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15 18:34 | 来源:浙江文明网 2012-08-16 10:14:06 | 查看:1532次
强台风“海葵”已经过去好些天了,虽然被泥石流冲毁的道路还在修复,虽然还有被大风吹倒的毛竹倒伏在路边,但余姚市梁弄镇岭头村已经重现山清水秀的景致,人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正常。眼前的一切已经很难让人回想起几天前这里曾经遭受过一场狂风暴雨。
“一切为了群众的安危”“7日上午8点,村里就下了撤离通知,要求万家岙自然村地质灾害隐患点的46户村民必须在当天下午1点前全部撤离。”沿着蜿蜒的山路,村党支部书记张建海再一次来到村民万绍美老人的家,仔细查看老人居住的老屋在台风中的受损情况。“他家的房子就在灾害点上,现在政府已经启动了安置搬迁计划,到明年,大伙就能搬下山了。”“谢谢阿海书记,要不是他,那天晚上我和老太婆真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呢?”77岁的万绍美老人听到张建海的声音,在里屋招呼着大伙。
老人腿脚不便,无法自行走动,8月7日那天,虽然接到了撤离的通知,可老两口考虑到上山下山太麻烦,一直没有答应。“那天,我们挨家挨户通知大家撤离,可老人就是不肯走,一直拖到晚上7点多钟。”说着说着,张建海沙哑的嗓门提高了八度,“当时情况已经很紧急了,村道上的积水没到了小腿肚,山上流下来的水都是黄泥浆了。一咬牙,我干脆把他背了起来。”此时,下山已“无路可走”,到处是又湿又滑的泥浆。好在张建海熟悉这里的地形,在另一位村干部的帮助下,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把老人安全背到了村委会办公室。
“阿海书记把雨衣脱下来给我,自己却淋得透湿,我的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呀。”老人拉着张建海的手感激地说。
“只要大家都安全,淋点雨算不了什么。”张建海笑了笑。当天需要撤离的46户村民中,不少是留守老人和儿童,最年长的已经96岁。“撤离工作必须做细、做实。有些村民担心家禽,我们就帮他们把鸡、鸭安顿好;有的村民嫌到镇里的安置点太远,我们就把他们暂时转移到较为安全的村老年活动室。
总之一句话,一切为了群众的安危。”“家人总会理解的”风越来越大,雨越下越急,万家岙的撤离工作刚刚告一段落,晚上11点钟,蒲塘自然村和大岭顶自然村多户村民家中进水的消息又传到了设在村委会的临时指挥部,张建海一颗刚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撤,一个也不能落下。”他当即带领一组小分队,紧急赶往蒲塘自然村。
救援车辆艰难地行驶在通往蒲塘的道路上。此时,风大雨急,供电、通讯线路早已被大风刮断,大山里一片漆黑,车灯映照下随处可见被大风吹倒的毛竹,部分路段已经被水淹没。
“4公里的路,开开停停,半个小时之后才赶到蒲塘。真是急死人了。”回想起那晚的情形,小分队成员、村委委员万绍东心有余悸,“张书记带我们到村里的时候,很多地方的积水已经快没过膝盖了。靠着手电、应急灯的光线,我们跟着村里的联络员挨家挨户地去敲门,紧急转移了8户人家25个人。”蒲塘是张建海的老家,他那年过七旬的父母和92岁的奶奶就住在蒲塘。当晚12点多钟,当他最后一站来到老家时,暴涨的溪水已经漫到了他家的院子。“阿海,半夜三更你来干什么?”睡梦中被惊醒的奶奶望着站在门外的孙子,很是意外。“奶奶啊,你往外看看,水都涨这么高了,快,我来背您走!”张建海边扯着嗓子喊,边背起奶奶往地势较高的安置点转移。
再见到奶奶是三天之后,那时,老人已经躺在床上起不了身。“台风刚刚过去,村里一大摊的事实在走不开,等我好不容易抽空回趟家,我妈才告诉我,奶奶在从安置点回家的路上不慎摔了一跤,已经两天没下床了。”张建海动情地说,“按理说,我把奶奶背出来,也应把她平安地送回家,可结果却成了这样……”张建海当即把奶奶送到了镇卫生院,经医生诊断,老人的三根肋骨摔断了。“奶奶怕耽误我的工作,一直不让父母告诉我,要不是我回家,还不知道他们会瞒我到什么时候。”说到这里,张建海哽咽了。
此时,大学生村官张伟东透露了一个“秘密”:“‘海葵’来的前一天,阿海书记的妹妹刚刚在医院动了手术,可到现在他还没去看过一眼呢。”“受损的道路要抢修,受灾的农民要走访,怎么走得开?我给妹妹打过电话了,她会理解的。”张建海坚定地说,“这个时候,我可不能扔下村民不管。” (余姚市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