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20名提名人选事迹简介(组图)

发布时间:2017-02-02 21:54 | 来源:华龙网 2016-12-09 06:00:00 | 查看:5862次

【摘要】 2016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20名提名人选事迹简介。(按姓氏拼音排序)

  01.延续文物生命的“石头御医”——陈卉丽

  陈卉丽,女,51岁,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

  她带领石质文物修复师团队,承担了大足石刻5万余尊造像的修复抢救工作,其中包括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大足妙高山石窟抢险加固工程等。在普通人看来,大足石刻是冷冰冰的石头,但在她眼中却是有着鲜活生命的宝贝。她总结出“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可初步诊断石质文物病害20多种,准确率高达95%。她还编写有20余项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参与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标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等行业标准评审工作,在《华夏考古》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45万字专著《大足石刻保护探索与实践》,为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02.用真爱诠释患难夫妻情的贤妻——陈 丽

  陈丽,女,44岁,綦江区赶水镇一居居民。

  她24岁时,遭遇一场意外事故,导致半身瘫痪,在男友悉心照料下逐渐康复,并与男友成婚。2年后,孩子的出生导致她旧病复发,再次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丈夫毅然挑起家庭重担,悉心照顾妻小。在她逐渐恢复健康的时候,不幸再次降临,丈夫意外摔伤导致头盖骨碎裂,全身瘫痪如植物人般毫无知觉。她对丈夫不离不弃,一瘸一拐地为他洗脸擦身、穿衣洗脚,担负起照顾他的责任,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丈夫已恢复意识并能微笑了。平凡的一家人,很努力地与命运抗争,在他们身上,有爱,有孝,有善,有义,他们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夫妻间互敬互爱、相濡以沫的中华传统美德。

  03.身残志坚孝感天地的无臂男儿——陈星银

  陈星银,男,49岁,丰都县虎威镇同心村村民。

  7岁时,他因触电造成双手截肢。失去双臂的他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而是用自己的双肩撑起家庭的重担。他虽没有双手,却能够做正常人能做的大部分体力活儿,犁田、栽秧、挖地、挑粪、做饭、编箢篼。去年以来,88岁的母亲卧床不起,他坚持一日三餐用嘴给母亲喂饭吃药。今年5月,老母亲在他的陪伴下寿终正寝。40余载,他靠顽强的毅力练就了一身自食其力的绝活,走出了一条身残志坚的自强之路。他自强不息、孝顺老人、善待邻里的事迹在同心村广为传颂,不少家庭把他作为教育子女的榜样。如今,同心村没有发现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邻里纠纷也越来越少。2016年1月,他荣登中国文明网《好人365》封面人物。

  04.长江航道线上的“守护神”——葛列军

  葛列军,男,47岁,重庆航道局望龙门班组船长。

  他在日常工作中,不论晴热酷暑、严寒隆冬,都坚持带头夜以继日地在航道一线巡航设标,指挥协调。由于工作地点位于长江边上,他常常会遇到船舶海事事故、岸边群众溺水等情况。每逢紧急情况,他总是一马当先,带领班组成员快速反应,全速赶往事发地。在救援现场,他运用娴熟的专业技术和丰富实战经验指挥救援抢险。在2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英勇救起近百条生命,被称为长江航道线上的“守护神”。他曾荣获“重庆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十佳最美安全员” 、长江航务管理局“先进生产工作者”和“文明建设标兵”等荣誉称号。

  05.为“棒棒”画像为时代存照的草根导演——何 苦

  何苦,本名何长林,男,40岁,重庆某部队正团级退役军官,奉节大树镇石堰村人。

  他从部队退役后,扎根基层、深入生活,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真实记录百姓身边的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他亲身经历1年“山城棒棒”生活,真实记录在重庆时代变迁、社会发展背景下,即将消失的“山城棒棒”这一群体,生动写照了山城人民“负重前行、爬坡上坎、敢于担当、不负重托”的可贵品质。2016年10月21日,《最后的棒棒》在德国法兰克福摘取了首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短纪录片奖,该片为此次纪录片节中唯一获奖的中国作品。

