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2-03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7-07-20 | 查看:2254次
新华网昆明7月19日电(记者秦晴)刘洪刚曾是一名受到西部开发助学金资助的大学生。完成学业后,这位从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贫困山区出来的穷孩子没有留恋繁华优裕的都市生活,而是带着满腔热情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最需要他的地方,脚踏实地做了一名普通园丁。
记者见到刘洪刚的那个下午,他正在师宗县第一中学高中184班上数学课。当时他发着高烧,做板书的时候,大颗大颗的汗顺着额头滑落,头发全都湿了。课后,刘洪刚接受了记者采访,“毕业后能用自己所学知识回报家乡人民,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播撒青春,是自己最快乐的事情。”因为感冒,他的嗓音略带沙哑,但眼睛却炯炯有神。
刘洪刚的哥哥也在上大学,母亲的肺心病、父亲坐骨神经痛等毛病每年要花掉1万多元治疗费,这给本就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2001年刘洪刚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对他来说喜忧参半,于是他东挪西借,凑了点钱踏上了去省城昆明的求学路。
年均5000元的学杂费相当于刘洪刚全家一年的收入,无疑给他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刘洪刚得到了西部开发助学金,每年可支助5000元,这让他终于可以顺利完成学业了。第一次拿到助学款时,他非常激动、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因为各方面表现优秀,2003年,他在班里第一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05年7月毕业时,成绩优秀的刘洪刚放弃了在省城找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师宗县一中工作,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担任高中183班、18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通过学习和教学,他体会到数学课不应使学生陷在题海中,而是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同时,他还把布鲁纳“课堂教学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理论运用于教学中。他改变过去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证明、验算别人的发现的做法,而是把学生从习题和知识细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用尝试、讨论等办法寻求结论,发展学生的自信和勇气。
高中学生的课程比较多,因此,减轻学生负担是刘洪刚首要考虑的问题。他常爱引用一句名言“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让老师、家长和学生从思想上松绑,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教学中,实行以学生为主的“合作讨论式”教学模式,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教学陈规。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准备每一堂课,可每次他一般只讲30分钟左右,先从实例引入,让学生从形式上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引导学生进行证明。课后布置作业,从不搞题海战术,只布置少量有针对性的作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高二184班刘红丽同学的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兄弟上学要花钱,只有父亲一人务农。面对生活的困难,刘红丽产生了厌学情绪,刘洪刚发现后常找她谈心,并用自己的例子现身说法,鼓励她好好学习,争取用成绩赢得更多的机会,用知识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多次交谈后,刘红丽开始转变,现在学习很有积极性,也取得了进步。
刘洪刚明白:青春是美丽的,只有用扎扎实实的步子才能走到辉煌壮丽的未来。正是在这句格言的指引下,他一路走来,留下了坚实的脚印。从成为教师的第一天起,他告诉自己,唯有勤奋才能使自己从一个新手变为能手;唯有谦逊才能让自己由“孤军奋战”到博采众长,从而赢得同行的信任、赢得学生的尊重。
(责任编辑:吴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