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21 21:49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6月20日 第05版 | 查看:892次
美 国
美国是互联网普及最早的国家,也是较早出现网络语言的国家。据说,不会用网络语言的人都没法在微软公司待下去。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语言的发展,英语也被简化得让人难以辨认,一些世界性的网络游戏和网站让这种非主流的语言传入越来越多的国家。例如ASL就是年龄、性别以及地址的简写,COLR就成为了再见的简写。
众所周知,美国是网络超级大国。为了跟孩子们交流,美国的教师协会和国际阅读协会合作,教会老师们怎样认识网络语言,美国的微软公司行业内部也有规定,为了节省时间,允许使用社会流行的新词,这里所指的就是网络语言。
为了适应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美国也在修改词典的过程中加入一些网络用语。
例如在2006年入选韦氏大辞典的100个新词当中,科技词汇尤其是电脑用语仍然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将网络词汇编入辞典这一行为本身,也是在承认网络语言本身的文化地位。由此可见,美国对于规范网络语言的政策,更多的还是采用一种引导和监督的态度。
西方社会在如何对待网络俗语的问题上,其实也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应该放开,增强语言发展活力。他们认为用“CU”或“CYA”(see you或see ya的谐音词,均指再见)、“BTW”(by the way的首字母缩写,指顺便)等更有效率。另一派则认为,网络俗语会对语言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导致语言表达“标准降格”。
虽然美国各大媒体对于网络用语没有明确规定,但一般对网络俗语的使用很谨慎。通常情况下,只会在直接引语中用;如果实在避免不了,也会附加解释。而且与电台、电影、电视等行业不同,纸质印刷媒体在遣词造句方面更严谨。
英 国
与中文一样,英语世界里的新词也层出不穷。英国《牛津词典》每隔几个月都会收录一批新词,比如去年8月,它就收录了“YouTuber”(视频网站YouTube用户)“Redditor”(社交网站Reddit用户)“pwn”(黑客俚语,指攻破系统的声音)等网络词汇。
英国的网络词汇在青少年的聊天、短信和电话中频频出现,被人们所熟知。威尔士班戈大学的语言学教授认为,语言本身的产生及变化是一个非常沉闷的过程。对于语言的使用,人们通常会通过直觉想到自己最熟悉的语言来表达。但是现在互联网成了语言发展的加速器,人们的交流范围急速扩张,交流的速度也显著加快。
说出的热门新词越多,生活状态越积极。英国的热门词汇不仅出现在互联网上,也能从电视台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口中听到,另外在酒吧、超市的广告宣传画上也能看到,当然在手机里可以看到最多网络热门词汇,并配上更多的手机专用符号,成为新的语言表达方式。
对于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的出现,英国政府并没有强加干预,牛津辞典编撰委员会的资深编辑认为,其实类似的现象在上世纪50年代,英国掀起无限电热时,就曾经有过,当时的爱好者们就曾经发明了不少新词用于交流,而后来手机短信则是继承了这一文化习惯。他认为对于这些新词的出现,应当让它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人类语言文化上,自己决定能否成为新的经典语言。
相对来说,在大众媒体和教育界,反对滥用网络俗语的声音更加大。去年10月,英国BBC有一则报道称,伦敦郊区著名的哈里斯学院禁止学生在功课和演讲中使用“ain't”“innit”和“coz”等网络俗语(三者均为缩写,前两个表示否定,第三个表示因为)。学校在声明中指出,此举是为了让学生“自信而恰当地进行表达”。学校认为,“说正确的英语”是学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利于他们未来就业。
(据央广网、新华网等)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