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25 15:0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05-31 第643期 | 查看:1327次
创办“军嫂爱心小屋” 7年捐献30余万元帮扶困难群众
军嫂张晓秋是一位秀外慧中、古道热肠的中年女性。2009年,她组织创办了“军嫂爱心小屋”,70多位驻海城某部的军属成为了这个爱心团队的志愿者。7年来,她带领“军嫂爱心小屋”的志愿者累计捐献30多万元,建立助学点5个,组织公益活动60余次,志愿服务累计8720小时。如今,张晓秋的“军嫂爱心小屋”已成为海城公益团队的一个亮点,她用无私和奉献将爱心的种子播撒到全社会。2016年2月,张晓秋荣登“中国好人榜”。
在辽宁省海城市65547部队家属区内,有一支拥有70多名女性志愿者的爱心公益团队,这些志愿者来自不同的地方,她们有下岗工人、人民教师、医生护士……在这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军嫂。
军嫂张晓秋就是这个团队的创建者之一,7年来,她们奉献爱心累计捐献30多万元,用无私的付出将爱心的种子播撒到全社会。如今,张晓秋带领的“军嫂爱心小屋”已成为海城公益团队的一个亮点。
1.“军嫂爱心小屋”成立
“军嫂爱心小屋”是张晓秋与同为军嫂的姐妹们自发组建的一支爱心团队,团队的创建源自于姐妹们听到的一个故事。
2009年,张晓秋和几位在部队探亲的军嫂聊天,一位做教师的军嫂含泪向大家讲述了她所在班级里一个贫困孤儿的故事,大家被这个故事深深感动,决定去帮帮孩子。很快,她们为孩子送去了崭新的棉衣、书包以及其他学习用品。在这个过程中,几名军嫂深感团结一心的强大力量,为了把献爱心的行动坚持下去,张晓秋和她的军嫂姐妹们一致同意成立“军嫂爱心小屋”。
“军嫂爱心小屋”从成立之始就承载了无穷爱心。为了做公益,张晓秋带领军嫂们捐款、捐物,筹集善款,不断去帮助社会困难群体。
张晓秋看望受助的贫困儿童。图片来源:鞍山文明网
2013年8月,张晓秋从电视上看到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南口前镇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便组织“军嫂爱心小屋”的姐妹们为南口前镇中心小学40名孩子捐赠书包、字典、本、笔等学习用品。
张晓秋说,被资助者们渴望的眼神,牵动着军嫂们的心,每次看到这样的眼神,她们都在想,再苦再累也要把爱心公益事业坚持下去。
2.一份份爱心 从这里传递到四面八方
“军嫂爱心小屋”成立之初,这支团队的活动场只是一个借用的废弃车棚。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团队的善行活动坚持了四年,一份份爱心,从这里传递到四面八方。正是张晓秋和姐妹们的这份执着,感动了许多人。后来,部队领导专门为她们找地方,支持她们开展公益事业。
在张晓秋的带动下,“军嫂爱心小屋”不断发展壮大,军嫂们用点滴爱心不断传播着正能量。
张晓秋(左一)和姐妹们正在整理捐献物资。图片来源:鞍山文明网
张晓秋的手是她这些年爱心付出的真实写照。面对记者,她说:“我都不好意思让你们看,因为经常做零活,磨得我这双手全是老茧。”
由于做公益需要资金,张晓秋便带领“军嫂爱心小屋”的军嫂们通过做手工产品销售的方式一点一滴积攒善款、筹集邮费。夏天,她们去捡桃核,剥好晾干后卖给做工艺手链的商店,她们的手经常剥出了血。
3.“我会在公益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张晓秋带领“军嫂爱心小屋”成员义务帮养老院打扫卫生。图片来源:鞍山文明网
爱心在传递,“军嫂爱心小屋”里有位大姐,每次团队公益活动都参加,有的时候她一次捐款就达2000元,捐献的衣物大多也都是新的。
张晓秋的爱心行动不仅影响周围的人,她的家人也十分支持她做公益活动,丈夫是她坚强的后盾,女儿也常把压岁钱拿出来给贫困生买学习用品。
在“军嫂爱心小屋”,记者见到了张晓秋的女儿沈筱松,每年寒暑假,沈筱松都会赶来帮妈妈做点事情,她说:“妈妈刚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会觉得很委屈,因为她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陪别人帮别人了,长大以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妈妈,她拥有一个博爱的胸怀。”
面对大家的赞誉,张晓秋说:“我们是军人的妻子,就应该比大家多付出一些,我们不图名不图利,只希望能尽微薄之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因为帮助他人,才能快乐自己。”
(本网根据《中国好人榜——张晓秋》《“好军嫂”张晓秋创办“军嫂爱心小屋”将点滴善心聚成大爱》等稿件综合编辑,感谢鞍山文明网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军嫂张晓秋带领着志愿者们坚持做公益事业,7年来,他们捐款、捐物和利用业余时间做手工、捡桃核、缝制鞋垫等方式筹集善款,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丹青难写是精神。一座“军嫂爱心小屋”,让爱心在这里得以汇集;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见证着善行义举“人人可为、处处可为”的生动实践。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