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朱彦夫的“极限人生”:无手无脚带领村民致富(6图)

发布时间:2016-09-26 21:01 | 来源:观察者 2014-03-31 22:24:51 | 查看:2672次

  新华社今日(3月31日)报道,中宣部、民政部和总政治部,今天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朱彦夫的先进事迹。朱彦夫(1933-)是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在抗美援朝中失去了双手、双脚与左眼。1957年,他接任村支书,在之后的25年里,他拄着拐杖、拖着假肢,带领村民打水井、修整农田、办副业社、种经济作物,使张家泉村这个著名的穷村、乱村变成全镇人均收入第一的村。退休后,他写下了总计超过50万字的两部自传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抗美援朝老兵朱彦夫的“极限人生”:无手无脚带领村民致富

朱彦夫(右)在家中

  为村民自办学校

  上世纪50年代的张家泉村,笼罩在一片贫困之中。地处沂蒙山腹地,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山河依旧、贫困依旧,村民们仍连糊口的地瓜干都吃不饱。

抗美援朝老兵朱彦夫的“极限人生”:无手无脚带领村民致富

山东卫视报道朱彦夫

  朱彦夫能体会饥饿的滋味。他10岁时父亲去世,他跟在母亲背后要饭。14岁参军,他第一次穿上了鞋子和棉衣。在经历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后,朱彦夫遍体鳞伤,断臂残肢的他也失去了作为健全人的权利。朱彦夫坦言,他曾想过轻生,但还是那句“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这个”给了他力量。

  终于,本可以在荣军院里“养”一辈子的朱彦夫,毅然决定回到家乡。自己吃饭、上假肢、刮胡子、划火柴,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事,对朱彦夫而言都需要千锤百炼。抱着“能给乡亲们记个工分也行”的念头,他还拿起一本《学习小字典》,自学文化知识。

  他把全部积蓄拿出来,托老战友买来了200多册书,在自家开了一间小图书馆。刚开始几天新鲜,前来借书的人络绎不绝,但因为大多数乡亲们都不识字,没几天就门庭冷落了。于是朱彦夫决定办夜校,这想法立刻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支持。

  从此以后,朱彦夫每天拄着双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雷打不动出现在距家2里多外的课堂上。

  乡亲们感受到了,深深敬佩这位朱老师。在2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时期的中坚力量。

  打水井

  村里所有的壮劳力都集中在了龙王庙旁,大家正在打村里的第一口井,这是要命的节骨眼儿,为了这口井,全村已经砸进去一半的家当。

抗美援朝老兵朱彦夫的“极限人生”:无手无脚带领村民致富

朱彦夫和陈希永育有五女一子

  出水了!出水了!

  刚被抬回家的朱彦夫,一瘸一拐走进了泥水淋淋、近10米深的井下,不停挥动着残臂,指挥着大家。这个关口,身为“带头人”的他怎能放得下心。

  好不容易换班时间到了,一阵忙活儿的朱彦夫想卸掉假肢休息一会儿,却发现怎么也卸不下来。

  原来,打井溅起的泥水,加上腿上冒出的汗气,混合了断肢创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断肢冻在了一起。

  乡亲们流泪了。一位老人跑过来,抱起朱彦夫的双腿放在自己胸膛上,老泪纵横地说:“你回家不行吗?你坐在炕头上,我们来回跑,给你说巴说巴。求求你,听俺这一次。”

  “要是真长到一块,我还求之不得呢。”朱彦夫笑着安慰老人。

  在朱彦夫的带领下,张家泉村彻底告别了大老远去别村打水、缺水灌溉的历史。

  爬山:经常需要卸掉假肢

  干过村支书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啥“活儿”。进得百家门,说得百家话,办得百家事,对正常人来说这都需要相当的体力,相当的付出,何况是朱彦夫这样特残的身体。

抗美援朝老兵朱彦夫的“极限人生”:无手无脚带领村民致富

朱彦夫与妻子(现已去世)

  张家泉村,山多地少,看村子的全貌、勘察工程等,经常需要爬山。爬山对朱彦夫来说是真的“爬”,拄着拐杖走不动了,就干脆卸掉假肢,绑在脖上,跪着往上爬,而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他经常是在夜里偷偷地爬,有时下山干脆骨碌下来,鼻青脸肿、满身血印是家常便饭。

  如果说朱彦夫充满干劲、不畏艰苦感召着乡亲们跟着他干,更让大家信服的则是他大胆的想法、超前的思维。

  在山沟里刨食,张家泉村世世代代如此。地里几条大沟纵横,土地错落不堪,尤其是最大的赶牛沟,常年洪水冲刷,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

  号召成立副业社

  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填沟,但不是简单地填,是先用石头把沟累起来,水可以从下面流,上面垫土成田,与两边的农田相连,旱了能灌溉,涝了还能排洪。

抗美援朝老兵朱彦夫的“极限人生”:无手无脚带领村民致富

1987年,迟浩田看望朱彦夫(左)

  说干就干,朱彦夫是军人个性。几条大沟终于填平,村里一下多出几十亩地,当年粮食产量一下增加了四分之一。

  水有了、地有了、粮食有了,朱彦夫又开始想方设法让大伙儿收入多点,他号召成立了副业社,铁匠社、木工社、米皮社、馍馍社等;他还带着大家在山上种起了苹果树、花椒树,这在当时的山沟沟里,可都是新鲜事儿。

