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11 22:54 | 来源:学习时报 2016年08月25日 第A3 | 查看:553次
今明两年,是全国省市县乡领导班子的集中换届年。换届对于很多领导干部来说,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进退留转,自然就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笔者最近就接到在乡镇当副科级干部的同学的电话,交流中发现,年近40的这位副科级干部非常想提拔到某个正科级岗位上,一度他对自己的履历和能力非常有信心,认为县里对干部的考核连续三年他都是优秀,又立过一次三等功,主管领导对他也很信任,提拔正科应该没有问题。但结果公布出来,他还是落榜,感觉心里很不平衡,等到下次干部调整,又得到两年之后,而年龄增长,恐怕前途无望,一时非常迷茫。在集中换届的时候,像这位干部的遭遇和想法,恐怕不是孤例。换届中无论是有没有得到提拔,或是调整工作岗位,都对我们的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正确对待进退留转。
首先,对我们的干部工作要有信心。我们的干部工作有很好的传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对干部工作规律认识的深化,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导向性的做法,提振了干部的士气。比如,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决各级干部年龄普遍偏大问题,提出了干部“年轻化”原则;又如,为了在干部工作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民主评议、民主推荐等环节作为考察工作的必经程序;再如,为了强化基层导向,提出注重发现和选拔具有基层领导和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尤其注意选拔在改革发展稳定一线和艰苦复杂环境经过扎实磨练的干部,等等。这些干部工作的做法和导向,总的趋向都是更加科学和民主地选拔那些适于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当然,对于一个组织来说,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选人用人问题,这是所有组织都反复面临的一大难题。尤其对有着88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来说,选好人用好人,始终是一项需要不断改进的工作,但整体取向是日益合理化,既考虑组织发展的需要,又充分照顾到干部的成长规律。所以,对开头提到的那位没有得到提拔的干部来讲,不能因为一时埋没,就对党组织心生怨言,而应该比较一下,自己与那些得到提拔的干部相比,有哪些差距,他们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样,在下一轮的干部换届调整中,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其次,调整好心态,不能自乱方寸。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以他的天资和聪明,曾经两次参加会试都落榜,没有考中进士,直到第三次才考中。而他的父亲则是状元出身,可以想象,这对他的压力有多大。但是面对两次落榜,王阳明的气魄却是“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别人都在以没有考中进士而羞耻,他却以没有考中就心慌意乱为羞耻。格局高下,一望可知。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以极大定力和智慧,在遭受廷杖之辱,被贬斥到当时的蛮荒之地——贵州龙场当一名小小的驿丞,依然没有消极颓唐,而是以此作为磨练身心的时机,叩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终于悟出格物致知之理,被称之为“龙场悟道”。经历过如许历练的王阳明,在悟道十年多之后,才能以一介文士,在短短的四十几天时间内就平定蓄谋已久的宁王之乱,将一场动摇国本的大祸消弭于萌芽状态中。当然,绝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成就王阳明那样的事功,但是他的精神很可学习。那就是处在微末的职位上,依然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有更高的人生格局和追求,从一个长时段来看,就有可能突破条件限制,取得一定成就。
再次,多学习多读书,开阔境界,不将人生成就高低标准等同于职位高低金钱多少。很多干部为什么在没有得到提拔的时候觉得迷茫甚至颓唐,不排除一些干部将人生成就的标准简单化为职位高低或者金钱多少。人生境界不开阔,行为就会趋于功利化。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几年前号召的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不失为一剂良药。中国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读书是人改变气质提升格局的一条大道。古来那些能看淡得失荣辱,从容面对进退留转的,都是在读书上深造有得,进而在修养上也有所成就的。我们那么多干部,真正能得到提拔重用的,仅是少数中的少数,对于大部分干部来讲,都可能要在普通职位上退休,这是一个现实。但是,这并不妨碍你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学识有爱心、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最后,组织上也要充分考虑干部的情况和诉求,通过更加多样化的方法来保证干部待遇、提振干部士气。正是因为绝大部分干部不会提拔到高的职位上来,所以,更不能简单用提拔的方式来提振干部士气。而应该考虑建立根据普通干部的年资和贡献来提高待遇的机制。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