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17 18:55 | 来源:ZAKER新闻 03-14 | 查看:1765次
◆ 任何习惯性违法行为本质上都是对规则的漠视
◆ 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立规明矩
◆ 现代政府:要 " 讲规则、立规矩 ",法治是核心
◆ 经济发展:呼唤更为完善的经济规则,使整个制度趋于成熟和定型
◆ 公民规则意识:法律实施乃至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因素
◆ 在当下中国," 规则 " 二字的重要性,正在一日比一日凸显
◆ 此为《瞭望》最新一期两会系列报道之一,更多见文末【阅读原文】
共筑规则中国
记者丨屈辰 宫超 李松
"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讲规则、立规矩 " 的重要性,中国人古已知之。对于一个肩负重大历史使命的政党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2013 年 7 月,履新不久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他在当年中央政治局开会的屋子里说:" 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今天,一个拥有 8700 多万党员、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执政大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就是因为始终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规矩。我们党在 90 多年的艰难求索中,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矩,无不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通过探索、试错和创新的结晶,无不是奋斗智慧、经验得失的积淀,有些规矩,还是付出惨重代价后痛定思痛总结形成的。无论是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岁月,还是激情澎湃的改革发展年代,党员是否讲纪律守规矩,直接关乎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在整个中国规则大框架下,对于政府而言,要做到有权而不 " 任性 ",关键也在 " 讲规则、立规矩 "。
大道至简,对于现代政府来说," 讲规则、立规矩 ",核心就是法治。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需要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
从中央层面看,立法要规范政府职权的边界;
从地方层面看,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政府依法行政,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同时,经济规则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在不断完善、改进。
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提出今年主要预期目标—— "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6.5% 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 "," 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 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 ……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局面依旧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 逆全球化 " 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主要经济体政策走向及外溢效应变数较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我国发展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经济运行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呼唤更为完善的经济规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过去做得快、做得多,转向做得优、做得好,这一根本性转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规则。
多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还强调,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也离不开树立起全社会的公民规则意识。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赵修义认为,现代法治社会就是一个需要靠良好的规则系统来维系的社会。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韩春晖说,规则是调整和指引公民行为的规范体系,是社会持久有序运转的机制保障;规则意识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思想观念,是自觉认同并自愿遵守规则的稳定心理状态。
" 公民规则意识是法治秩序建构的客观要求和前提条件。" 在韩春晖看来," 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全力增强全社会的公民规则意识,成为法律实施乃至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因素。"
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看来,在长达 60 多年国家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阶段,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不断创新、不断建设、不断修错、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 " 中国之路 "。
一言以蔽之,大至一国一党,小至一室一家,没有 " 规则 ",势必一盘散沙。在当下的中国," 规则 " 二字的重要性,正在一日比一日凸显。
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立规明矩
党的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党的规矩到底包括哪些?
具体说来,党的规矩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
第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
第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
第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 规矩 "。
在十八大通过新修订的党章之后,他就要求全党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他提出 " 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
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他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布局中,中央为何这么强调 " 规矩 "?受访专家分析,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必然要求全党守纪律讲规矩,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对于一个拥有 440 多万个党组织、8800 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党而言,党员不遵规守矩,全面从严治党即无从谈起。
回顾一些 " 落马 " 干部的演变历程,往往是从破坏规矩开始,进而违纪违法的。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受审时曾感慨,党的纪律是比较全面的,自己如果按照党的纪律严格要求 , 也不会犯法。
" 党的规矩是红线,党员领导干部越过就可能出问题。" 正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所说,出现问题就在于他们眼中已没有 " 规矩 "。
讲规矩是对党员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 要通过立规矩,扫除党内存在的不良现象,规范党员干部行为,最终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
在受访专家看来,当党内规矩深入人心,党员就会 " 从心所欲不逾矩 ",但要将守纪律讲规矩上升到意识层面,尚需多方合力。
第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提出 " 五个必须 ":
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
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
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
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
辛鸣表示,这 " 五个必须 ",就是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不折不扣遵守的规矩。
第二,靠制度约束,筑牢党员规矩意识。
党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就是通过制度建设持续立规明矩的过程。过去几年,党中央把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统筹谋划和部署,从八项规定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再到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一整套较为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对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纪律和规矩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党内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纪律和规矩,既要抓实,又要 " 抓早抓小、治病救人 ",还要通过巡视等方式,监督制度执行和党员干部遵规守矩的情况,对不守纪律不讲规矩的党员干部坚决进行组织调整或严肃查处。
第三,靠关键少数,引领党员遵从规矩。
党的领导干部守纪律讲规矩,始终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并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就能引领普通党员和群众共同遵规守矩。
政府权力在法治轨道中运行