  在朱彦夫的带领下,村里面貌翻天覆地,张家泉村在县里第一个有了拖拉机;第一个通了电;人均收入实现了全镇第一。一个多年的落后村成了先进村,因为贫穷多年没娶进媳妇的小村庄一年就迎来了10个新娘。

  不允许女儿办婚礼

  大女儿向华终于要出嫁了,可当爸妈的谁都不让告诉,连嫁妆的事儿也从不提。出嫁这么大的事都“偷偷摸摸”,向华委屈地哭了。

抗美援朝老兵朱彦夫的“极限人生”:无手无脚带领村民致富

朱彦夫接受采访

  原来,正值村里打井的关键时刻,朱彦夫已经把自己的残废金全都贡献了出来,实在拿不出钱来,他怕乡亲们知道送来礼钱。

  这个秘密还是让邻居家的张大娘知道了,从小看大的闺女,按当地的风俗,大娘拿出了自己的钱。

  “不行!”朱彦夫的拐杖敲得噔噔响。

  很多年后的今天,儿女们对父亲的这一动作仍然印象深刻。村里大娘给掰的玉米不能要;六个孩子结婚全不摆宴席、不收一分礼钱;去村外看病,坚决不要车不麻烦组织。

  有老乡问,这些事儿实在不算啥,老朱你咋就那么倔?朱彦夫的声音高了八度:“我家有特等残疾,但不允许有特等公民。要不我哪有脸管别人?咱的话还有什么说服力?”

  论抠门,朱彦夫算头一个,但论大方,他也数第一。

  朱彦夫的妻子陈希永,娘家在海边日照。有一年回娘家,陈希永用小车推回了两筐咸鱼。朱彦夫一看,兴高采烈地说:“这可是稀罕物,快过中秋节了,给大伙每家送几条去。”陈希永也赞成。

  按大小搭配分份,挨家挨户送去,好不容易坐下准备吃饭,算来算去,发现还有一户没送到。于是,陈希永把仅剩四条咸鱼中的三条拿走了。

  祖孙九人,围着一条小咸鱼,你推我让地过了中秋节。

  说起朱彦夫帮助人的故事,村里的百姓说也说不完:蔡光生有心脏病,家里穷治不起,朱彦夫每月从残废金中拿出一大半给他买药治病;苗有才子女多,家里就他一人干活,有一年断了粮,朱彦夫立刻拿出家里有限的粮食接济他,渡过难关;王忠兰得了肝病,朱彦夫让妻子做好饭菜送到她家,经常连碗都留下了。

  “我是村支书,村里的事,就是我的事。”虽然口头上不说,朱彦夫心里明白,家人对他的付出很多很多,尤其是妻子。

  从嫁给朱彦夫起,妻子就把自己当成了朱彦夫的“手”和“脚”,精心照料帮助着丈夫。因为肚子受过伤,朱彦夫夜里经常急着上厕所,顾不上装假肢,陈希永就背他去,有时背不动,就喝两口白酒,趁着酒劲儿背。

  朱彦夫的为人,也让村里人人信他,人人服他。

  有一次,村里两兄弟打架,当娘的气得想喝药自杀,朱彦夫拄着拐杖去了,坐在床上什么都不说,两兄弟立刻就停了手。

  乡亲们说:“在俺们眼里,村干部和党不分家,党员就应该是朱彦夫这样的大丈夫。”

  退休后,写自传小说

  如今,朱彦夫已经走进人生第81个年头,旧伤新病倍加折磨着这位坚韧的老人,但他的腰板依然挺直,用残臂敬出的军礼依旧标准。

  在张家泉村的南山上,朱彦夫当年和乡亲们一同填平的赶牛沟“小平原”,依然每年都在打收新粮,朱彦夫当年号召乡亲们种下的苹果树、花椒树依然茂盛,这些如今仍在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朱彦夫的故事仍经常在村头巷尾给孩子们讲述。

  作为现任张家泉村支书,刘文合经常会去看看他们的老书记,朱彦夫有时会从日记本里抽出一张纸条给他,上面写着致富信息、项目建议等,他平时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记下什么,拿给刘文合参考。虽然他因为身体原因已经从村里搬出,但心却从未离开。

  与朱彦夫相比,刘文合如今正在历经另一番事业,带领百姓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最佩服老书记的是他超前的思维。在老书记身上,我们需要比照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位年轻的带头人说。

  在这个小小的山村,朱彦夫的精神仿佛一颗种子,生根发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想放弃的时候,人们尤其会想起。

  告别村支书岗位后,朱彦夫没有停歇,也不会停歇。他以残臂夹笔,写下了总计超过50万字的两部自传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这就是朱彦夫,永远将生命定格在最壮美的极限深处,一言一语中,人们感受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不断!”

  “用自己的微弱的光温,把这块土地搞得好一些,让广大群众能吃得上、穿得上,能过上温饱的日子,这也是我对广大群众的一种报答吧。有一种感恩的想法。”

  “清正廉洁不是一项荣誉,也不是做给谁看的。要通过务实勤干、埋头苦干,让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穿越时空,这些话依旧滚烫。国家、百姓,是他永远的坚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