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辽宁贿选案创下两个“新中国史上首次”(4图)

发布时间:2016-09-15 19:54 | 来源:新浪新闻 2016年09月14日 07:59 | 查看:1029次

贿选

全国人大常委会

王珉

  原标题:[解局]辽宁贿选案,竟然创下两个“新中国史上首次”!

  今天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事:张德江主持召开了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并讲话。

  不寻常之处何在?首先,这是一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临时召集”的会议,这一举动就非常不寻常;而之所以临时召集,则是为了表决辽宁省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当选无效,内容也非常不寻常。

  临时

  按照1987年颁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一般会期是两个月一次,“有特殊需要的时候,可以临时召集会议”。

  这一次的临时召集有多特殊呢?这么说吧,在全国人大网上,可以翻阅“历次常委会”的专题。这一专题最早的更新,是2004年2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自那到现在的12年间,这一机制几乎完全按照2个月的间隔来进行。

  仅有三个“例外”:1,新一届常委会产生后的第一次、第二次会议,一般间隔一个月,这已是惯例;2、2004年4月,一个月内召开了两次会议,但没有说是“临时召开”的,按照日期推算,加开的那一次,是因为要决定香港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产生办法;3,这一次。

  换句话说,至少12年来,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召开临时会议。

  定性

  会议的内容则更加重磅:辽宁贿选。

  因此案件,辽宁的官场正迎来深度洗牌。此前,四名落马的省级高官——辽宁省委原书记王珉,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阳、郑玉焯,原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苏宏章,都在审查通报中被点名与此拉票贿选案有关。一批厅级官员、企业家、人大代表,也卷入此案当中,后续余震不断。

  今天,张德江的讲话中,也是首次对辽宁贿选案“定性”——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查处的第一起发生在省级层面、严重违反党纪国法、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重违反组织纪律和换届纪律、严重破坏人大选举制度的重大案件,是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挑战,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挑战,是对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的挑战,触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底线。”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起”、“省级层面”,已经凸现了不同。此前曾用过类似表述的是衡阳贿选案,不过不是“省级”。

  数据也确实可以证明原因。要知道,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的辽宁代表,一共才102名,这一次就一下失效了45名,占到全省总数的44.1%;

  新华社的数据则更加令人触目惊心:523名辽宁省人大代表涉及此案!辽宁省的十二届人大常委会,本来有62名人员,已有38人代表资格被终止。因此,其常委会成员已经不足半数,无法正常履职;“一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出现这种情况,新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过”!

  此前,关于辽宁案件的通报,其实已经在党内层层传达。这一次罕见的人大临时会议,通报出的内容,是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人大代表”层面;而辽宁贿选案,还同时关涉到党政干部在换届选举时的拉票贿选。但中央对此案件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其实已经在张德江的讲话中可窥全豹。

  规则

  明年就要召开中共十九大了。按惯例,在全国党代会召开的前一两年,全国的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都将迎来集中换届,后续也会有各级人大政协的换届,于是便有“换届年”之称。今年,省级主要领导职务的调整已经非常密集,大家都看到了,省以下的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

  在这个当口,中央的通报、人大临时会议、以及此前下发的中央《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都可以看做是在给换届工作打预防针。毕竟,为政之要首在用人,任命什么样的干部,提拔或调整谁到新的岗位,将涉及到大量的系统性人事安排,是政治生活的重中之重;选举什么样的人当人大代表,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民主能否发扬,百姓的意见建议能否通达。

  跟过节一样,换届也曾是问题多发的“关口”。按照官场“潜规则”的说法,这样的关口,人员走动密集,私下活动不断,隐秘之事多发。

  比如,中纪委机关报就刊文列举了一些乱象:超龄不可以提名,但可以在户口本上做做手脚;不该为他人说情,但可以“介绍介绍情况”;明明是有人在研究干部会议上跑风漏气,却美其名曰“英雄所见略同”,以至于让遵守“明规矩”的实干家受到排挤,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宵小左右逢源。

