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超:用工匠精神武装产业工人(6图)

发布时间:2017-03-24 19:4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3-08 | 查看:1200次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全国道德模范许振超做客中国文明网《两会话文明》访谈栏目,畅谈培育新时期的“中国工匠”。以下为访谈实录——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中国文明网 邵紫晖 摄

  合格工人的标准应该是精益求精

  主持人:都说当工人就要有绝活,您个人就有很多的绝活儿,比如说“一钩准”、“无声响操作”等等。练成这些绝活儿的背后,您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许振超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中国文明网 邓植尹 摄

  许振超:我觉得当工人要有绝活儿,这是工人的身份决定的,工人就要干好工作,干好工作就要懂技术、有技术,操作上要有自己的绝活儿。记得我刚到码头上开吊车,那时候学得很快,基本操作很快就会了,但是从技术精益求精的角度,我觉得还很不够,远不如我的师傅们。我自己一直有一个理想,就是当一个好工人,当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司机。合格的标准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精益求精。所以,我当时就发自内心地去练习操作技术,到后来就成为一种习惯。不管换到哪个工种岗位,都想着怎么提高效率,提高质量。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练“无声响操作”的过程。其实我在1993年已经掌握了“无声响操作”,后来当我当了队长,我想我有责任带领全队的弟兄们都成为合格司机。同时,对于港口生产来讲,最主要的就是生产效率,只有生产效率高,吞吐量大,港口的效益才好。基于这两点,都需要培养一支全神贯注、精益求精的、掌握高技能的司机队伍,仅有一个高手或者两个技术尖子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所以我就把“无声响操作”推广到全队。

  坦率地说,这里面也是几经波折。一开始大家都反对,都说我们整天跟这些铁吊车、铁集装箱打交道,怎么会操作起来没有声响呢?再一个,换了一种新的操作方式,必然会降低生产效率,因为新的操作是需要磨合的,在磨合的过程中,生产效率就会下降,一下子引起了生产调度部门的好多意见。大家都说:“老许,你搞什么‘无声响’,你把现在的活干好了就行了。”但是我想来想去,不行。我认为我这样做的是对的,顶着压力,我咬着牙把这个技术坚持下来。结果坚持下来以后,应该说效果相当好,生产效率一下子提高了10%到15%,一个小时一台吊车多装好几个集装箱,十几台吊车那就是几十个,一天下来就是几百上千个,这个效率就出来了。而且职工从中也尝到了甜头,因为工作需要你全神贯注,需要你一丝不苟,所以整个队伍、职工的工作风气、劳动风气起来了。

  “振超精神”的实质是敬业、创新、团队

  主持人:您的事迹被广为宣传后,“振超精神”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那您觉得“振超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许振超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中国文明网 邵紫晖摄

  许振超:“振超精神”虽然用了我的名字,但它实际上是我们当代工人的一种精神,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爱岗敬业。我们都说劳动光荣,劳动确实光荣,但劳动光荣是什么?我记得我刚开始参加工作时才18岁,体重也就是110斤,我要扛100多斤重的麻袋,水泥要扛4包,4包是160斤,说实话,那个滋味儿,走一步都要提防摔倒,倒了受伤不说,货没了,所以那时候你可能去想“劳动光荣”吗?不可能。那要怎样从内心里爱上劳动呢?我觉得是需要感受、积累才有的一种境界。劳动不但光荣,而且是一个人最大的美德。对于工人来讲,热爱劳动这个信念应该贯穿我们工作的始终,需要认真去做几十年乃至一生。我记得中国文明网曾经连续两年发布“最美职工”先进事迹,他们什么最美啊?因为劳动最美!

  “振超精神”中另一种重要的品质是创新。我们为什么能在这个行业里面装卸速度世界第一,实际上靠的是创新。就是我们操作上的创新,工艺上的创新,维修上的创新等等,这几个局部创新累积到一块,就成为我们团队在装卸船记录上的一个整体创新。所以创新还需要你有积累,你没有积累,你怎么来创新。很重要的,是学习,是努力练技能。练技能是非常苦的、非常枯燥的,你想我们司机一天8个小时,可能是上万个动作,很枯燥的。怎么样在一个很简单的工作里面你能搞出创新来,这需要:第一,耐得住寂寞。第二,你要用脑子去干活,用心去干活,才能琢磨出工作当中哪个地方有瑕疵,可以改进。

  此外,我觉得“振超精神”主要的就是团队精神。像我们“振超效率”,不是我一个人,就是用了我的名字,实际上是我们这个团队,包括整个公司这个团队,大家集体的创造。团队精神在现在,特别是在产业工人当中特别重要。我有一个体会,就是培养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打个比方说,你热爱这个企业,企业才能给你创造一个成长的平台。你热爱你所在的班组,班组也会给你一个位置。但是有时候我也爱想,如果我们反过来呢?你不爱这个企业,企业凭什么给你创造成长的机会?你不爱这个班组,班组凭什么有你的位置?这都是平等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职工很重要的就是通过团结、通过团队精神,让自己意识到自己在企业当中的位置、责任、权利、义务,你才会发自内心地为这个企业、为这个班组踏实认真地做好工作。

  工匠不会凭空产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主持人: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今年它又一次出现了。在您看来,“工匠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要打造我们的“中国工匠”,还要做哪些努力呢?


