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2-20 10:49 | 来源:新快网 2016-07-04 | 查看:1680次
8岁广州男童杰仔在“非典”中痛失双亲
“新快报爱心基金”一路扶助其成长
参与到杰仔成长的这场接力行动,有爱心人士谦逊地说:
“与其说我们给了他很多,不如说他给了我们很多。”
13年前的“非典”疫情犹在广东老街坊脑中闪回,难以遗忘的有悲情、别离,亦有感动、激励。杰仔,当时年仅8岁的广州男童,在这场灾难中痛失双亲。13年来,承载着社会各界心意的“新快报爱心基金”一路扶助这个“非典”孤雏成长。
成长之路一步一脚印,那个曾经怀揣着妈妈遗像上学的孩子,如今即将迎来大学毕业。日前,记者获悉杰仔已经顺利通过某国企的面试,不日,他将阔步踏入社会,转折至一个全新的,名为奋斗、自立和回馈社会的天地。
由此,一场长达13年,由“新快报爱心基金”和社会各界人士接力的爱心助养行动,也画上完满句号。
■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严蓉
无情“非典”摧毁8岁杰仔的家
往事如烟,可总有难以磨灭的印记。
2003年,“非典”横行。广州市妇婴医院护士韦小玲因照顾病人感染“非典”,她的丈夫执着奔走,每天到医院送饭送花,也被传染。
很快,韦小玲夫妇相继离世,身后留下年迈父母和年幼儿子。何其残酷,杰仔和爷爷,一个年幼丧父丧母,一个年迈丧子丧媳。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爷爷当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来不及为自己伤心,却为他的孙子放声大哭:“我的杰仔命好苦啊……”彼时,杰仔身高才一米三左右,8岁,是小学三年级学生。
爷孙俩陷入无尽黑暗时,新快报得知了他们的遭遇,记者含着眼泪写下《杰仔,背着护士妈妈照片上学》的报道,刊出后牵动万千海内外热心人士的心。
一个家庭在“非典”疫情下牺牲的悲情故事经媒体转载发酵,引起广泛关注:许多家庭致电新快报,表达愿意领养杰仔;大江南北,无数读者要求捐款捐物。新快报员工在记者采写中率先将1万元捐款交至杰仔爷爷手上,成为“非典”遗孤的首批捐助人。
发于心的首捐之后,四方大爱云集,总额超过40万元的一笔笔善款,陆续从全国各地汇入新快报账户。
捐款集聚引起时任新快报副总编辑的许期卓的深思:“以往每次灾难发生时,人们都不约而同伸出援手,一方面是关爱,另一方面是关注。但这些‘善意’是否能准确送达?大额捐款,该怎样使用才能发挥最好效果?杰仔在被爱的同时如何学会去爱别人?在‘非典’疫情中,还有更多像杰仔一样不幸的孩子陆续浮出水面,他们也应该受到同样的关爱。”时隔多年往事重提,许期卓记忆犹新。
基于如是思考,新快报很快成立了由第三方托管、监督的“新快报爱心基金”。
灾难下启动长达13年的爱心助养
一场长达13年的助养行动,就此展开。
为了管理和用好这笔善款,本报在广州市妇联、广州市慈善会及法律界人士的支持下用心维护,将所有爱心变成细水长流的关注,逐年逐月划至指定账户,守护杰仔长大成人。
广州市妇联副主席林琦参与此事之时表示:“广州市妇联和新快报,将成为杰仔身后无形但最强而有力的监护人。”随后,应有关审计部门提出将基金归口慈善机构管理的要求,爱心基金又转至广州市慈善会设定的账号管理,并运营至今。经过和有关法律顾问的磋商以及获得杰仔爷爷同意后,“新快报爱心基金”对杰仔的助养年限定在了18岁。
自2003年6月以来,“新快报爱心基金”每月定期向杰仔的监护人支付800元,作为杰仔的生活和学习费用,至2012年杰仔读大学,基金每年拨付的资助款提高到1.57万元。也就是说,13年来,“新快报爱心基金”共拨出14.92万元扶助杰仔成长,其他善款,亦陆续帮扶过多位有需要的特困人士。此外,父母单位也有相关补助举措,当中杰仔妈妈韦小玲去世后,任职单位广州市妇婴医院每月给杰仔支付450元特困补助,2012年6月9日,杰仔满十八岁时,医院为他举办了小而隆重的生日会,并将最后一笔补助交到杰仔手上。
生活与学习有了保障,善良的读者又参与到对杰仔成长过程中更深度的帮扶:有人长期免费为杰仔提供家教服务,有人从国外每个月给杰仔寄钱,还有人每年都为杰仔购置生活用品。
许期卓虽然已从新闻岗位退休,但他从未间歇对杰仔的关注。每当杰仔升学之时,他都会亲自去到杰仔的学校反映情况,杰仔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也因此给他免除了全部费用。“杰仔很上进,一直努力读书,现在他大学毕业即将踏入社会了,以后就可以自食其力了,要感谢这么多年来给他提供各种帮助的社会好心人”,许期卓说。
“我和爷爷、奶奶这么多年来,多亏大家的帮忙,一直衣食无忧,让我可以安心读书。真的非常感谢!”近日,新快报记者再次探访杰仔,他真诚地致谢。
数百位互不相识的爱心人士接力守望
坚守10多年的关注并不容易,13年,一个“非典”遗孤成长为大学应届毕业生,这背后是数百个互不相识的人的爱心大接力。
“爷爷奶奶年迈,除了起居饮食能照顾我,其他事都随着年纪增大而逐渐吃力。但这些年来,我们家一直有一群‘不是亲人的亲人’在一路帮扶。” 杰仔说,无论是看电影、逛公园还是召开游园会,甚至是帮他补习功课,都有素不相识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伯伯爷爷出现在他身边,“我能顺利大学毕业,是离不开他们这群‘亲人’”。
睹物思人,杰仔的家中仍保留着父母去世前的旧装修,但“旧”家里的“新”物,无不承载着暖心的故事。杰仔回忆,爸爸和妈妈在时,他就很想拥有一台电脑,爸爸也曾为家里订了一张电脑桌。令杰仔悲痛的是,睹物思人,电脑桌空置,自己却没有机会享受父亲的关怀。“杰仔父母去世后,还有很多人都在关心杰仔”,爷爷叹道:“他的第一部能上网的电脑,便是韩叔叔送的。过去10年,有好心人给杰仔送来两台电脑。”
往后的日子,杰仔电脑坏了,有白马公司电脑部的黎姐姐为他修复;功课赶不上了,有义工何哥哥为他补习英语;每逢过节,有位李阿姨总会带上自己的儿子和杰仔一起上酒楼吃饭,还送给杰仔玩具和书籍;一群退休法官逢年过节总是叫上杰仔相聚;一位远在美国的90岁老人每月从大洋彼岸给杰仔寄钱……更多的热心人士则经常通过电话、信件或网络问候杰仔,关心着杰仔的成长。
几番辗转,记者寻找到数名一直照看杰仔成长的爱心人士,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希望不要曝光姓名和身份,但对于参与到杰仔成长的这场爱心接力行动,他们都谦逊地说:其实自己所做的,算不上什么。
“与其说我们给了他很多,不如说他给了我们很多。我看到他,就会想,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我们看到他,就会看到这个社会充满希望,让我们相信,真善美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一位阿姨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