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小镇平凡夫妻 22年捐资200余万造福家乡(3图)

发布时间:2016-05-04 14:5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08 第2期 | 查看:1258次

"好夫妻"史记宏赵玉芳

  史记宏不到20岁就外出漂泊,他靠着自己的勤勉,迎来一次次事业转机。然而,他和妻子赵玉芳从未耽溺于世俗风光和物质享受,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始终倾注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默默地帮村里盖学校、筑路、疏浚河道、维修危房、建健身广场……22年为家乡各类慈善事业捐款200多万元。2014年8月,夫妇俩荣登“中国好人榜”。

  江苏泰州高港区胡庄镇史庄村,三千村民,留守人口三分之一左右。53岁的史记宏,其命运版本跟村里的同龄人无异——不到20岁就外出漂泊;不同的是,他靠着自己的勤勉,迎来一次次事业转机。然而,史记宏和妻子赵玉芳从未耽溺于世俗风光和物质享受,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他们始终倾注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22年,为家乡各类慈善事业捐款200多万元。

史记宏、赵玉芳夫妇在工程现场。资料图片

  1.10多万元修好了村小

  今年端午节,赵玉芳照常为孤老霍郭寿送去节礼和200元钱。这样的点滴关爱,她已坚持20多年。
  丈夫史记宏干了35年包工头,是家里的顶梁柱,可是没有存款。夫妻俩的钱都用做慈善,22年来捐资200余万元,盖学校、建广场、修桥筑路、扶贫帮困……
  赵玉芳今年53岁,家住高港区胡庄镇史庄村。1985年,赵玉芳嫁给了同岁的史记宏。

  1992年,干了13年包工头,史记宏存了10多万元,他高兴地拉着工地上节约下的钢筋建材,准备回家翻建楼房。然而,赵玉芳拦住了他,“咱用这材料重盖史庄小学吧。”史记宏瞪大了眼:“为什么?”
  赵玉芳叹了口气,史庄村是胡庄的贫困村,村里唯一的小学年久失修。儿子刚入学第一天,就回来告诉妈妈,学校太破,风呼呼灌进来,冷。一个大雨天,赵玉芳去接儿子放学,当她站在教室门口,心被狠狠戳痛了。孩子们披着油纸、撑着伞在听课,雨水从屋顶漏下,打湿了课桌,老师的粉笔已无法在洇湿的黑板上写字,额头不知是汗还是雨水,顺着脸颊往下淌。
  那一天,赵玉芳是哭着将孩子带回家的。史记宏听说后沉默片刻,“好!咱帮孩子们盖个新学校!”
  钢筋、水泥、黄沙,全部运到了史庄小学的操场上,史记宏找来了建筑队,热火朝天忙起来。材料不够,史记宏又去凑,缺少课桌椅,赵玉芳掏钱买,10多万元存款全部贴了进去。1993年初,一片占地4000平米,九间上下两层的新史庄小学落成。当300多名孩子欢笑着跑进崭新教室的那一刻,史记宏哭了。
  学校要将赵玉芳夫妇的事迹刻上墙,二人却婉拒了。

资料图片。

  2.修完小学又修中学

  胡庄中学位于胡庄镇上,原先,学校一直没有实验室,学生们做不了物理和化学实验,只能看书,自己想象、理解。因此,很多孩子的物理和化学成绩上不去。

  史记宏和赵玉芳得知后,主动找到学校,与校长商谈建实验室的事。“他们要自己出钱,我们校方很是感动,当即表示极力配合。”胡庄初中原副校长季年琪说。

  1992年,史记宏拉来建材,带来工人,正式动工。很快,2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竣工,教育局给学校下拨了实验器材。“建这个实验室一共花了四五万,这对当时的史记宏夫妇可不是小钱,他们才刚刚帮助史庄小学重盖校舍,又来建实验室,可是相当吃力的。所以,我们全校师生都很感动,一直记着他们的恩。”季年琪说。

  6年前,胡庄中学重新翻建,实验室也被拆除,现在的新师生已大多不记得这桩事,但季年琪说,善举应该被铭记。

  除了建实验室,史记宏夫妇还帮助胡庄中学修建水塔,通自来水。“这在当时,真是全校师生的福音!”季年琪回忆,史记宏在为学校建实验室期间发现,全校师生吃水竟然是直接舀河水。学校旁边紧挨着一条小河,住宿的老师和学生每天用小桶去河边打水,一天的洗漱、吃喝、洗碗全是用这水。“这可不行,多不卫生!容易生病的。”史记宏找到校长,表示要为学校挖口井,建水塔,通自来水。

