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4 20:1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12-25 | 查看:980次
在桂阳县洋市镇龙口村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一条宽不足3米,长100余米的过道,连通了两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房子,却住着一对不同寻常的“父子”——84岁的失明五保老人史美瑞与65岁的残疾老人史习祥。他们不是亲父子,堪比亲父子还亲;他们之间没有利益关系,只因一句简单承诺守护15年,路还将继续…
“您把我当成儿子 我为您养老送终”
2000年,史美瑞的老伴离他而去,这是他的唯一依靠。基本生活不能自理的他,顿陷困境。住在前栋的邻居史习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环顾自家拮据的现状:自己从1971年干了6年民办教师后,被安排到电站做管理员,却因意外事故致左手摔伤四级残废,从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一双儿女正在上学,家庭的生计几乎仅靠妻子做点农活维持。几经思想斗争之后,史习祥还是向妻子提出了照顾老人的想法,开明的妻子读懂了丈夫的心思。
“您把我当成儿子吧,我为您养老送终。”就这样,史习祥给老人吃下了定心丸。
照顾老人本不是易事,尤其是刚失去亲人、双目失眠、行动不便的老人。看着老人的无助,史习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对于老人的要求,不管是什么,都会尽全力的满足。印象很深的是隆冬的深夜,老人一觉醒来,突然对着前来换炉火的史习祥说肚子疼,看不出异样的史习祥担心老人的身体,深一脚浅一脚地翻山越岭,用了近2个小时走到4公里外的村卫生室,请医生出诊。可当医生来后,老人却说没事了,问其原因老人才说:是因为太孤单。这理由让在旁的人哭笑不得,却深深地刺痛了史习祥的心。从那以后,他每天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老人说话聊天,老人在他的细心照顾下也逐渐开朗起来。
“我早把他当成父亲了,习惯就成自然”
“这是辣椒炒肉,这边是豆腐皮,酒放在这个杯子里....”在虽破旧却干净整洁的小房内,史习祥细心地服侍着老人美美地吃着饭,这样温馨的画面每天都会重复上演。自从史习祥照顾老人后,他家的“饭点”就比村里一般人家都要早,而且每顿饭做好,头碗饭必定是盛给老人,直到看着老人吃完,他才回去吃些剩饭。农村的生活条件不太好,要是遇上收入状况差,接济不上的时候,史习祥一家宁可自家人少吃点,也要保证老人有酒喝、有饭菜吃,给老人补充营养。
史习祥9岁的大孙女史小花说,她的爷爷对老爷爷比对自己还好。她记得7岁那年,有次放学回家很饿,跟爷爷哭闹着要吃饭。爷爷让她等等,她看着爱吃却很久不曾吃的红烧肉,趁爷爷不注意,把额外做的小碗红烧肉吃完了,等爷爷准备送饭发现不见后,自然是被爷爷“狠狠”教育了一番。
“我想吃什么,只要跟习祥说,他都会想尽办法做给我吃,每天陪我说说话,天气好还扶我出去走走,晒晒太阳。我虽然没孩子,但是有他这个儿子我知足了,只是苦了他们。”史美瑞老人边抹着眼泪边颤抖地说,史习祥悉心地照顾让他这个原本无依无靠的孤老头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幸福。
送饭、倒洗澡水、洗衣……老人的全部生活起居被史习祥好好的照顾着。老人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睡觉,他都熟记于心,照顾老人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是有一句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吗!我早就把他当成父亲,照顾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史习祥摆手笑笑地说。“事情虽不大,但每天这样做,也是很不容易的!”村民邓福香插话说。
“父亲用行动告诉我们怎样孝亲敬老”
弹指一挥间,史美瑞老人成为这个家庭成员已15年。15年来,儿女上学成家生孙子、妻子的陡然离世,家庭的经济压力剧增,即便这样,史习祥也从未想过放弃,15年如一日地照顾着。
史习祥说,起初孩子们不理解,抱怨,劝他放弃这份坚守时,多亏了妻子的深明大义,支持和鼓励,他才能安心照顾老人。对于孩子,史习祥不仅在学习上引导孩子们,更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他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照顾史美瑞老人的一举一动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每每孩子们放假回家都会给他搭把手,帮着他做饭,陪老人聊天,帮老人按摩,史习祥觉得自己的身教胜过言传,孩子们都将孝敬老人作为最基本的做人准则。
从广西远嫁过来9年的儿媳妇蒋双妹说,老人看不到父亲就不安心,所以在她的记忆里,还没看到父亲走过亲戚。即使有重要的事情,都会安排他们照顾老人,自己速去速回。她说:“父亲用行动告诉我们怎样孝亲敬老!”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在平常人看来,照顾残疾人是件又脏又累的事,有的亲人都不愿意去做,更何况是一个跟自己非亲非故的人,但史习祥却做到了。15年来,他把照顾残疾“父亲”史美瑞当成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这种责任还将无限地延伸。除了照顾老人,帮助邻里外,他还对村里的公益事业相当热心,修路、建祠堂等村里的大事,他都带头捐款出力。(稿源:郴州日报 记者 陈艳 杨海峰 李艳婧)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