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英雄儿女》背后的传奇

发布时间:2016-07-01 16:37 | 来源:时代人物 2016-01-06 11:31:36 | 查看:2918次

  作者:张琳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这首《英雄赞歌》在中国家喻户晓,这部中国电影史上最为杰出的电影《英雄儿女》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胶片要用从英国进口的”

  1962年3月的一天,文化部电影局一位领导打电话给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胡苏,交代了一项重要任务。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同志,在1962年第一期《上海文学》杂志上,看到了巴金写的中篇小说《团圆》,深受感动,立即指示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并作为文化部的年度重点影片。

  长影经研究决定,将这一重大任务交给了刚从美国回国不久的著名导演武兆堤。整部小说只有三万多字,要搬上银幕,必须有个好剧本。武兆堤想到了他在抗大时期的同学、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的秘书兼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毛烽。毛烽l4岁参加革命,在朝鲜战场上工作生活了五六年。两人经过商量,决定将人物感情戏作为整个剧本的灵魂……经过28天的日夜苦战,《英雄儿女》剧本终于诞生。

  夏衍指示文化部电影局的领导:“重点拍这部影片,胶片要用从英国进口的。”

  刘世龙:演王成是我一生最大的事

  《英雄儿女》中英雄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回忆说,最初有五六位演员都认为“王成”一角非自己莫属。然而,导演武兆堤却属意刘世龙,他觉得刘世龙参军、入党和战斗经历,完全符合剧中角色的需要。但厂领导不同意,一是刘世龙个子小,没有英雄相,只适合演配角;第二个原因是刘世龙因说了几句真话曾受到留党察看处分,要限制使用;而且刘世龙也没有报名,可能他自己也知道演不了王成。

  刘世龙9岁就跟随早已参加革命的父亲和姐姐从家乡安徽萧县来到活跃在大西南的刘邓大军。当时,部队有个“黎明剧团”,演戏时常把刘世龙借去演个小角色,不久他被调到剧团。“除了演戏外,我还和战友们一起扒铁路,送情报,认识了许多‘王成’这样的英雄。一次,一个纵队参谋带领我们二十多人去执行任务,与一个团的敌人遭遇,激战三天三夜之后,只剩下3个人。作为幸存者,我当时就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在舞台上表现他们的壮举,在生活中学习他们的品格。”

  当时,刘世龙刚刚落选电影《黄继光》的主演选拔,但他暗中使劲,向《上海文学》编辑部打电话说明情况,编辑部立即给他寄来3本杂志,他把小说《团圆》连看了几遍……加之武兆堤的一再坚持,终于打消了领导的顾虑。为了演好王成,刘世龙又来到长春某部体验生活,站岗、放哨、投弹、刺杀、拉练、大比武项项不落,同战士们一样摸爬滚打……拍摄中,刘世龙不怕苦不怕累,令武兆堤倍感欣慰,最终完美地塑造出王成的光辉形象。

  刘世龙先后拍过40多部影片,可他说:“演王成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一件事。英雄王成是我心中永远耸立的丰碑。”说到王成对刘世龙的“影响”,那真是由精神到行动、由银幕到生活,还令他在古稀之年意外收获了一份美满幸福的爱情。刘世龙的爱人常家瑞就是因为喜爱他演的王成而一生“追随”、由“慕”生爱。

  刘尚娴:偶然邂逅造就一代青春偶像

  当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英雄儿女》摄制组在全国范围内挑选演员,“王芳”这个角色一直没有太合适的人选。一天,谢晋到北京电影学院选演员,刚满22岁的刘尚娴正在实习、排演话剧《北京人》,当她从道具库借完道具往回走时,和谢晋打了一个照面,谢晋觉得眼前这个有点羞涩的姑娘就是扮演“王芳”的最佳人选,很像导演武兆堤和编剧毛烽所要找的人。正在他一愣神的工夫,姑娘与他擦肩而过,以至于忘了问对方的名字,害得武兆堤、毛烽只好挨屋找“王芳”。当他们走进一间女生宿舍时,看到一个姑娘正在往床上放东西,武兆堤和毛烽眼前一亮。谢晋也看清正是之前看到的那个姑娘……这次颇富戏剧性的邂逅,使刘尚娴成为几代人的青春偶像。

  然而“文革”开始后,刘尚娴成了“黑尖子”“黑五类”。一位花样年华的女演员就这样离观众越来越远,她的父亲从1957年被打成“右派”,经过近三十年后才得以平反。“父亲平反后。我们全家抱在一起嚎啕大哭一场……他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像水一样流干净了。所以,人的一生,N次的偶然才会造成你的必然。”刘尚娴说。

  词曲作者公木、刘炽同年同月去世

  当年电影拍摄接近尾声时,武兆堤和毛烽都有一件心事没有完成:影片还缺一首好歌曲,必须得找大手笔来完成。首先是歌词,他们几乎同时想到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作者、吉林大学教授公木。然而当他们来到公木家中邀请时,公木却感到有些为难,不愿意写,他说:“我是刚刚摘帽的右派,费挺大的劲写完之后还不定会怎么说。”为了说服公木,武兆堤把还没有最后剪辑完成的毛片用小机器放给公木看。公木看完之后,激动地说:“别人爱说啥说啥吧。我写!”公木当晚就住进长影著名的小白楼,经过一个不眠之夜,几易其稿,终于写出脍炙人口的《英雄赞歌》。

  武兆堤和毛烽不禁拍案叫绝。吃过早饭,武兆堤就把作曲家刘炽请到小白楼,将歌词交给他。生于1927年的刘炽,一生为60多部戏剧、影片作曲,其中《白毛女》曾在莫斯科获斯大林金奖。刘炽看了歌词,连声说“好”,可直到晚上都未动笔,晚饭后还拉上几个人玩起了扑克牌。武兆堤几次催他,他还照玩儿不误。可玩了不一会儿,刘炽突然把扑克牌一扔,跑回自己的房间,倒插上门……于是在又一个黎明,《英雄赞歌》的曲谱诞生了,曲、词终于合璧。

  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历史的必然,《英雄儿女》的追随者们在随后的“文革”中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而那首世纪绝唱《英雄赞歌》的词曲作者、人生同样坎坷的公木和刘炽,竟如同约好一般,在1998年10月离开人世,令后人无限叹惋,也为《英雄儿女》再添一笔传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