  张德江也指出了辽宁人大代表选举中的乱象:“选举组织机构和相关责任人不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对破坏选举的行为熟视无睹;一些代表候选人利用资本操纵选举,明目张胆拉票贿选;一些人大代表目无法纪,把收受代表候选人钱物视为潜规则;一些人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知法犯法,为代表候选人拉票穿针引线……”

  一般说来,拉票贿选,自然是向有投票权的拉票、贿票。在党的组织部门的工作程序中,每逢换届年,需要走一整套流程。比如,上级组织部门派出的考察组,要到下级党委去展开工作;在此过程中,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找一定级别的干部谈话,让他们对候选人进行评价、推荐等;同时,还要召开一些干部研究会、推荐会,评议候选人的名单,之后进行投票,形成组织意见。

  人大代表也有自己的一套考察和推选流程,因为全国层面的代表,需要省级代表投票选出,以此逐级类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45名辽宁全国人大代表被罢免,就会有500多名省级代表涉案。

  本来,这是一项非常好的制度。这些在地方、系统内互相熟悉的干部,可以对候选人进行评议,反映其实际工作能力、工作和生活作风、群众口碑等,在干部任用的条件框架下,求得“选贤任能”的效果。但投机者也寻得了空间:找准那些有投票权的人,让他们在与组织部门谈话时替自己“美言几句”,或者在投票时为自己投上一票。权力的寻租和交换就这样形成了。

  生态

  选人用人,是为政之重中之重。拉票贿选,则会对一地政治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比如辽宁。事实上,2年前,在中央巡视组巡视辽宁后,就查处了辽宁干部任用领导打招呼、拉票跑要之风较为突出”等问题,建议辽宁省委吸取换届选举工作的教训,坚决查处拉票贿选,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辽宁“回头看”的整改报告这样写道:

  “辽宁的政治生态已遭到严重破坏,有些问题积弊较深,彻底扭转仍需时日。”这份报告显示,辽宁的拉票贿选的涉及面,已经从省委、省人大的高层领导,波及到“省发改委、省法院等部门及大连、鞍山、朝阳等重要地市”。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前面已经说到,如果要拉票贿选,就会是“海拉”、“海贿”,因为民主推荐环节的谈话人范围可能会非常广。以已经查处的四川南充、湖南衡阳为例,前者涉案人员477人,后者则有467人被处分、69人被移送司法机关。

  “一脏脏一窝”,在拉票贿选中并非虚言。

  更让人担心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出现拉帮结派、团团伙伙等现象。比如,某个地市的领导想要晋升省级行列,如果要走这条歪路,就可能打起“老乡牌”、“同学牌”、“工作经历牌”,允以互相提携等政治回报,最终形成封闭的独立王国,共同进退、对抗组织。7月11日,辽宁省委就专门召开了扩大会,专题研究“整治’圈子文化’和拉帮结派问题”。

  预防

  正因如此,预防针和紧箍咒才更有必要。今天人大召开的临时常委会,话已经说得非常重——“绝不允许把权钱交易那一套带到选举中来,绝不允许以任何形式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绝不姑息迁就、绝不法外开恩”。

  今年年初,在全国组织部长会上,包括严禁拉帮结派、买官卖官等的“九严禁”就已出台;“四凡四必”的提法,则也在今年换届中得到贯彻:干部档案“凡提必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凡提必核”,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凡提必听”,反映违规违纪问题线索具体、有可查性的信访举报“凡提必查”。

  用白话来说就是,凡是有可能被提拔任用的干部,必须重新审查干部档案,重新核实个人事项申报,必须听取纪检和信访举报的意见,最大限度地堵住可能存在的漏洞。因为这些事情阻碍了晋升进程的,全国现在不在少数。

  当卑鄙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良币就必然被劣币驱逐。如果能干务实的干部不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被认可、被提拔,心灰意冷的就不只是干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政治生态被破坏造成的后遗症却可能是非常长久的。

  制度的笼子扎紧后,将问责进行到底,灰色的空间就会被挤压。在干部选用这个问题上,止住投机者是第一步,如何鼓励改革创新者,让能干者上位、慵怠者让位,则是另一个需要精细设计和大胆执行的问题。比如我们看到,在今年的换届中,一些地方已经明文规定了年轻化干部的任用比例,以及主官中有过基层经验的比例,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探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