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周顺友 残疾老师筑爱乡村30多年 指引孩子走出大山(5图)

发布时间:2017-05-01 20:1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05-16 | 查看:1446次

  个人简介:周顺友,男,1961年9月生,枞阳县周潭镇燕山教学点民办教师。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乡村孩子的深情,他扎根偏远而落后的小山村,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36个春秋。

  事迹概述:患过小儿麻痹症的周顺友是一名民办教师,心中怀揣着对“三尺讲台”的热爱与执着,他三十多年坚持在偏远地区教学,用坚守诠释着对乡村孩子们的挚爱,用大爱和责任指引孩子们走出大山,追寻梦想。为了孩子们,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甘守清贫、躬耕三尺讲台,无怨无悔。2016年4月,周顺友荣登“中国好人榜”。

  

  周顺友在10多平方米的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

  因患小儿麻痹症,周顺友右半身活动不方便,为了能顺利教课,他苦练左手板书,一笔一划给孩子们写下每堂课的内容。在曾经那间10多平方米破败不堪的校舍里,雨天漏雨冬天透风,为了让孩子们不受冻,他爬上房顶进行维修,不慎摔倒,简单包扎后便拄拐继续上课。抗震教室建起后又因山洪暴发水毁路面,他便日日护送学生上下学。三十多年来,为了孩子们,他无私坚守、无悔付出,以执着和奉献书写着乡村教师的大爱情怀。据不完全统计,周顺友任教36年来,从燕山这个小山村的教学点(过去是燕山小学)走出去的大学生有30人、研究生5名。

  心系学生 既当老师也当家长

  

  周顺友老师在备课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记者远远就已听见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这里就是群山之中、离枞阳县周潭镇区有近10公里路途的周潭中心学校燕山教学点。

  站在教室窗外,10多平方米的教室里有8个孩子、9张简单的桌椅、一米多长的黑板,没有任何装饰的教室虽小却干净整洁。三尺讲台前,老师周顺友正一瘸一拐地拿着书本教学。“这篇课文有六个字要会写……”周顺友左手拿起粉笔,不一会黑板上出现一排漂亮的粉笔字。轮到学生练习了,周顺友左手握着孩子的右手,一个一个教着写。

  1979年春天,18岁的周顺友初中毕业,那个年代,初中毕业的学生在偏远农村是凤毛麟角的。正当周顺友在为继续求学还是学门手艺而彷徨时,村(当时叫大队)党支部书记找上门来,让他接过村小学教师的担子。组织上的信任,山村孩子们的求知渴望,让周顺友踏上教书育人的征程。第二天,周顺友就背起生产队为学校准备好的一块一米见方的小黑板,领着10多名放牛娃把山野、树林当成教室,当上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耕读教师。他是村小学里唯一的老师,家长和孩子们打心眼里尊敬他。

  “我患过小儿麻痹症,是个手脚不便的残疾人,作为老师板书要工整,所以当初我就白天练、晚上练,课余时间练,回家也练。”周顺友说,以前教学经费很紧张,没那么多粉笔给自己在黑板上练字,他便找来与粉笔同等体积的土块在石壁上练,经过大半年不懈努力,终于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漂亮的板书。

  下课了,孩子们一窝蜂地跑到长满草的操场上玩耍,快乐地踢着两个掉了色、瘪了气的足球。在一旁看着的周顺友也不时哈哈大笑。不一会儿,小旭康独自走进教室,趴在桌上一言不发。细心的周顺友赶忙跟了进去,和小旭康聊了起来。原来,他是想远在新疆的爸爸了。周顺友立刻拿出自己的手机,拨通了小旭康父亲的电话。和爸爸通电话的小旭康喜极而泣,周顺友的眼角也泛红了。“我们这都是留守儿童,我不仅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家长。”周顺友说。

  爱校如家 身体力行守护校园

  

  周顺友护送学生回家

  临近上课,周顺友把孩子召集到一起,兴奋地告诉大家:“过不了多久,我们的操场就要全面整修了,我们会有环形跑道,会有乒乓球桌,会有滑梯,想玩吗?”“想……”孩子们开心地嚷着。