  06.青春在奉献中闪光的最美志愿者——黄 强

  黄强,男,32岁,潼南区星火志愿服务协会会长。

  他带领230名星火志愿服务队员投身到潼南扶贫一线,开展政策宣传、产业帮扶、电商培训等系列志愿服务,足迹踏遍全区22个镇街;深入开展“4+1”助学圆梦活动,募集爱心资金260多万元,精准帮助360余名贫困学生;策划开展“守护青春”救助因病致贫家庭阳光行动,先后帮助“无肛女童小苗苗”“地贫萌娃黄瑜鸿”等16名危重病青少年走出困境。近2年,在他的带动下,队伍从17人发展到320人,涵盖了20多个区级部门和机关的党员干部,累计参与活动7000余人次,服务时间3万余小时,他个人累计服务时间达到300小时,充分展示了当代志愿者的良好精神风貌。他曾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07.用一生践行初心的大巴山人民教师——何宜刚

  何宜刚,男,41岁,已故,城口县高望初级中学校长。

  他扎根偏远农村教育一线23年,用创新的方法教书育人,10多年前探索出的“分层异步教学法”,至今仍在全县中小学推广沿用;他推行“警民共建校园”“零点行动”等改革,建立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关爱帮扶体系以及农村孩子寄宿制管理新模式,极大弥补了父母和家庭不能给予的教育和爱。他从本不宽裕的腰包中慷慨解囊,长期联系贫困学生家庭,资助学生18名,累计金额达3万元。为了山区教育事业的建设发展,他终日奔波操劳,2016年9月9日凌晨,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离世。离世当天,1000余名家长自发地为他送行。他的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参》《光明日报》等80余家媒体报道。他曾荣获“城口县德育先进个人”“城口县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08.接力守护麻风病人32年的父女医生——蒋威正/蒋朝辉

  蒋威正,男,62岁;蒋朝辉,女,33岁,巴南区皮肤病防治院医生。

  1984年秋,在那个谈“麻风”色变的年代,蒋威正毅然从一名乡村医生转变为一名麻风病医生,那时,女儿蒋朝辉还不满两岁。2004年,女儿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城市的工作,与父亲一起扎根在麻风病防治工作一线。如今,老蒋已年过六旬,退休之后又返聘回麻风病院;小蒋也已结婚生子,现在是麻风病院的医务科长。父女两代人用他们的青春守护着麻风病人,践行着消除麻风病的誓言。1987年至今,巴南区麻风患病率始终控制在1/10万以下。他们所在的皮肤病防治院荣获“全国麻风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麻风畸残康复工作先进集体。

  09.传递爱心23年不停歇的“一元理发师”—— 梁恩化

  梁恩化,男,83岁,北碚区天生街道奔月路露天理发店师傅。

  83岁的他在北碚天生街道奔月路的露天理发店为居民理发,23年来理任何发型都只收一元钱。他13岁开始学理发,1949年参军,1993年退休后,就在社区里搭了间木棚做理发室,为周围邻居服务。在理发店里,他立下个规矩:残疾人、低保户理发一律不收钱。他每天坚持6点钟起床,7点左右出摊。许多居民慕名而来,人多的时候还要排队。二十多年来,即便物价上涨了数倍,但是梁恩化坚持自己“理发只收一元钱”的承诺毫不动摇。他希望自己能健康地多活几年,再多一点时间为大家服务。

  10.扎根一线岗位12年的“盲警”——罗 建

  罗建,男,52岁,合川区双凤镇派出所民警。

  自参加公安工作以来,罗建一直战斗在基层派出所。2003年4月,罗建在处警时不幸被炸伤,右眼被摘除,双耳鼓膜破裂,左眼术后矫正视力仅为0.2,被鉴定为五级伤残。他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伤残,重返工作岗位,以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赢得同事的尊重和群众的认可。12年来,他调解矛盾纠纷2000余起,处理治安案件500余件,办理户籍业务上万人次,无一有效投诉,整理各类档案3000余卷无差错。他克服身体伤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先进事迹被人民公安报、《世界现代警察》《当代党员》、新华网、人民网等40余家中央媒体报道。他曾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1次,嘉奖2次,并获“重庆五一劳动奖章”。

