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18 22:04 | 来源:人民网 2016年06月18日09:17 06版 | 查看:1378次
李光,在革命历史名城贵州遵义可谓家喻户晓。他14岁参加革命,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为红色革命事业鏖战沙场;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建设兢兢业业;退休后又坚持捐资助学,让困难学子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还致力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坚持宣讲革命历史和传统,带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进“红色之旅”……
老人一生勤俭节约,日常起居简单朴素,从来不曾为自己的事情找过组织。他常说:革命的胜利是千千万万的烈士用生命换来的,这就好比栽树,最后这棵树结了果,并不意味着曾经栽过树的就能躺在树下吃一辈子果实,吃老本不是共产党员的作风。
李光讲述了一件往事:在他担任营长期间指挥的一次战斗中,上级在夜间下达了“拂晓前撤退”的命令,李光不懂“拂晓”的意思,偏巧当时文书不在,结果到第二天天大亮,李光才集合队伍撤退,但为时已晚,部队已被敌人包围……从那以后,他就下定决心,不能让下一代吃没文化的亏。
1994年底,李光去海龙镇桂花小学参观访问,当时已年过七旬的他在呼啸的寒风中走进学校环视一周,发现操场上竟然没有他熟悉的五星红旗。再到教室里一看,千疮百孔的泥土墙根本挡不住寒风。孩子们的课桌是由两个树墩上搭起的一块木板组成的,坐的凳子也是如此。
回到家后,李光彻夜未眠,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孩子们认真读书的眼神,冻伤的小脸、小手。“不能让孩子们读不起书”,李光萌生出拿自己的退休金捐助桂花小学的想法。第二天上午,李光就买了100套棉衣亲自送到桂花小学,并现场捐赠5000元,用于学校买红旗、做课桌。从那时起,李光每年向学校捐助1万元支持贫困孩子读书。
随后的20多年里,李光跋山涉水,访贫问苦,他的足迹踏遍了红花岗区海龙、巷口等乡镇,使1699名孩子重新回到课堂,捧起了心爱的书本。桂花小学、海龙中学也因为得到李光的长期捐助而更名为李光小学和李光中学。
除此以外,李光这些年还义务为市内外学校、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法制教育宣讲千余场次以上,受教育人员达数十万人。在遵义会议会址、在红军烈士陵园……革命圣地处处留下了老红军的身影,他一遍一遍地讲述着红军长征的故事,讲述着革命前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事迹。
多年来,李光的捐助总额已达40多万元,然而只有李光的家人才知道,老人是如何从本就不多的退休工资中把这些钱一点点“抠”出来的。老人多年来不曾添置一件新衣服,吃饭经常就是一碗面条。大家劝他不要太节俭,给自己买点新衣服,吃点好的保重身体。他却总是笑呵呵地说:“衣服能保暖就行,吃的嘛,和原来比已经够好了!”
唐正平陈卫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