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学院鸣鹰支教队队长杨静静:向孩子播洒希望(图)

发布时间:2016-04-29 22:2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03-18 | 查看:1491次

杨静静(右一)和孩子们在一起。

  为进一步宣传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营造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3·5”学雷锋日前夕,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文明办评选出全市“十佳志愿者”、“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十佳志愿服务组织”。

  为表彰先进、弘扬志愿服务领域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展示三亚志愿服务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从即日起,本报开设专栏“学习雷锋精神 践行志愿服务”,展现广大志愿者践行雷锋精神的时代风采,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

  青年身上的理想之光是时代最美的风景。三亚学院鸣鹰支教队用10年时间,支教8所学校,走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中间……这份坚持的背后是一颗颗甘于奉献的爱心。

  3月9日下午3时,南丁小学校园内铃声格外清脆,三亚学院鸣鹰支教队南丁小队队员们各自走上讲台,开始了新学期的支教课程。教室里,坐满了渴望求知的乡村孩子,懵懂的双眼注视着多彩的世界,支教队员们则用自己的爱心挥撒着青春热情。

  1995年出生的杨静静是鸣鹰支教队的新任总队长,三亚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三学生。2013年她顺利加入了鸣鹰支教队,成为一名普通的支教老师;大二开始担任鸣鹰支教队南丁小学分队队长;2015年任总队长;2016年她被评为三亚市“十佳志愿者”。杨静静说,支教对于在象牙塔里的他们来说,是一扇了解社会的窗户,也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潜心做好支教服务

  在三亚一些偏远农村小学,教师资源比较短缺,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鸣鹰支教队的发起也源于此。目前,这支队伍已经有110余名成员,支教范围从学院附近的红花小学到红庄、罗蓬、荔枝沟、南丁、内村(后搬迁)、海罗和下抱坡村等8所小学。每到一处,队员们用行动赢得了学校师生的认可。

  杨静静是新疆喀什人,从跨入大学校门开始,便一直关注学校里相关志愿者服务社团与组织,很快她选择了鸣鹰支教队。“起初是鸣鹰支教队的招募宣传片打动了我,当看到孩子们真诚淳朴的眼神时,我便下定决心,以自己微薄之力帮助山里的孩子。同时,通过选择支教,也圆了我的教师梦。”杨静静说,在她家乡的偏远山区,也有很多孩子都在渴望知识,期待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在一些人眼中,支教是件‘头脑一热就会做的事’,随便侃侃而谈上几节课,和孩子们做做游戏,便能够顺利地完成。其实没有那么简单。”杨静静说,支教所面临最难的工作是对学生思想和人格的完善,甚至基本的学习习惯,都要花心思、下功夫帮他们养成。

  杨静静说,“她最初被分配在南丁小学分队,教四年级数学课和特色朗读课。学生们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每一堂课都仔细讲授、力争讲解透彻,但仍有不少孩子的基础知识不足,彼此之间差距比较大,我们也从自身找原因,不断摸索教学方法。”

  “3年的支教过程中,除了奉献,我也学到了一些支教的经验和方法,开阔了视野,在这里支教充满快乐,也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杨静静满含深情地说。每当收到孩子们亲手折叠的千纸鹤和纸船时,她总是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每次看到孩子们成绩进步飞快,这让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公益之行一直在路上

  “学院里,每周三是大学公休课时间,与其在宿舍里浪费时间,不如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自己也能从中学习到不少。”杨静静说,在南丁小学支教的岁月,已成为镌刻在她脑海里永恒的回忆。“从最初陌生到现在的难舍难分,这群可爱淳朴的孩子们,给了我太多的感动,也成了支撑我的最大动力。”

  “我们每次支教结束后,这些小孩总是拉着我的手说,‘老师下次一定还要来哟’,支教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责任和感动。我认为,校方的支持、老师的肯定和孩子们日益增长的知识是对支教队每一位志愿者所付出的最好回报。”

  当同学们成群结队到市区逛街时,杨静静总是一个人在寝室备课,批改学生的作业,有时还要出一些试卷。杨静静说,虽然在支教过程中很忙很累,但和孩子们一起,她觉得很快乐,很充实,每天都充满了阳光。“您是我心目中最敬佩的老师,您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心血……”这是来自支教小学写给杨静静的一封信,稚嫩的语言却传递着感人的师生情感。

  “用一年两年三年的时间换取一生的回忆”。鸣鹰支教队的口号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志愿服务的精神也在杨静静心中落地生根,散发着光芒和炽热。

  在支教的过程中,杨静静用自己的青春和爱心,用责任和坚守在农村孩子的心中撒播种子,同时也收获一份成长和喜悦。(记者 黄珍 实习生 孟云洁)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