  11.微笑面对艰难人生的“陀螺女孩”——李升玫

  李升玫,女,9岁,巫溪县宁河街道长春小学学生。

  她还没出生爸爸就受伤偏瘫,3岁时妈妈不辞而别,2015年爸爸完全瘫痪。8岁的她,面对母亲离家出走,父亲瘫痪,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每天认真完成学业,洗衣做饭照料亲人生活,周末到街头卖陀螺补贴家用。面对艰苦生活,她总说:“我和爸爸、哥哥每月都能领到低保,学校还免除了我的学杂费,经常有好心人来关心我们,我觉得挺幸福的。”她乐观积极、坚强面对人生的感人事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好心人纷纷关心她的学习生活,她脸上的笑容也更加灿烂明媚了。

  12.用一把焊枪点亮工匠人生的电焊工人——李宪洪

  李宪洪,男,27岁,重庆神州管道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职工。

  作为一名天然气管道焊接工人,他用焊枪和汗水演绎了技术尖兵的炼成记,用执着与求索诠释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为了练就更精湛的焊接技术,他主动到技术学校请专业老师指导,坚持每天反复练习9小时以上,皮肤和衣服常常被灼热的弧光烤焦。在与铁水相伴、焊花为伍的职业生涯里,他考取了高级技师,练就了一手焊接绝活,攻克了一个个项目难关,和团队完成了4万余米天然气管道安装,有效节约了安装成本。他摒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观念,编写图文并茂的焊接知识手册,向工友传授自己总结的宝贵经验,为公司培养了一批能打硬仗的焊接技术人才。他常说:“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变化,但匠心不能变。”他曾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重庆五一劳动奖章”。

  13.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李元奎

  李元奎,男,45岁,黔江区水市乡杨柳村党支部书记。

  担任村干部19年来,他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与当地党员群众一起苦干实干,有效解决了杨柳村基础设施薄弱、贫困户增收渠道单一等制约发展的问题。铺设入户管道102公里,硬化入户路、产业道20多公里,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农户30余户,有效解决了全村1700多名群众饮水难、出行难、居住差等问题。他将发展烤烟、野茶、畜牧、蔬菜四大产业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2016年烟叶产量突破25万斤,户均增收8.8万元;野茶鲜叶产量2万多斤,村民纯收入20多万元;养殖山羊1000多只,其中5户贫困户养殖400余只;发展亩产3000斤以上的蔬菜基地500亩,惠及30余贫困户。2016年,杨柳村将实现整村脱贫,36户136人越线达标。

  14.创新创业带领乡亲致富的80后“猪倌”——马刘洋

  马刘洋,男,34岁,忠县双桂镇农桥村人。

  2007年,他回乡创业走上“猪倌”之路。不甘于做传统农民的他立志用双手改变农村一穷二白的现状。他探索规模化特种养殖,并投资兴建示范养猪场。2010年,他成立重庆猪太郎农业股份合作社,截至去年底,合作社共计培训2000余人次,实现销售产值1000多万元,社员户均增收4800元。此后,他先后指导建设规模化养殖场12个,扶持200多个小老板养殖创业,带动了800多人就业。他成功开发“猪太郎”系列产品,发展代工模式深加工猪肉产品,并入选2013年中国合作经济年度成就奖——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合作社品牌之一。他曾荣获“重庆市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重庆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15.教子有方传承孝老家风的耄耋老人——冉井平

  冉井平,女,89岁,酉阳县龚滩镇大理村村民。

  上世纪80年代初,她不幸丧夫,但凭着勤劳和朴实,独自将五子二女养大成人。教子有方的她通过言传身教,让子女们逐渐学会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家风。2006年,她在一场大病后卧床不起,已陆续成家的7个子女都争抢着侍奉她,在当地传为佳话。尽管子女们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们都说:“孝顺老人不在于钱多钱少”。如今,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孝老敬老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不仅如此,几个子女的家庭也都和睦融洽,在周围的群众眼中,他们是兄友弟恭、妯娌和谐、孝亲敬老的典范。冉井平家庭曾荣获2016年度重庆“十大最美家庭”、2016年度“全国文明家庭”。

