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强渡大渡河,绝地传奇,激励后人敢打必胜(图)

发布时间:2016-09-13 08:53 | 来源:中国军网 国防部网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 查看:2001次

强渡大渡河,红军突破重围打通北上道路的重要一役。初秋时节,本报采访组来到大渡河渡口探寻红军足迹——

绝地传奇,激励后人敢打必胜

■本报记者 刘建伟 特约记者 孙绍健

上图:大渡河口旁“红军渡”石碑。潘毅飞摄

“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距离四川石棉县城11公里处的安顺场,入口处的巨幅门联诉说着这片战场故地的沧桑与记忆。

站在河滩放眼望去,河宽不过三四十米,流速不快,看不出“天险”的威势。似乎看出了记者的疑惑,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解说员赵敏说,81年前的大渡河比这凶险多了,那时正值汛期,河面宽300多米,水流湍急,河两岸也只有窄窄的小道。作为大渡河中游上下几百里唯一的渡口,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

细细观察,河水虽然没有当年湍急汹涌,但四周刀劈一般的峻峰仍纹丝不动高耸挺立,似乎一直在向当年强渡大渡河的勇士们敬礼。

沿着南岸向前,50米开外是一个宽敞的广场。广场附近有3处建筑——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指挥楼、纪念碑和纪念馆,它们忠实记录了当年红军一往无前、英勇无畏的壮举。

红军强渡大渡河指挥楼系晚清时期民间碉楼建筑,其结构为木骨石墙。据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馆长宋福刚介绍,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后,蒋介石亲赴昆明督战,在大渡河畔先后投入15万至20万兵力,企图利用金沙江、大渡河形成的三角地带,凭借兵力优势歼灭红军。当时,刘伯承、聂荣臻就是在这栋楼中指挥红军强渡大渡河,粉碎了敌人“让‘朱毛’重演石达开覆灭历史”的幻想。

广场中央,一座刻有邓小平同志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镏金大字格外醒目,碑体正面为红军战士塑像,下半部为17位勇士驾着翘首木舟乘风破浪、飞渡天险的浮雕;右侧为巨手执大刀浮雕,象征着红军必胜的信念和决心。

凝望勇士浮雕,记者的思绪又回到了那千钧一发的时刻:1935年5月24日夜,红军先遣队红1团冒雨急行到达安顺场,歼敌两个连,缴获木船一只,控制了南岸渡口。25日,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在轻重武器的掩护下,冒着对岸敌军密集的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奋勇渡过大渡河,击溃守敌,占领了滩头阵地。

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中,一幅幅图片和一件件实物,真实再现了红军当年堪称奇迹的英雄壮举。

“这是大渡河上特有的翘首木船,两头翘起,非常适合在湍急河面行驶。”宋馆长说,当时,河宽水深,4只小船每天只能渡过1000余人。照这个渡法,全军过河要1个多月,而后边追击的敌军3至5天就能赶到安顺场。面对可能被包围的严峻形势,中革军委决定,已经过河的部队为右翼,没过河的部队为左翼,两岸部队互相策应,溯河而上夺取泸定桥。

当年,太平天国名将、翼王石达开率队先于清军抵达安顺场,却坐失渡河良机,后在河水暴涨时几次强渡不成,又幻想“舍命以全三军”,结果全军覆没。为什么红军却能在敌人重重围追堵截下屡战屡胜?采访中,记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红军将士人人都有‘三口气’!”一辈子生活在安顺场的81岁老人宋元勋,是当年送红军过江的船工后人。这些年,他一直留意收集研究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资料。他告诉记者,这“三口气”是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勇气,敌人生畏、战友敬畏的底气,敢打必胜、力争上游的锐气。前年,“大渡河连”连长、指导员专程来安顺场探寻连史,他还向他们讲述了勇士们的英雄事迹。

记者了解到,“大渡河连”尽管几经调整转隶,但敢涉险滩、敢啃硬骨头的传统作风始终没变,在各级军事训练考核中优秀率达95%,连队年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如今,这个连队已经是有名的“香港驻军模范红二连”。

大渡河口,一块写有“红军渡”大字的石碑巍然挺立。当年,长征的红军将士一往无前突破重重难关,为革命胜利开辟了通路。如今,站在改革强军的历史新起点,人民军队更加需要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更加需要敢闯激流、勇涉险滩的勇士。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绝地传奇,激励后人敢打必胜》)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