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公益第一家社会企业“刘大姐”面临生存窘境

发布时间:2009-02-19 08:00 | 来源:铁血网 | 查看:2091次

  中国民间公益发展面临的窘境——第一家社会企业贵阳“刘大姐”或将夭折!

  最近在《贵州劳动时报》上看到了一篇关于首家民间慈善社会企业面困境报道,转发的目的只是希望大家都来关注并支持一下这家以生产辣味产品为主,名叫“刘光芬刘大姐”的社会企业——因为现在帮助他们将来也许可以再通过他们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因为现在的民间慈善事业太需要更多有爱心的人理解和加入,因为现在的草根组织太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持和引导。授之鱼还是授之渔?“请伸出双手,助爱心飞翔”,请转发此贴一起来关注并支持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吧。

  原文如下:

  让商业与公益齐飞——“刘大姐”创办社会企业的爱心旅程

  6月13日端午节,贵阳市第二福利院里洋溢着欢声笑语,节日气氛浓厚。几十位孤老、孤儿和残障青年,从志愿者手中接过热腾腾的粽子,笑得合不拢嘴……

  向福利院捐赠了价值1000多元的粽子和衣物的“贵阳刘大姐食品厂”,是一家新起炉灶的社会型企业。在活跃于各种公益活动的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心目中,它早已是“老大哥”的地位,然而在市场上,它给人的印象却是“蓓蕾初开”,新鲜、充满朝气。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以经营辣椒系列食品为主,以“反哺社会”、“兼济天下”为创业宗旨的食品企业,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那是一部写满了奋斗足迹的艰辛创业史,闪耀着爱心光芒的奉献史。

  长路漫漫 农村女子卖卤食艰难创业

  时钟倒转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贵阳市城基路农贸市场有一家规模不大、名气不小的“刘大姐卤味店”。店主是一位容貌秀丽、性格爽朗的女子刘光芬。一到下班时间,门口排队购买的人流总是络绎不绝,不少人是奔着刘光芬的热情服务和甜美笑容来的。“刘大姐”的名声一度与“刘老四”、“满城香”等并驾齐驱。

  刘光芬出生在黔西一个小山村,农村生活的摇篮孕育了她朴实、勤劳的品质。40多年前,还是年轻姑娘的她来到贵阳以后,由于文化底子薄,工作不好找,于是便萌生了依靠自己的烹饪手艺赚钱养家的念头。

  在那个个体户被人瞧不起的年代,刘光芬做过卖豆芽的小贩、卖恋爱豆腐果的小摊主、提篮叫卖卤猪肉的“游击队”,一直到1976年,城基路农贸市场慢慢规范建立后,她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摊位——城基卤味第一家刘大姐卤味店。除了卤食,自制的油辣椒也格外走俏。用刘大姐的话来说,那是她围着炉灶钻研了数十年的成果,有着独特的香味,而且是不加添加剂、真正的绿色食品,因而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加上她为人热情,诚实守信,小店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就有了很多回头客,生意越来越好……

  然而,今天提到“刘光芬刘大姐”,却已是鲜为人知。原来,刘光芬因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早些年无奈关了铺子在家休养。如今,她已是年过半百,满脸沧桑的中年人。在告别了食品行业之后,勤劳的她仍然“天天围着炉灶钻研”,只是不再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家人吃上可口的饭菜。

  子承母业“刘大姐”招牌烙上了“公益”二字当“刘光芬刘大姐”的名声渐渐被时光冲淡,2008年初,“刘大姐”食品公司在筑注册成立,令这个已经快被人们所遗忘了的名字复苏回春。公司法人代表正是刘光芬的儿子——从事公益事业多年的黄华。

  “2004年,那是我人生的转折点,让我从一个纯粹的商人蜕变为关心民间疾苦、热衷于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那年,喜爱上网的我通过贵州E友社区认识了一群充满爱心的朋友。和他们一起,我们去了无数的养老院、孤儿院、贫困山区,走近了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低保户、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慢慢的,我内心深处滋生出了一种情愫,由好奇、感动慢慢转变成了一种爱,一种责任!”11月18日,在跟记者谈起自己投身公益的经历时,黄华语气里充满了感慨。

  “2004年冬天,发生了一件令我终生难忘的事!我们照看过的孤老杨婆婆过世了。孤独了几十年的老人把志愿者当作亲人一样,她和蔼的笑容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是那样温暖、那样深刻。她的去世令我们悲痛欲绝。那晚,志愿者去为老人守灵。凌晨时准备离开,一位从远方赶来办后事的老人的远房亲戚和老人的邻居们,突然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真切地说了声:“谢谢大家!”大家愣了片刻,不约而同地向他们回鞠了躬,瞬间所有人都感动得哭了!在这之前,老人的远亲和邻居几乎从不过问她的生活,我想,是大家的爱心感化了他们。”黄华激动地说,“我心目中的‘公益’,除了让受助者得到帮助外,还有着更广的意义,那是一种爱心的传递和延续。”

  2008年元旦,黄华自发组织成立了现在的刘光芬刘大姐贵州一生一世慈善互助会,前后吸引了几百名志愿者加入。在短短一年内,志愿者们勇跃地投身到抗凝冻、抗震救灾的队伍当中,并且跟多家公益组织进行互助联合,向弱势群体发放了近百万元的帮扶物资。同时,通过义卖活动等方式筹集了6万元左右的物资,在经过公证监督后全部投入关怀老人的爱心工作中。

  “做公益,仅凭热情是不够的。资金短缺、物资匮乏、组织结构松散等都是民间公益事业的致命伤,做公益仅靠‘化缘’是不行的!于是,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可不可以通过办企业的方式,当企业有了一定发展,力所能及地从赢利中拿出一部分来帮助弱势群体?后来,在陈家伟《社会企业与社会家》一书中,我第一次看到‘社会企业’这一概念,指的是不以挣钱为目的,透过商业手法运作,赚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的企业。这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联想到母亲因“刘大姐”夭折而心存遗憾,黄华有了让“刘大姐”东山再起的想法,于是注册成立了“贵阳刘大姐食品公司”。

  “在最初构想中,公司通过免费提供优良种子给贫困农户,鼓励他们种植辣椒,免费邀请农业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同时跟农户签合同以约定价格进行收购,以保证他的合理利润,同时规定农户在种植辣椒的过程中不得使用有害的化肥、农药。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尽力为聋哑人、残疾人士提供岗位,为社会解决一部分特殊人群的就业问题。当企业积累了一定资金,还可以为其他公益团队提供物资和资金支持,使弱势群体得到更大程度的关怀和帮助。”

  描绘起自己的蓝图规划,黄华激动不已,同时也透露出了一些无奈和期冀。“由于资金有限,没有能力自己办厂,我跑遍了整个市场,与许多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了关系,将通过OEM贴牌的方法,与大厂合作生产印有‘刘大姐’商标的罐装辣椒等系列产品。然而,现实中的困难重重又让我举步维艰。在项目筹备、启动的过程中,我的父亲突然被确诊为咽喉肿瘤4级,需要不菲的医疗费用。而为给家父治病,我手中本就不多的资金更不敢轻易动用。现在最希望的,就是能够找到同样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融资对象,与我携手度过难关。”

  (责任编辑:曾永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