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榜样数次感动中国 “大爱烟台”闪耀志愿之光

发布时间:2017-02-15 20:4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2月06日 01 版 | 查看:1472次

山东烟台最近一次成为舆论焦点,是因为一个叫于皓涵的90后小伙子。

2017年1月6日,烟台牟平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监控记录下这样一幕:一位老人在扶梯口不慎摔倒,10米开外办公区的一个小伙子立马放下手头工作,仅用3秒,就跨过柜台、跃下、疾跑、上椅、跨入扶梯扶起摔倒的老人。

视频中的男主角于皓涵是一名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的退伍军人,他坦言救人完全出自本能:“我潜意识里这个人如果受伤了或者需要帮助,我就应该去帮助他。”随着视频热传,越来越多人为他点赞:“少侠请受我一拜”“这身影比超人还帅”。“烟台少侠”由此美名远扬。

无独有偶。2016年10月18日,烟台栖霞市人民医院一群青年医护人员紧急救助病患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两天内单条视频点击量超百万,赢得网友点赞无数。

随着这些大爱无声、有担当的烟台青年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人们不免发问:如此多的青年榜样为什么出现在这里?究竟是这些年轻人缔造了这座城市的奇迹,还是这座城市成就了他们?

烟台青年榜样屡次感动中国

2012年12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最美的你》为主题,报道了烟台“最帅西装男”孙义良抱起车祸老人、“最美女孩”刁娜车流救人,这也是“烟台青年”首次以“群像”姿态走进大众视野,那一次,“烟台青年”带给亿万观众的是难以磨灭的感动。

“其实,于皓涵、刁娜、孙义良只是我们身边众多榜样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人很多事也时常温暖着我们的心,而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真诚,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愿意伸出自己的手,在他们心中,人是无价之宝。”团烟台市委书记李政这样解释。

在不同的年代,这一青年群像以各自不同的青春绽放,完成了“大爱烟台”城市品格的拼图,汇聚为城市文明中永恒的青春旋律。

1990年获得首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如今依然奋斗在科研一线的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面对持刀歹徒毫不畏惧勇救乘客的90后“最美乘务员”姜丹萍;身患白血病依然情牵岗位的80后女大学生村官张广秀;15年如一日照顾病重双亲、培养弟弟成人的人民教师孙雪卉;地震孤岛中站出来的援藏青年干部李冬,5天5夜沉着组织乡亲们脱险成功……

那些从烟台走出或从外乡来烟的人们,同样传递着新时代青年的情怀。

来自威海的大学生孙成法“不抛弃、不放弃”地背着脑瘫母亲上大学;来自江苏南通的周江疆在火海中救出10人,却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来自安徽的农民工蒋兴保托臂救下火灾中坠楼的邻居;在贵州,扎根山区的烟台牟平籍选调生王媛媛因公殉职写下了一曲“山海壮歌”;在河北,雨夜高速公路救人的烟台龙口姑娘张文嘉,仅仅留下一句话“我是山东人”;奋斗在体坛的柳海龙、邢傲伟、唐功红们为祖国赢得一块块金牌,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太空老师”……

一幅幅动人画面、一曲曲青春旋律背后,镌刻着同样的名字:烟台青年。

在李政眼中,“烟台青年榜样,不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一个模范群体,更是一种昂扬向上的标签,主题是对奋斗、奉献和爱心的认同与推崇”。

四获文明城塑造青年新形象

如此之多的青年榜样出现在同一座城市并非偶然,“人之良善”正是“城之文明”滋养的最好例证。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烟台1993年便作出了倡导“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的决定;1999年,烟台获得第一批“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2005年,烟台首摘“全国文明城市”桂冠。2009年、2011年、2015年,烟台连续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在李政看来,“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同时是一个契机,让无数激励人、感动人的故事被挖掘、被发现、被传播,“这为烟台青年榜样群体的出现奠定了基石”。

烟台青年榜样的不断涌现,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当粗心的缅甸客商将价值30万元的玉镯遗失在后备箱后,烟台青年的哥满城寻找失主——这在意料之中;当头戴警察帽在市区三马路指挥交通几十年的先天智残者戈文失踪后,青年网友网上一呼,几乎整座城市都行动起来,展开了一次自发寻找戈文的热潮——这在意料之中;当冬天里的暴风雪袭来,一支支青年扫雪突击队不令而行、凌晨早起扫雪,不论相熟与否的市民互帮互助——这在意料之中……

一个个“意料之中”,让人们对这座城市刮目相看。有网友在胶东在线网留言:“人,才是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

文明城市创建的长效机制和成果,让烟台成为孕育时代楷模的沃土,以独特的城市文化,诠释着“爱在烟台,难以离开”的文化内涵。

汇聚正能量的“志愿之光”

一座城市的精气神,源自持续汇聚的正能量,来自普通青年的“志愿之光”也在全城闪耀。

十大杰出青年、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五四奖章、青年绿化基地、青年创业孵化中心、青年创业大赛……“青”字号活动和品牌融为这座城市最耀眼的色彩。

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在所驻的各社区、各企业发挥专业优势,为其提供法律、科技、医疗卫生等结对服务;小长假期间,长途客运总站随处可见身披红绶带的志愿者,为乘客准备绿豆汤、茶水、常用药,帮携带重物进出站的乘客拿行李……

2013年,烟台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经验向全国推广,这归功于每个志愿者的身体力行,同时与不断创新、日臻完善的制度保障不无关系。

烟台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曾一度面临困境:志愿者虽遍布城乡,但部分人属临时招募,人员不稳定,活动不规范。为让志愿者真正拧成一股绳,团烟台市委建立了“烟青e家·志愿驿站”,研发了“烟青志愿”系统,实现志愿团体科学管理和志愿者招募经常化,志愿者数量不断攀升。

烟台还推动统一性项目与自主性项目互补联动,激活社区志愿服务、专业志愿服务、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三类项目的“菜单式”志愿服务。

此外,烟台专门成立全市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团烟台市委作为重要成员单位,与各有关单位协同发力,采取“志愿服务队+站点+接力”的运作模式,形成覆盖不同领域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化动员机制,充分发挥优秀志愿者、道德模范、爱心企业家的社会影响力,汇聚起社会化动员的强大力量。

来自团烟台市委的统计:目前全市拥有55万志愿服务人群,35万注册志愿者,累计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1800万小时。

当一颗颗爱心在机制的“导流”下不断汇集,这座城市的青春梦想由此远行,愈发充满力量。

通讯员 王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邢婷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