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20 22:2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6月20日 02 版 | 查看:485次
■从习近平的讲话中,人们看到党中央正在鼓起创新的风帆,这风帆上分明写着创新的另一个名字——“思想解放”!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当笔者第一次听到习近平主席这段警句般的话时,心头不免为之一振。我相信,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和所有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人们,只要还怀抱着一颗没有被物欲催眠与麻木的心,都会感到一股暖流。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千年未有的极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大转型。这种在世界现代史中都十分罕见的伟大的社会变迁,在客观上给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学术发展和理论的补充更新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实践空间和思维空间。而这种具有极为丰富内涵的空间感、新奇感以及迅速变化的对比与反差感,恰恰会成为活跃人们思维的一种强烈的刺激和持续的动力。
毋庸讳言,今天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水平还远未达到国家和人民的期望。换句话说就是,在沸腾的社会生活面前,在新旧矛盾与冲实不断涌现的今天,在各种中国与世界性的发展悖论与难题横亘甚至阻碍着人类进步的当下,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正如习近平所言“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正是基于这种中肯清醒的评估,习近平才说出了如下分量很重的话:“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这看似是勉励,实在是一种劝诫、惕励和警示,因为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水平从本质上说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哲学社会科学就像一面镜子,尤其可以照出世界各国的软实力,美丑良莠健硕羸弱,尽在其中。
解决中国社会科学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甚至只著书不立说的陈年旧病的唯一途径就是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要下最大的决心去加大创新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这就包括一整套的知识更新、观念更新、制度(含机制)创新、体系创新、学术创新、技术创新。当然,更要鼓励和激励人们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去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倾听生活的声音、倾听实践的声音、倾听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的声音,让苍白、深奥的理论接上地气恢复朝气,让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摆脱“肌无力”的精神状态。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在这次座谈会上用了很大的篇幅,阐述了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不同阶段的许多文化思想大家对社会构建和反映新兴阶级政治经济诉求上作出的杰出贡献。他所列举的数位世界名人和多部有重大影响的经典名著和文献,无一不是冲破旧时代的思想禁锢的先导。人物,均为旧时代的叛逆和新时代的旗手;作品,均是旧时代的暮鼓和新时代的晨钟。笔者认为,习近平是在用这些人物和他自己翻阅过的不朽著作,去启迪和鼓励中国的社会科学界:唯创新才是理论的生命,而所有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能是永远地与时俱进,披坚执锐地冲破一切束缚人们的思维模式。他十分明确地指出,在研究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至少存在着四种思维误区:一、认为中国今天的发展模式是在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二、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三、认为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当年苏联模式)的再版。四、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四大误区其实就是亟须突破的四大禁锢。
写到这里,笔者自然会想到上世纪80年代那个被郭沫若激动地称颂为“科学的春天”的时期,那是一次真正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时期,也是一次真正的思想启蒙时期。我清楚地记得,那些遭受了十年“文革”的动荡与苦难的社科人文知识分子,他们的理论热情、专业热情就如同火山爆发,炽热的思想岩浆一泻千里,冲垮了种种“极左”禁区和藩篱。那一代社科人文知识分子在努力繁荣自身学科的同时,还积极地为国家的各项发展,人民的长远福祉出良谋、献良策,作出了许多令中国公众至今难忘的贡献。他们中的一些出类拔萃之辈后来还直接参与了国家的许多改革决策的制定过程。尽管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但那一时期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留下的那些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观念、论断和学术新风,至今仍令人怀念。
从习近平的讲话中,人们看到党中央正在鼓起创新的风帆,这风帆上分明写着创新的另一个名字——“思想解放”!
舒行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