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中的“好医德”:要妙手更要仁心(7图)

发布时间:2016-05-03 16:3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 查看:3437次

1025日,浙江温岭发生的杀医案再次将公众视线集中到医患矛盾纠纷。与此同时,湖南长沙一家医院救死扶伤抢救一个胃穿孔大出血缺身无分文的民工,而被救民工一诺千金回医院打工一年还清药费的故事也打动了很多人。当今社会,人们总说看病难,医生脸难看。其实,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好医生,他们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用“妙手”更用“仁心”诠释着“好医德”!将心比心,才能医患共赢。本期好德行聚焦道德模范中的好医生,看看他们的“好医德”。  (责任编辑:逯江楠)  

最美乡村医生,做农民的贴心人 难度指数:★★★★★ 感动指数:★★★★★ 

“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你把农民当亲人农民就把你当家人

2008年,钟晶到贞丰县龙场镇探望丈夫,目睹当地群众普遍缺乏卫生防病知识,看病困难,很多妇女由于观念保守,不愿找男医生看病,小病被拖成大病。城乡医疗条件的巨大差距令她震惊,她毅然决定,从贵阳的大医院辞职!一方面是为了与丈夫团聚,一方面是为了给群众看病。安置好幼小的女儿后,她拿出2万多元积蓄,在条件非常艰苦的龙河村创办了卫生室。她走村串寨,为全村村民建立健康档案,讲解防病知识。谁家大人打工去了,小孩有病,谁家老人留守在家,需要什么药,钟晶心里都一清二楚。她自己动手制作中药,病人来看病,她将整盒的药分开,根据病情配置药量,尽量让病人省钱。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钟晶

牧区好医生居马泰:牧民‘健康档案’都装在脑子里

1111日,星期日。天还没亮,居马泰就匆匆起床,将昨天夜里已经准备好的药箱、干粮重新检查了一遍。当记者诧异地询问居马泰为何在20多天的巡诊过程中,没有准备换洗衣物时,居马泰露出了朴实的微笑。他拍拍记者的肩膀,自豪地说:“每一个山里牧民的房子都是我的家,他们待我就像家人,你说我用得着准备衣服吗?再说,我要利用最有限的空间准备更多的药品。”

整个上午,居马泰都骑马行进在距离县城90公里的包扎墩牧区悬崖之间。这个悬崖之中,有一条牧民开凿出来的“天堑”,绝大部分路途都只能容纳一匹马或者两只羊通过,而悬崖下面就是激流。记者低头往下看去,只感觉一片眩晕。居马泰对这些道路显然十分熟悉,虽然前方不时有峭壁陡坡、急流拉桥,甚至个别路途还被滚落的巨石堵住,但这些都没有难住居马泰。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孟祥民 

妙手回春好医术,耐心仁心好医德   难度指数:★★★★★感动指数:★★★★★ 

妙手仁心好医生杨碎胜:“要让病人少受罪”

“拥有先进的医学知识,救死扶伤,让更多的病人健康、幸福、快乐是我一生的追求!”这是甘肃省肿瘤医院乳腺科主任杨碎胜写在他个人网站上的一段话,寥寥数语蕴含着他对医生这个职业的理解——有妙手,更要有仁心。在日前刚刚结束的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杨碎胜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病人找你看病,是信得过你,让你做手术,更是把性命都交给了你,要对得起这份信任。”这句话常常挂在杨碎胜嘴边。

老张是天水市武山县的一位农民,妻子不幸患了乳腺癌,当他们听说同村的一位妇女得了同样的病,经杨碎胜治疗,几年来一直活得好好的。于是,夫妻俩抱着一线希望,东拼西凑了一笔钱来到省城兰州治病。初来时,老张夫妻俩心里还一直在嘀咕:这么有名的专家,能亲自给咱一个没钱没势的乡下人做手术吗?

就诊、住院、手术,整个医疗过程顺利得让他俩不敢相信。出院时,老张在意见簿上留下了朴素的一段话:“杨主任没有主任的架子,看得起我们乡下人。我们文化低,有些治病的事不懂,他总是不怕麻烦,用简单有趣的例子,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病治得好,我的家属做手术没有疼,而且钱花得还没有我计划的多。”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杨碎胜

取骨割皮救人吴殿华现身说法支招医患

因多次奔赴灾区义诊,河北医生吴殿华被人称为大爱仁医,而他还有一个“红色医生”的称号。这缘于40多年前,吴殿华为救助患者,在自己身上取骨5块、割皮8块,挽救了两位病人的生命。

1960年,冀州农民刘孟恋在劳动时被铡草机的皮带所伤,不仅失去右手,半截胳膊的皮肤也被勒掉了。在危急时刻,为保住刘孟恋的胳膊,担任手术医生的吴殿华用手术刀代替起皮机,割下自己大腿的8块皮肤为刘孟恋做移植。手术成功了,吴殿华的血流了一腿。和吴殿华结下“骨肉亲”的还有孔秀玲,救治孔秀玲的唯一办法就是进行鲜骨移植。孔秀玲的亲人都不具备取骨条件。吴殿华决定亲自献骨。他从自己右侧髂骨上取下大小五块鲜骨后,再将鲜骨移植到孔秀玲的身上,手术做得很顺利,孔秀玲活到了八十多岁。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吴殿华

