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17 22:39 | 来源:内蒙古晨报 2016-8-22 05版 | 查看:1601次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在内蒙古合作的唯一平面媒体内蒙古晨报奖励其一万元公益金
全媒体首席记者 吴博超
王金清家住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画匠营子村黄河岸边。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身体壮实。42岁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一些,与人交谈时操着内蒙古西部方言,话语不多,但是聊起多年在黄河岸边救人的事情时,他就有说不完的话。
就是这个貌不惊人的汉子,25年时间里在黄河上救了条生命,成为黄河岸边名副其实的“生命卫士”,他婉拒一切酬谢,更没有向被救者及其家属要过一分钱。
“黄河义士”、“黄河岸边的生命守望者”、“包头好人”,这些称号都是老百姓对他多年来见义勇为行为的褒扬。小名“王三儿”的王金清,人们都尊称他为“三哥”。
今年已挽回7人生命
8月中旬,又是一年中王金清最忙碌的时间,他在210国道附近开的“王三鱼馆”生意也开始忙活。可能是由于长期在水边生活的缘故,他的听力、视力都特别好。
就在半月前的一天清晨6点,一辆途经包头黄河大桥的轿车在避一辆三轮车时,不慎撞断护栏坠桥,车身陷入桥下一处泥潭,几分钟时间,一多半车体就被淹没。危急时分,王金清和两名黄河救援队的队友赶来,将车里受伤的4人全部救出。
2016年以来,王金清已从黄河中救起10人,挽回7人的生命,这些人中大多是轻生者。
然而,救人是危险的,用黄河边农民的话说,这儿的黄河“没底儿”,河道冲刷得极不规则,前一步还是仅没脚腕的浅滩,再往前走一步人就没影了,河水流速快、泥沙大、暗流多、旋涡多,无论是在水中,还是在船上,救人都有很大的风险。
获救者跪谢恩人
从17岁时王金清偶然在黄河里救起了一个人,到如今已经25年过去了,他还在救人。他们中有的是失足落水,有的是轻生跳河,还有的是因为游泳时体力不支。救人于危难之际,在给予他人幸福的同时,王金清也幸福着,这也正是他这么多年坚持的原因所在。
2003年7月,刚结婚不久的赵女士和丈夫吵嘴后在黄河边散步。丈夫为了讨好她,就夸下了海口:“我从小就会耍水,能横渡黄河,不信你看看。”谁料没游到一半,丈夫就因体力不支开始下沉,情急之下的赵女士在岸上大喊救命。
正在岸边做生意的王金清衣裤都没来得及脱,拉起快艇就向河里冲。赶到近前,他挥起长杆向水下探去,几次沉浮后,最终将男子扯上快艇,捡了一条命回来。
男子全身发紫,舌头已经咬破,在一片慌乱中被家人抬走,大家谁也没想起问救人者的姓名。
三年后,小两口又回到岸边,到处打听救命恩人是谁?当问到王金清时,两人同时回忆起了当时的场景。男子听闻当场跪下:“恩人啊,我终于找到了你!”从此两人便成了兄弟。
寻找恩人王金清的不只一个。2005年的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黄河边上,问正在忙碌的王金清,是否记得七八年前救过的一个年轻人。王金清回忆说有这回事儿。年轻人紧紧握住他的手说:“那个人就是我啊!我终于找到你了!”
王金清说,在他救起的许多人中,再回头寻找他的仅寥寥几人,多数都在慌乱中被家人接走,再也没有出现过。但他对此并不遗憾,“救人不是图回报,如果那样,谁也不去冒那个险!”
组建自愿救援队
如今,王金清和妻子主要打理鱼馆的生意,守在黄河岸边的同时,也在守护生命。
虽然冒着生命危险,但王金清没有退缩,他还想再往前走一步——组建一个救援团队。经过多方努力,2013年4月28日,王金清组建了“王三黄河自愿救援队”,拉起了七八个人的救援队伍。这个队伍平均年龄45岁,最小的是王金清本人,年龄最大的64岁,加入团队的条件是水性好,热心肠。
王金清的义举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博得了社会赞誉,多年来,他获得各种荣誉。2012年,王金清荣获第三届包头市和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荣誉;2013年,他又被评选为“感动内蒙古人物”;在2013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王金清成为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无论有多危险,王金清从来没为自己做的事后悔过,直到现在,每隔两个多小时,他就要开着快艇在附近几公里的河面,查看有无需要救援的情况。
寻找需要守护和救援的生命,王金清说,这已成了他生命里的一种习惯,只要在黄河岸边,自己就会坚持做守护者。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