煤球回家取暖,妻子等了半天也不见他买煤回来。傍晚时分,他捧着一叠书眉开眼笑地回到了家里。原来他去买煤球时路过一个书店,他信步走了进去,选书、看书,不知不觉已到书店关门了,他选了几本拿着就回了家。他老婆气得差点没把书甩出窗外。2007年他60岁前几天,他女儿给他500元钱要他去买件好点的衣服过生日时穿,谁知转背他就到书店买了一捆书回来,女儿知道后责备了他好几天……就这样日积月累,慢慢地他家成了半个新华书店,全家图书不少于2万册。他家也因此被邵阳市评为“全市首届百名藏书户”、文化部、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优秀读书家庭”等荣誉称号。
杨老酷爱读书,少时因家里穷买不起书,为了借到书,曾给别人挖过土背过柴、当了国家干部后还为别人做过煤球……退居二线后,有一年回乡过春节,他看到村里仍然十分贫困,村民老老少少、大大小小,不是打字牌就是搓麻将。村民告诉他“村里没有文化娱乐设施,不打牌干什么?” 想到自己没有书看的艰苦日子,他兴起了要回家乡办个公益图书室的念头。
心动不如行动。回去后,他和家人商量提出了想在家乡创办个图书室的事,谁知遭到了全家的反对。然而苗家汉子“认定了路就要走下去”的性格,使他悄悄地着手图书室的筹备工作。他心想:我自己家就有这么多书,去外面捐一点,找儿女们要一点,有关部门支持一点,应该差不多可以建一个四、五万册的图书室了。于是,他退而不休,又开始忙碌了起来。旧书市场、废品收购店、老同事及老朋友的家里经常可以看到他买书、收书、讨书的身影,一捆一捆、一叠一叠往家里搬。2003年他回到家乡,在村边的一个个体经销店里,他和店主达成了协议,将村图书室建在经销店。2003年8月19日,在一阵清脆的鞭炮声中, “自强图书宬”挂牌成立了,并始终坚持免费向读者开放。在“阅读须知”栏旁边,他还贴出了亲自写的近万言“致父老乡亲的一封信”。在这封信里,老人的肺腑之言、谆谆教诲及对家乡改变旧习、崇尚读书之情跃然纸上。
随着图书的不断增加,阅读人数的巨增,图书宬三易其址,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现在的图书宬落在镇文化站60多平方米的二楼。
志愿服务守书宬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强图书宬”醒目的名言昭示了杨光勋老人渴望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的拳拳之心。图书宬的建馆宗旨是:“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采取的管理模式是:“公家供地、私人创立、义工传承”。杨光勋的最终目标是要把她建成一所“没有围墙、没有门槛;学费全免、学期无限;良师任选、益友任交;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随到随学、有教无类;世代传承、永续利用的综合性山寨版大学”。
“我们是做事,而不是作秀!”杨老反复强调这一点。为了保证图书宬的正常运转,永续利用,世代传承,自2011年开始,招募了当地11名贤达、义士作为志愿者(当地人称义工)成立志愿者协会。创始人杨光勋任名誉会长,村里原党支部书记龚良治任会长,老村长蓝支学任副会长。每个月的1、2、3日由会长值班,4、5、6日由副会长值班,由此类推,轮流进行,10人共30天,另一名志愿者只值逢31日的这一天。开放时间:每天09:00至18:00。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叫蓝支和84岁,最小的叫曾绿平41岁,平均年龄65岁。这些志愿者每人都亲笔填写了一份《志愿者申请表》,自愿无偿为大众服务,不拿国家、集体或个人一分钱的工资和补贴。
74岁的志愿者蓝支福,今年春节期间做了眼睛白内障切除手续,医生说要休息一个月,被嫁到外乡的女儿接去。住了七天后,他知道第二天是他值班,于是他告诉女儿自己要回去到图书宬值班。女儿女婿左劝右劝都没用……她女儿心生一计:第二天早上,找来一群鸡崽要父亲照看好,自己要去山上做事就出去了。以为这样就可以把父亲留住,谁知下午她女儿回家一看,不见了父亲,只见留下一张纸条:女儿,我回去值班了,你的鸡崽我关在房里了,不会弄丢的。女儿看到纸条只好无奈地摇了摇头:天还下着雨呢。志愿者杨定银是位69岁的五保老人,他的生活全靠五保金度日,但他值班时,看到图书宬的扫帚烂了,自己默不作声地拿出5元钱购买了一个扫帚。
这些志愿者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丢落千工,放弃安逸,默默奉献,是他们不悔的工作才使得图书宬得以正常开放,他们就象苗乡山寨里那些默默耕耘、任劳任怨的耕牛,图书的芳香是他们唯一的向往与追求。
知识惠民谢书宬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图书宬的创办慢慢吸引了村民、学生,让不少村民在这里找到了致富的“秘方”、成功的“捷径”和幸福的“摇篮”。
村民杨宗厚言语不多,平常也不和其他村民一样打牌,只是为自己没有一条致富路径而苦苦思索。自强图书宬建成后,他成为了这里的常客。一天他看到一本关于种植茄子的科普书,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看完后很想带着回家去让妻子也看看,但他知道“书不出宬”的规矩。第二天,他把妻子叫来,夫妻俩又一起看一遍,而且边看边讨论边记录。于是他们开始了茄子种植,第一年种了1亩,一一对照从书上抄下来的要求进行管理。结果,当年1亩茄子纯赚了8000多元钱。慢慢的他和妻子成了十里八村的种植能手,并被村里聘为茄子种植技术顾问。目前,全村种植茄子200多亩,远销广东广西,成为全县有名的茄子种植村。志愿者蓝支学利用工作便利,专攻养蜂与中医蜂疗学,成为全县有名的养蜂专家,并成为县养蜂协会秘书长。志愿者杨成善,8年来利用工作之余研读中医学和中草药,现在已经成为当地颇有名望的草药郎中,也为他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村民杨宗宏(巳故)在图书宬看到梨树的栽培技术后,经过技术改良,他家几年不结梨的梨树终于挂上了硕大的梨子。他逢人就说:“这得感谢图书宬的书。”
图书宬成立13年来,藏书已超4万册,每年约3万余人次阅读。村民看书的多了,打牌的少了,不但本村的村民及当地乡镇中学学生来看书,就连方圆10余个村的村民也时来光顾。每当杨光勋老人看到在图书宬认真读书的村民时,他布满沧桑的脸上总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杨光勋和他的“自强图书宬”志愿者们就象春天般的使者,在苗乡山寨默默播撒着甘露,播撒着文明。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