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岁老将军魏国运的长征记忆融进血液(图)

发布时间:2016-10-23 18:4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6-10-21 03:36 | 查看:1273次

从红二方面军走来的103岁老将军魏国运

  本报记者 倪光辉

  在北京空军幸福村干休所一间简朴的公寓里,一位老人正神情专注地看着一幅卷轴:数十米长的画卷上,战略转移、湘江血战、突破乌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长征途中的重要节点和事件一一呈现。他便是老将军魏国运。“这是我收藏多年的长征写意图,记录了长征的全部过程。”见到记者来访,老将军脸上洋溢起和蔼的笑容。

  面前的这位老将军,银发满头,须眉皆白,精神矍铄,谈吐自如,根本看不出他已103岁高龄!

  据了解,魏国运1931年投身革命,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魏国运随红二方面军参加长征,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女儿魏晓湘拿出一本相册,看到老将军的一幅幅戎装照,我们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8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让红军赢得民心

  1914年5月8日,魏国运在湖北省监利县的一个贫农家庭出生。读了两年私塾,给地主放过牛,要过饭,学过木匠,当过裁缝。1930年参加打土豪、分田地革命活动,并配合游击队攻打过周老咀三官殿国民党国防队。

  1931年,魏国运到红军被服工厂当青工,同年在工厂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魏国运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在红三军9师警卫营、8师24团、7师21团当过警卫员、班长。1935年,魏国运随红二方面军参加长征,任4师10团党总支书记。

  1936年4月底,红二方面军占领了金沙江边石鼓镇渡口,魏国运所在团的任务就是掩护主力渡过金沙江。

  当时,石鼓镇江边的船都被毁掉,部队过不了河,后面还有敌人在追击。为了能够顺利通过金沙江,部队只有搜集材料做竹筏,“当地的老百姓对我们都很好,还主动将门板拆下来借给我们。因为红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以我们不能随便拿老百姓的东西。”魏国运说。幸好石鼓镇附近有一片竹林,战士们把竹子砍断扎成竹排,依靠竹排才安全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

  5月1日黄昏,部队到达中甸(即香格里拉)。中甸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和藏彝走廊的边缘,当时有不少民族部落在此生活。受国民党宣传影响,中甸的少数民族同胞起初对红军疑虑重重。为了方便与当地民族群众正常交流,红军部队请来了一个“通司”当翻译,派出干部宣传我党民族团结的政策,给老百姓做工作。老百姓们看到红军纪律严明,才放下戒心,纷纷把粮食卖给红军。

  部队在中甸休整,等待掉队的战友,同时补充干粮为接下来的路程做准备。“石鼓镇和中甸是值得纪念的地方,那次渡江之后再也没有回去过。”魏老说,从报纸上看到石鼓镇已修建了红军过江纪念馆,电视上也看到了中甸现在的发展,真想有机会再去看看!

  “我们和风雪作斗争,努力战胜自然带来的痛苦”

  红军虽然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但面前又有了新的困难——生长于南方的红二、六军团的将士们要翻越终年积雪、严寒冰冷的高山。

  5月2日,部队要翻越长征中的第一座大雪山——中甸雪山。雪山海拔5300多米,上山50余公里,下山20余公里。山势陡峭险峻,积雪一二尺厚,异常寒冷。山顶空气稀薄缺氧,呼吸困难,行进十分艰难。“从中甸到甘孜的路上是一座座大雪山,山上终年积雪,除了白雪茫茫看不到其他颜色。”魏老回忆说。

  由于日晒,表面的雪化了后又冻成一层冰壳,冰壳下面往往是很深的大雪坑,年龄小的战士一掉下去就再也爬不出来。当地原本就没有多少老百姓,在茫茫的大雪中更难找到村庄,经常是看到哪里冒烟就奔着哪里去。红军手中的粮食少,再加上缺氧,战士们的体质每天都在下降,很多战士刚在山垭上坐下休息一会儿,就再也起不来了,永远留在了山上。剩下的同志一个人背着几个人的枪,慢慢互相搀扶着前进。

  “进入雪山以来,部队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睡过一夜好觉,每夜都有同志因冻、饿、病、累而站不起来。每当晨曦初露,大家准备继续行军时,第一件事便是向那些已经长眠在征途上的同志挥泪告别……”魏老回忆道。

  “从德荣到甘孜,雪山一个比一个高,我们和风雪作斗争,努力战胜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有同志走累了,其他同志就架着他走;有同志眼睛被雪光映花了,其他同志就拉着他走。”这段经历给魏老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条件艰苦,有的战友永远地躺在了雪山上。这些牺牲的英雄没有看到新中国,没有享受到今天的好生活。”说到这里,魏老语调低沉,声音哽咽,眼眶也湿润了……

  实在没粮就挖野菜,一本《草地须知》帮了大忙

  1936年7月初,部队到达四川甘孜,为接下来7天的草地行军补充粮食。当时部队的钱少,只能向当地老百姓借粮,魏国运代表团里前往冬谷的大喇嘛寺跟土司借粮。经过交涉,喇嘛寺最终给红军提供了7天的粮食,每人每天一小缸青果、小麦。部队还用剩下的“钢板”(云南流通的货币)买了青稞,每个士兵能分到一小袋米。粮食有限,过草地时部队实在没有粮食时,就挖野菜根来吃。

  在甘孜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红四方面军的同志送给魏国运一本《草地须知》,上面记载了很多种草,什么草能吃,什么草不能吃。魏国运作为党支部书记,带领全团学习《草地须知》。“这本小册子在全团过草地时起了不小的作用,”提起这本册子,魏老十分兴奋:“草地里主要的敌人就是骑兵,册子里还有一首骑兵歌,教大家涨士气、打胜仗。”

  一生历经磨难,饱经风霜,魏老将军在岁月洗礼中见证了新中国的蓬勃发展。1983年7月,魏老从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任上离休,1986年搬进空军幸福村干休所。

  听说魏老是干休所的支部书记,记者惊讶地问:“103岁的支部书记,应该是年龄最大的党支部书记吧?”

  “没错啊!”魏老介绍:“1986年7月16日,我们干休所成立第一党支部,第一任书记是杨思禄(福州军区原空军司令员),我是组织委员。后来,杨书记身体不好,我就接替他当支部书记了。支部成立时有80多人,现在只有3个人了。所以,我们这个支部成员平均年龄是100岁。”干休所工作人员介绍说,魏老将军这个书记当得十分称职,支部开会、传达文件、找支部委员谈心……一项项支部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

  2014年,魏国运将军被原总政治部评为“全军先进离休干部”;他把奖牌和奖状珍藏起来,“这是党对我工作的肯定。”

  (钟唯、郭祥龙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21日 06 版)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长征记忆 融进血液(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