“贾立群B超”:承诺24小时随叫随到

出镜人物:贾立群,百姓宣讲团成员。今年59岁,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与普通B超相比,他做的B超曾解决了许多疑难病症。后来,很多医生都会在B超单子上注明要做“贾立群B超”,一来二去就有了“贾立群牌B超”的说法。他的知名度,由超声波诊断超级精准而起。在北京儿童医院,他不光被患者家属追逐膜拜,也是很多临床和急诊医生的“主心骨”。

他上班下班的界限十分模糊。由于一直“蜗居”在医院附近,是真正能随叫随到的医生。

身上的白大褂的口袋是缝死的,让送红包的人没法下手……

他从医36年来,始终秉持“医者仁心”理念,以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夜以继日地超负荷工作,确诊7万余例患儿疑难疾病,挽救2000多位急危重症患儿的生命,为无数身处绝境的患儿家庭重新点燃美好生活的希望。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贾立群

行医不走寻常路,德行传遍全天下   难度指数:★★★★★  感动指数:★★★★★ 

行走在丈夫背上的乡村医生周月华

在北碚区柳荫镇,有这么一个村庄,沟壑密布,山峰巍峨,有的地方石壁如刀削,小道如羊肠。身强体壮的人走在这里也会望山兴叹,气喘吁吁!可是,谁会想到,有这么一个女人,一个左腿残疾的女人,几十年来,却靠着一副拐杖,靠着丈夫如大山一样坚实的背,越过了山村的每道沟沟坎坎,踏遍了山村的每一寸土地?

这个40来岁的女子,就是被人们称为“行走在丈夫背上的乡村医生”、“重庆的张海迪”--周月华。

高尚的医德医风,精湛的医疗技术,使周月华迅速得到乡亲们的信任。“既然干起了这行,就要时刻为群众着想,要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做人民的健康卫士啊!”周月华的心里始终装着老局长的话。也就在那一年,她认识了她现在的丈夫艾起。“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朴实的丈夫用20年的行动实践着一个男子汉坚定的诺言。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周月华

77次“光明行”一位眼科医生的公益探索

这些天,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副院长兼眼科主任张兴儒格外忙。再过1个月,他组织的第8次“慈善光明行”就要走进贵州省遵义市一个偏远的地方——习水县,为那里的贫困白内障患者送去光明。

2006年,他组织发起了为少数民族地区患者医治白内障的“慈善光明行”活动,得到了上海各大医院眼科专家和慈善志愿者的支持。青藏高原、天山脚下、甘南地区、内蒙古草原、边陲小镇……这六年来,虽然路途遥远,条件艰苦,“慈善光明行”的信念却始终像一盏明灯照亮着前行的方向。他就是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副院长张兴儒教授。不久前,张兴儒荣获“2012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殊荣;今年“七一”前夕,他又被光荣评选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从医28年,入党25年,在张兴儒内心,不仅拥有精诚博大的医者情怀,而且时时铭记一个党员对党和人民应尽的责任。在雪域高原、天山脚下、黄土高坡、蒙古草原、云南边陲……7年来,张兴儒和志愿者已免费诊治患者5604人次,实施手术721例,手术100%取得成功。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张兴儒 

结语:将心比心,才能医患共赢

近年来的医患关系显得颇为紧张,医生罔顾患者利益、生命,只为物质丧失医德的传言时有有之,而辱骂、殴打医务人员,围攻医院,甚至杀医案等恶性事件的频频报道又让我们心寒。人们总说看病难,医生脸难看,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好医生,他们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用“妙手”更用“仁心”诠释着“好医德”:

他们中有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B超神探”贾立群,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河北医生吴殿华,还有“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把牧民“健康档案”都装脑子里的好医生居马泰,“要让病人少受罪”好医生杨碎胜,行走在丈夫背上的乡村医生周月华,多次在雪域高原、天山脚下、黄土高坡、蒙古草原、云南边陲免费诊治患者的好医生张兴儒……

好医生们高尚的“好医德”,不失为改善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的一剂良药。但如果把医患关系紧张的一切原因都归咎于医者失德,那么笔者认为也是片面和不公平的。有研究显示,中国医生工作压力大、自杀率高,已属于最不健康的职业之一了,而现在部分病人对医生的不理解、不信任情绪更令这份职业成为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将心比心,信任尊重,才能医患共赢。

其实很多医生多为患者着想,予以人文关怀,使其减轻痛苦,减少负担,而绝大多数患者对医生也是充满感激之情的。医生在行医中坚持一颗仁善之心,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多一份尊重,彼此之间多一点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在和谐温暖的氛围中行医就医,医患之间的关系也肯定会随之缓和。在长沙良好的医患关系故事中,正是医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患者的信任和一诺千金成就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温暖和感动。

社会中从不缺少爱,我们也不应该只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而少了挖掘美的本能。在“妙手仁心”的医疗界中,将心比心,我们除了声讨,也应该学会尊重。当两者互动的温情在大地上传颂的时候,人们必能感受到理解背后最美的微笑。(逯江楠)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