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三年无私奉献 谭弘发:西藏的“四大书记”(图)

发布时间:2009-02-26 08:00 | 来源:腾讯网 2007年10月22日22:10 | 查看:3008次

援藏干部谭弘发深受当地藏族群众的爱戴。明健飞/摄

  “坝子书记”

  隆子县,是湖南省对口援藏的4个县中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条件最艰苦的边境大县。

  谭弘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004年7月1日第一次到隆子的情景,那天正遇下雨,山坡上泥沙俱下,县城里浊水横流。原来,由于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隆子县生态脆弱,基础薄弱,后劲微弱。经过深入调研,谭弘发认为隆子县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改善生态环境,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当时,不少人反对,认为在海拔4000多米、极度缺水、高寒缺氧、土质极差的荒地上植树,“无异于让公牦牛产奶,让藏母鸡打鸣”。谭弘发没有退缩,认真调查论证后,开始了浩大的植树工程。

  广袤的隆子河谷是植树的首选地点,但在沙砾覆盖的高寒荒漠植树,水源成了最大的难题。为了找到可以实行常年自流灌溉的水源,2005年初春,河谷荒滩上冰雪尚未消融,谭弘发就带着技术人员外出找水了。从一个河谷找到另一个河谷,从一个坝子来到另一个坝子,从一座山岭翻到另一座山岭,他们有时候一天要徒步几十公里。在寻找的过程中,只要看到有湿润的地方,大家就用手搬石头、刨沙砾,手指头都刨出了血。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隆子镇扎谷坝村等多处找到了地下水源。随后,他领着干部群众在隆子河谷搭起帐篷,吃住在荒滩,开始大规模植树。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常人快走几步就觉得头痛胸闷,浑身无力,何况从内地过去的谭弘发?但他咬紧牙,挖两镐,喘口粗气再挖。就是凭着这样一股干劲,3年里,谭弘发带领群众用双手挖出近300万个树坑,投入近300万元,成片造林8万多亩。在昔日寸草不生的坝子上播下了奇迹般的绿色。

  今年3月,隆子县第一次捧回了“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的奖牌,谭弘发也获得了“全国造林绿化模范”的称号。由于谭弘发长期在坝子上与群众同劳动,且藏语中“坝子”的发音与“谭”的发音相似,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坝子书记”。

  “民族书记”

  藏族民歌《一个妈妈的女儿》有这样的歌词: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他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谭弘发非常喜欢这首歌,因为它表达了自己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情感。

  在西藏期间,只要有时间,谭弘发就会来到农牧区,下田看青稞,入圈数牛羊,与藏族群众促膝而坐,一起吃糌粑、喝酥油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地处中印边境的玉麦乡,人口只有27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乡镇,地理位置十分偏远,从县城坐汽车去,路上来回需要整整2天。但谭弘发每年都坚持去三四趟。每次去,他都要带上几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乡政府组织一次升国旗仪式。每当五星红旗在风雪严寒中高高飘扬,他总是和大家一起深刻的感受到了国家与民族的那份神圣与庄严。

  藏族群众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无不翘起大拇指称赞:“毛主席家乡派来的干部,呀咕嘟(真好)”。于是,谭弘发又多了一个“民族书记”的称号。

  “拥军书记”

  隆子县地处边境地区,边境线长163公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驻军较多。因此,谭弘发时刻不忘提醒自己:“在边境地区工作,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想着国防建设、部队建设。”

  谭弘发上任不久,听说县人武部办公楼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便率机关工作组来到人武部现场查看。第二天,他就召集有关部门领导专题研究县人武部办公楼的修建问题。他动情地说:“在我们这样的边境县,人武部的工作量特别大,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我们的责任啊1当场拍板,把原本用于修建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宿舍楼的55万元,用于修建人武部办公楼和食堂。谭弘发不仅亲自参与办公楼的设计,还经常到工地监督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针对驻地部队及边防孝散、远单位通信难、看电视难等问题,谭弘发多次协调有关部门,由政府出资10多万元,为所有边防连队安装开通了卫星电话,为驻军某部开通了光缆电话,为县城所有驻军安装开通了闭路电视,并免收收视费。某边防连驻地雨水多,经常发生泥石流,导致简易公路经常被毁,给巡逻执勤带来极大不便。谭弘发查看实情后,决定由政府出面组织群众为连队排忧解难。不久,一条倾注“拥军书记”绵绵情意的水泥公路修通了。惬意的走在路上,官兵们无不称之为“拥军路”。

  “牦牛书记”

  对部队建设出手“阔绰”的谭弘发,对自己却抠门得很。

  西藏自然环境恶劣,对行驶车辆的车况要求极高。而县委安排给谭弘发使用的汽车,又因为出过车祸,车况较差,好几次差点发生事故。大伙好心劝他换一台车,但每次都被他以“县里财政不宽裕”为由挡了回去。

  2005年冬的一天,谭弘发在山南开完会已经是晚上7点多钟,为了尽快把会议精神传达到县里,他和司机匆匆吃了碗面条就往回赶。不料在海拔5100多米的雪布达拉山上,汽车突然抛了锚。此时已是深夜10点多钟,一片漆黑的山顶异常寒冷,当两人摸索着将汽车修好,赶回家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钟。第二天,他准时出现在会议室,伴随着的还有严重的感冒症状。开完会,他就被立即送进了医院。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高原生活,感冒极易导致肺水肿,病情就会迅速恶化,数小时内可致使病人昏迷,甚至死亡。谭弘发这次感冒持续了一个月,差点导致肺水肿。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就大剂量地服药。病情重了,就一边输液,一边工作。最后,他的体重硬是减轻了10多斤。有人说谭弘发是拿生命在冒险,可他却笑呵呵地说:“我壮得就像牦牛,没事的。”

  从此,“牦牛书记”的称谓不胫而走。

  正是在谭弘发“牦牛精神”的鼓舞下,过去的3年里,隆子县的干部群众积极推进“生态立县,科教兴县,项目强县,产业富县”的发展战略: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改写了当地“有钱人吃菜,无钱人吃肉”的历史;小康示范村闪亮高原;矿产开发机声隆隆;国家投资4亿多建设的2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正使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变亮变美……

  如今,谭弘发已经结束援藏工作,回到了美丽的洞庭湖畔,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3年的隆子县。但巍峨矗立的雪布达拉山作证,默默流淌的隆子河作证:谭弘发充分展示了“来自毛主席家乡的援藏干部”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深刻内涵,充分表达了湖南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情谊。

  海拔5102米的雪布达拉山,坐落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隆子县境内,是当地藏族同胞心中的神山。常年积雪不化的冰峰,挺立在苍茫的雪域高原,见证了一位来自洞庭之南的援藏干部,在这里为了藏族同胞的幸福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经历。

  这位干部,就是原隆子县县委书记谭弘发。

(责任编辑:贺慧)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