  实验室竣工后,史记宏便立马开始忙活通自来水的事。“他跟我关系不错,就找我了解,我告诉他,全校住宿师生一共20户,他依此计算管道长度。”季年琪说。

  史记宏带工人在学校食堂旁边钻出了18米的深井,又在井旁建起了水塔,向食堂、每间宿舍、实验室铺设管道,并逐一安装水池。师生们在他的帮助下,第一次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这项工程是巨大的,耗资10多万元。史记宏根本没有这么多钱,为建水塔,他是先向别人借钱,等手头宽裕了再还。他总说自己年轻,只要肯干,钱总能赚回来,可孩子们的健康受伤害了,就很难补回来。我打心眼里佩服他!”季年琪说。

  3.筑路修桥,他们主动出资


资料图片。

  孩子们能安心学习,赵玉芳开心不已,她的目光又转到了道路上。乡间小路全是土,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
  赵玉芳又和丈夫商量,拿出了4万元,拉来一车车石子,铺成了胡庄镇第一条砂石路。
  十年后,这条路被重型施工车轧得坑坑洼洼,而且道路两边没有路灯,晚上行走,十分危险。赵玉芳夫妇又掏出5万元,修成平整水泥路,并全部安装上路灯。
  史庄大桥狭窄破损,经常发生坠河事故,两口子又出资6万元修桥。建设胡庄影剧院、河道疏浚、维修危房、建中学实验楼,夫妻二人总是主动垫资。
  去年,眼见着全村村民文化生活匮乏,缺少健身场所。夫妻二人拿出5万元,浇筑出一块2500平米的健身广场,竖起了篮球架,现在正在整理四周绿化。
  粗略统计,22年来,赵玉芳、史记宏夫妇已无偿捐资200余万元用于各项慈善事业。而他们至今还住在简单的二层小楼中。

  4.夫妻俩至今也没什么存款

  很多人觉得,赵玉芳夫妇能拿出这么多钱做慈善,必定是富户。其实,赵玉芳不过是胡庄镇派出所一名普通的户籍管理员,每月只有1500元工资,丈夫忙得好,一年也不过收入20万元。至今,二人没有什么存款。
  即使这样,赵玉芳还是热衷公益。她借着工作之便,了解到村里孤寡老人霍郭寿生活困苦,隔三差五便去嘘寒问暖,送钱送物,已经坚持了20年。
  1994年,一直流浪在外的霍郭寿回到了老家史庄村,还带回一个9岁大的女儿。然而,家中已无亲人,也无房屋。村干部将他安排在村办厂看门,给他搭了两间简易房。自那时起,赵玉芳就经常去照顾霍郭寿,逢年过节更是送去一大堆节礼。
  如今,女儿出嫁,只剩霍郭寿一人,6年前,他因食道癌开刀,休养在家,失去生活来源,赵玉芳赶紧帮他申请了低保。“她比我亲闺女都亲!”霍郭寿不善言谈,总是不断重复这句话。
  邻居史大明、史小明兄弟俩长年在外打工,留下两个孩子住在奶奶家。老人年迈体衰,一直是赵玉芳接济,帮着接送孩子、辅导作业。在孩子们眼中,赵玉芳就是自己的亲妈妈。
  现在,赵玉芳的父母年事已高,身体大不如前,作为独女,她每天要伺候床前。但她还是在继续做慈善,并发动村里所有能人共同为地方做好事。她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自己过得去,就多帮帮别人,让大家生活好些。

  因为,史记宏夫妇有个共识:坐拥豪宅,不如心灵富足。

  (本网根据稿件《义务盖学校筑路帮扶贫困户……平凡夫妻22年捐资200余万》 、《夫妻慈善家22年捐资200余万》等综合)

  编辑点评

  德不孤,必有邻;德者先,从者众。在史记宏夫妇的影响和带动下,史庄村的公益善举由当初的“星星之火”,渐成今天的“燎原之势”。从他们夫妇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淳朴真挚的向善之念,蕴藏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这让我们坚信,当道德精神相互传递,道德信念相互感召,见贤思齐的“灯塔效应”便会放大而引发出“群体效应”,在社会上星火燎原,成为助人向善的指向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