  说起学校的变迁,周顺友感触颇多。燕山教学点,原来的教室是三间破败不堪的窑房,雨天漏雨,冬天透风。1997年11月21日下午,周顺友爬梯子上房顶堵漏,由于手脚不便,不慎从木梯上摔了下来,扭伤了左腿,一块碎玻璃穿透鞋底,扎进脚心,鲜血浸满了鞋袜,学生们将他扶起来,叫来了师母王丁香,将周顺友背回家进行了创口消毒和包扎。第二天,周顺友拄着拐杖,拖着红肿的左腿脚,虽然痛疼得大汗淋漓,但他还是坚持给学生们上课。

  周顺友爱岗,以校为家。2011年暑期,通过置换土地、多方筹集资金,现在这三间具备防震功能的教学用房建了起来。但在2013年5月8日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强暴雨引起燕山山洪暴发。当天夜里,周顺友被山洪惊醒,便和妻子一同打着手电筒赶往学校,眼看洪水将要吞没校园,他们冒着瓢泼大雨,拿来十几捆稻草将大铁门堵上,阻挡洪水进入校园。就在这时,另一波更大的山洪如脱缰的野马咆哮而来,顷刻之间,学校大门前的100多米的水泥公路被冲得了无踪影,周顺友和他的妻子也险些被山洪卷走,就这样他们夫妻两人一直坚守到山洪退减后才回家换衣。此后护送学生出入这一险段也就成了他们的必修课,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中午11时40分,放学了。周顺友让孩子们排队,准备送孩子们回家。“慢点,注意旁边的河。”周老师叮嘱大家。教学点旁边约十米宽的山河是孩子们每天的必经之路,护送学生回家也是他的必修课。把孩子送回家已是中午12时20分,周顺友回家后热热剩饭剩菜,匆匆吃上几口,便赶到学校,拿书备课、整理桌椅、擦擦黑板、收拾足球……

  勤苦“充电” 让孩子们学得更好走得更远

  

  生活中的周顺友

  

  生活中的周顺友

  周顺友坚持在燕山教学已有三十多年了,不少家庭的父子两代都是周顺友的学生。周老师有个弟弟在省城合肥工作,事业有成,几次劝他到合肥去,找一个工作轻松一点、待遇丰厚一点的事业,改变家庭生活窘迫的困境,但都被周顺友拒绝了。面对熟悉的校园和朝夕相处的孩子们的笑脸,他感慨地说:“我怎么舍得不管他们?”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他每学期都会自掏腰包批发一些铅笔、练习本、年画等,奖励给学习进步、遵守纪律以及爱护公物的学生,尤其是对家庭困难和单亲家庭的学生,更是格外的关心和照顾。

  “周老师左手粉笔字很漂亮,他的教育经验和成绩也很丰厚,在他手上出去的大学生有30余名,其中还有美国耶鲁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从最初的28元工资开始,周老师一直无怨无悔。”周潭中心学校校长马电文告诉记者,燕山教学点不同年级、所有课程都是周顺友一个人负责。有时他还翻山越岭,渡过枫沙湖去普济圩农场新华书店,买很多教育教学的业务书籍,利用业余时间抓紧自学。除此之外,周顺友还利用空闲时间去附近的几所小学听教师讲课,取人之长,变为己用。

  周顺友说,我就是本地人,37年前,自己正巧高中毕业,看到村里很多适龄儿童没学上,急在心里,得到组织上的许可,当上了一名教师。“我今年56岁了,我希望在我退休后有正规大学毕业的老师来给孩子们上课,如果没有,我会继续发挥余热,用爱陪伴大山的孩子,让他们学得更好、飞出大山、走得更远。”

  编辑点评:周顺友为贫寒的山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也为孩子们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他多年坚守在偏僻贫困的农村,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几十年如一日,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却赋予对山区孩子无私的守候和奉献,默默无闻地传递着知识的火炬,点燃了农村教育的希望,点燃了国家民族的未来。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