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确保法律、行政法规有效实施,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2015 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 年)》显示,新时期法治政府建设的任务涉及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等七个方面。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历程,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换挡提速," 关键少数 " 的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各级政府依法决策正在成为常态,法治已成为全社会最大公约数;立法与改革无缝对接,制度在改革发展中正从保障跨向引领;政府立法的精细化正逐渐实现把权力关进 " 制度的笼子 ",行政执法越来越规范。
同时,公众也越来越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样的变化,无论是政府立法还是决策,科学民主氛围越来越浓;行政审批快多了," 公章旅行 " 现象大为减少;与民争利行为受到制约,执法扰民也在减少;行政错位缺位要追究,等等。
尽管规范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政策及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仍有一些因素制约和影响法治政府建设。
2016 年 10 月底出版的《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6)》显示,
一方面,行政不作为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地方、部门执法监督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修改、清理尚未实现常态化,实施过程中存在依据不明、权责冲突的现象。
竹立家也认为,法治政府建设的 " 规则 " 漏洞不断减少,但在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 " 短板 ",在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和严格公正实施法律法规等方面亟待加强。
受访专家表示,首先,继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市场监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
第二,完善政府立法、维护公共利益。加强重点领域政府立法,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公正文明执法,维护公众权利。
第三,推进政务公开,科学民主决策。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依据、结果应全程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同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第四,健全监督机制,落实问责制度。推动各方面监督形成合力。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职责履行等方面的考核评估,健全纠错制度,严格责任追究,提高法治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辛鸣表示,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通过制度规定促使政府依法行政、更好作为,同时着眼于人民群众权利的充分实现。
笃力经济规则成熟定型
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历程,也正是中国经济规则不断完善的过程。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
党的十五大提出 "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
到党的十七大提出 " 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专家们看来,作为整个中国规则大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规则内涵多元,不仅包含政府与市场关系,基本经济制度、国际经济秩序也是其重要内容,并且不断改进、趋于完善。
就在刚刚过去的 2016 年,为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持续简政放权。其中,在提前完成本届政府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三分之一目标的基础上,又取消 165 项国务院部门及其指定地方实施的审批事项,清理规范 192 项审批中介服务事项、220 项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
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产权保护制度的落实尤为明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而在去年 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一次提出,所有产权形式 " 都要全面保护、平等保护、依法保护,并且有很多具体的意见 "。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就认为,《意见》明确对以往产生的与产权相关的历史案件一定要解决,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这都表明中国在强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 " 对产权保护制度的落实极其关注 "。
而在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上,中国也一直不遗余力。其中 2016 年 G20 杭州峰会最具代表性。本次峰会通过了具有重大意义的《G20 创新增长蓝图》,制定了《2016 年 G20 创新行动计划》G20 新工业革命行动计划》和《G20 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并核准《G20 全球贸易增长战略》《G20 全球投资指导原则》等,对于推动全球创新增长、结构性改革,以及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等都有重要意义。
" 经济规则建设快马加鞭,但依然还需继续完善。" 张立群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当前经济规则完善最终是要将权、责、利三个方面的相关规则统一起来,使整个制度趋于成熟和定型,形成一个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开放、有序、竞争市场环境。
从政府与市场关系来看,过去一段时间主要侧重于简政放权激发经济活力,而如今则需建立更加严格的责任追究,以把 " 看得见的手 " 和 " 看不见的手 " 都用好。张立群认为,
一方面就是完成政府从准入管理转向事中事后监管,从守门员到裁判员的深刻变化;
另一方面,强调发展 " 好不好 " 必须要强调责任,通过 " 严格的约束力来推动企业向做得好努力 "。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讲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其中,明确将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清理取消一批生产和服务许可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形成全国统一政务服务平台等。
从基本经济制度层面来看,去产能、国企改革、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等依然需要更加完备的产权保护。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要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激励人们创业创新创富,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对于侵害企业产权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有错必纠。对此,张立群认为,与产权制度 " 相配套的社会征信体系、个人信息库也将会尽快尽力和完善 "。
全力增强公民规则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这是此次全国两会大众的关注焦点之一。
" 民事立法的核心,强调的正是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 韩春晖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规则本身就包含了公平、正义、秩序的内在价值追求。严格按照规则行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个人便利,甚至使个人利益局部暂时受损,但却能使社会安定有序,最终促进每个公民的福利。如果没有规则的保障,每个人都只能选择所在群体中最低的道德水准去生活,发生纠纷则只能各行其是、以暴制暴,社会将陷入混乱,进入一种‘每一个人都对抗所有人’的‘丛林状态’ "。
在韩春晖看来,规则的本意就是保护每一个公民。在法律等规则日趋完备的形势下,必须要培养和强化公民的规则意识,才能减少失序现象的发生,消除充斥社会的浮躁和戾气,推动法治中国的伟大实践。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社会规则不断建立,但闯红灯、排队插队、公共场合吸烟、医闹等问题依然屡见不鲜。2016 年、2017 年先后发生的两起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也引发了全社会对公民规则意识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发展室主任李炜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分析,
其一,中国传统政治和社会文化,注重权变,这是历史因素。
其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很快,这造成公民规则意识的培育、素质的养成,面临不少挑战。例如,世代生活在农村的社会成员一下子进入了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对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些规则不熟悉。即使是原来的市民,也存在一时不适应迅速变化的城市所要求的新规则的情况。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任何习惯性违法行为本质上都是对规则的漠视。建立规则意识,政府不仅需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也需要公民个人自律意识的培养。
首先,梳理规则,做好基础工作。韩春晖说,需要把规则细化,不仅要尽量明确应当如何,还要明确不可如何,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些看起来非常微小的事,激发起公众对规则的重视,最终培育起遵循规则的最起码的意愿。
其次,严格全面监督使规则成为社会管理的 " 高压线 "。" 无论任何社会领域,只要存在规则,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对违规行为‘零容忍’。" 李炜说,对于违规行为,一要完善惩戒措施,加大其违反规则的成本。二要注重内部引导,通过宣传教育、说理释法的方式,使公民以遵规为荣、违规为耻。
李炜说,"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公民都是新闻事件的见证者,违规行为的曝光者。应鼓励公民对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对公职人员的违法违规进行监督,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