  16.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的新乡贤——苏祖才

  苏祖才,男,71岁,永川区何埂镇仓宝村村民。

  2010年,年收入上千万的他独自返回家乡,开始了他的“乡贤之路”。2011年,他自掏腰包组织“老年节”、开办免费茶馆。2014年,他自筹资金250万元修建“苏园”,为镇上、村里培训各类人才提供场地。为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他出资4万多元为仓宝村打井、修人行便道、五保家园、引进重庆最大的豆瓣厂。短短6年,他在公益事业上的捐款累计达60余万元。2015年,他荣获了“永川新乡贤称号”。2016年,他号召全镇54位乡贤汇聚一堂,成立了“乡贤联谊会”,与当地村支两委共同探索开启乡村治理新模式,建设美丽乡村。他的事迹相继被新闻周刊《瞭望》、央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新华网、凤凰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17.科学助推油菜产业大发展的科技工作者——徐洪志

  徐洪志,男,51岁,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室主任。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深入湖北、青海、陕西等省,收集数万份油菜育种资源,2003年育成重庆市第一个“三系”杂交油菜品种;为加快育种进程,他跑遍云南、青海、湖北及本地高山区相关区域,6年间,带领团队携带数千份材料到西南大学开展油菜品质检测工作。2010年,他所在的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研究的第一个“双低”杂交油菜品种通过重庆市和国家双重审定,很快实现成果转化和推广。徐洪志为提高油菜生产效益和改良油菜籽品质,三十年如一日探索创新,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在市内外推广1400余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曾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专利1项。

  18.守护老旧电梯安全底线的“排雷兵”——杨 展

  杨展,男,59岁,渝中区质监局特种设施安全监管人员。

  安全问题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老旧电梯改造是重庆民生实事之一,而渝中区的老旧电梯就占到全市1/3。他一直奋战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的第一线,在电梯安全保卫战中,虽身患癌症,却始终活跃于社区楼宇,竭力当好老旧电梯“排雷兵”。他走遍了渝中区所有社区、楼宇,深入现场办公1000余次,组织改造“三无”电梯近1000部,10多年来,风雨无阻。他对渝中区的每条街道、每个社区、每栋楼的电梯状况都了然于心,如数家珍。“电梯问题找杨展”,逐渐成为了渝中区老百姓的习惯。他曾荣获“全市质监系统爱岗敬业质监先进个人”“全国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19.用法律找回“迷路”孩子的“爱心妈妈”——曾美华

  曾美华,女,74岁,重庆市蜀都中学退休教师,江北区综治特邀委员。

  2006年退休后,她投身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帮教的社会工作,几年后,成立了“曾妈妈爱心工作室”,组建了一支30余人的爱心队伍,定期到未管所进行帮教。10多年来,她往返未管所、看守所300余次,先后帮教并成功转化9名涉罪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她多方募集资金为江北未管所建立读书室,联系教育、法律专家对未成年罪犯进行面对面授课,推动建立“一对一”帮助机制。她潜心失足少年教育记录与研究,撰写23万字《与失足少年零距离》一书,为家庭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她努力让遵法、守法的意识在一颗颗失足少年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为未成年犯的转化和回归社会撑起了一片法治蓝天。她曾荣获“第三届重庆市道德模范”“全国首批五星级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20.乐观向上的脑瘫双胞胎兄弟——周先其/周亚乐

  周先其/周亚乐,男,28岁,大渡口区茄子溪街道居民。

  周先其、周亚乐是双胞胎兄弟,在3岁时都被确诊为先天性脑瘫。他们顽强地与病魔抗争,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立志用知识换来美好生活。2007年,弟弟周亚乐考上大学师范专业,哥哥周先其随后也考上了成人大专法律专业。2012年,兄弟俩找到工作后,主动申请放弃低保。他们说:“以前靠低保金生活,现在有了工作哪好意思再用国家的钱。”现在,周亚乐在一家金融机构工作,周先其则成为了一名快餐店服务员,但他仍不忘梦想,坚持自考法律本科,为了备考,每天6点起床,晚上12点才休息。他们自食其力、自强不息,坚持追求梦想的感人故事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当地传为佳话。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