许振超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中国文明网 邵紫晖 摄

  许振超:我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一种职业精神,工作中就是要爱岗敬业,苦心钻研,精益求精,就是不管干什么工作,执著坚韧去追求完美。工匠和技术工人之间还有点小小的区别,对于产业工人来讲,大部分群体是普通产业工人,工匠是其中的佼佼者。打造更多的“中国工匠”,我觉得确实是一件很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这是我参加工作近50年来第一次听说,今年又提出要培育更多的工匠,我是兴奋得不得了,这说明我们国家重视工匠。工匠不会凭空产生,工匠精神也不会凭空产生。你说过去有没有工匠?有,但是太少了。过去有没有工匠精神?也有,但是它是自生自灭的,它长不高,但又死不了,一直几千年这么流传下来。它需要环境,需要企业环境,需要社会环境,需要国家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如今,我们很多工人也一直在热议,大家愿意去做工匠,很多人立志要成为一名工匠。这非常好,说明工匠深得人们的喜爱,工匠也得到社会的认可。

  但是怎么能培养更多的工匠呢?我们大家要共同努力。首先要改变歧视和轻视普通劳动者的陈旧观念,这种观念现在还有市场,所以要改变。同时要大幅度提升产业工人、工匠队伍的工资待遇,这个就是改革收入分配办法。我们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上都明确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办法,要提高劳动和技能这两个要素在分配当中的权重。再有,作为劳动者自身来讲,打铁还得自身硬,要成为工匠,就要自信、自强、自尊。干一行,就把这行应该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练好。“工匠精神”不是靠别人把你抬起来的,而是你自己练就的真材实料的气质。

  学习,应该成为我们工人的一种信仰

  主持人:您个人从工人到中国工匠,很多人都说您是实现了从“振超效率”到“振超效应”的转变,这种转变得益于什么?您认为中国目前的产业工人还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能力?

许振超书写文明寄语。中国文明网 赵洋 摄

  许振超:从我个人走过的路来看,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到后来成为技师,以后又成为高级技师,又当上了劳动模范,成为技术大拿,应该说学习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毕竟我是初中毕业生,在企业里通过工会组织念了一年的职业高中,但是真正在生产当中需要你掌握多方面的专业、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学习很重要。我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书本知识的学习;二是在实践中学习,学那些没有字的书,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带着问题去学,学习还是很有效果的。就像我们港口来讲,光我在那儿干的时候,技术升级吊车就已经是4代了。如果你学习跟不上的话,你只抱着原始的知识,工作肯定感到力不从心。怎么办?就是坚持学习。来了什么新技术,你就要学习,使自己能够很快跟上新的技术。后来我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等到新技术来了你再去学习也有点晚。怎么办?还要关注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前了解做好知识储备,这对我的工作起了非常大的帮助。

  就整个产业工人队伍来讲,我觉得学习应该成为我们工人的一种信仰。我觉得学习应该成为青年职工的一项基本功,必须掌握。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专业技术,很重要的方面是在职业道德的学习,因为工业技术突飞猛进,职业素养对于工人能否做好本职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撸起袖子加油干,工人怎么办?追!

  主持人: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上提出,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您是怎样理解的?

许振超书写的文明寄语。中国文明网 赵洋 摄

  许振超:习近平总书记给当代产业工人提出的这些要求,我觉得非常好、非常及时。我自己仔细琢磨琢磨,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提了这些要求?一方面是指出了我们产业工人队伍的不足和差距。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有理想守信念”,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工人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是我们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我还记得2月6日播出的新闻,我头一次听到说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这个定位非常重要。工人阶级不但是主力军,而且还是主体力量。所以我想中央这么信任我们产业工人,我们产业工人在理想信念方面一定要提高。

  坦率地说,我也感觉到我们工人队伍现在理想信念淡化,包括主人翁意识淡化的现象还是有的,所以有时候工作的责任心、积极性、主动性,包括创新的主动性有时候还是缺乏的。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在我们老一代的工人、老一代的劳模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几十年过去了,大家想起他们来还是满怀崇敬、尊敬。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情,是我从资料上看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用了不到10个月,总建筑面积近18万平方米,全部靠着小车一车一车地推,一摞一摞地抱着砖头建起来的。工人们饿了就在工地上啃馒头、就咸菜,但是大家没有叫苦、没有叫累。我觉得在当今这个时代,这种奉献精神应该很好地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需的一种精神。

  “懂技术会创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不光现在提,2013年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就提出了这一条。这是工人的看家本领,你当一个工人,你必须要懂技术,必须要会创新。这也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必需的精神。每一个世界强国背后,都有一支技术精湛、动手能力强、工作精益求精的工匠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当代产业工人提出的要求,我们真得好好琢磨琢磨,然后咱们马上就干。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看到差距了,怎么办?追!我相信中国人不笨,中国工人也不笨,都很聪明,我们很多技术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我们所有的工人都用工匠精神武装自己,尽可能去做,相信中国的技工队伍很快就会壮大起来,我们工业强国的目标很快会实现。(本文由中国文明网记者贾玉韬 原茵根据采访整理)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