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23 16:30 |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5-10-26 10:41:00 | 查看:1179次
大学生村官张军明向村民宣传农村医疗保险政策。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虽然这些年上学离开了农村,但我的心从未离开过。因为我始终怀着对农村太穷的那种感觉、对农民太苦的那种感受、对农村发展太难的那种感慨和对生养了我们的土地的那份感情,所以我选择回到农村”。2012年大学一毕业,张军明就选择了回到农村当起了大学生村官。
宁夏青铜峡市瞿靖镇银光村是曾经出了名的“后进村”:灌溉难、出行难,干群关系紧张、群众上访不断,甚至有10年换了13任村支部书记的“传奇村史”。2013年2月,在担任了2个村的村书记助理后,张军明被派往银光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自小在山里长大的张军明对平原上的农业生产几乎“一窍不通”。没见过稻田、不知道灌溉、更不会插秧……困难还远不止这些。对于银光村,虽然此前也听到一些传言,但张军明还是没想那么多,很快就到任了。
不过,刚到村里,一堆“老大难”问题就找上门来。村民刁难、干部作难、工作困难,一度让这个“娃娃村官”措手不及。“看他一个娃娃能干个啥!”“他要是把这事儿办了,我就相信一次组织”……有的村民前来办事,甚至会撂下各种“风凉话”。
起初,对于多年积累下来的疑难问题,张军明几乎难以招架。“村干部喊话让我走人,自行车都被人扔了,我实在挺不住,不想干了。”到银光村不到半年,张军明不止一次找组织部门“诉苦”,也曾想尽快离开。
“你一定要坚持下去,牢牢地扎下根,就会成长起来。”张军明每次“诉苦”,组织部门负责人都会耐心给他打气鼓劲。渐渐地,这个“娃娃村官”沉下心来,开始直面问题:银光村的病根子在哪里?村干部在想什么?群众在盼什么?来了就要有贡献,这是张军明的朴素想法。
“要甘当徒弟,拜群众为师,才能开好药方,根除病根子,练成‘当家’的真本领。”张军明意识到,自己年轻,生活阅历、工作经验都不够,只有真心实意向群众学习,才能了解实情,找出好办法,也才能被群众认可。
从此,他每天早出晚归,骑着自行车串门入户,“挨家挨户走一遍,男女老少见一面,有事没事问一声”;农忙时,他更是挽起裤腿,扎进田间地头,和村民一起劳作。渐渐地,他了解了秧是怎么插的,渠是怎么砌护的,农闲时青壮年去哪儿打工,老年人饭后聚在一起聊啥,孩子们放学后玩啥……
骑坏了2辆自行车,走访了500多户村民,记满了两本“民情日记”后,他找准了银光村“后进”的症结:一些村干部办事不公平、不作为,村级事务管理混乱,经济发展滞后,造成了班子“软”、经济“穷”、管理“乱”、人心“散”的局面。
“真心实意办好群众的每一件事情,群众的事哪怕再小都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张军明认为,村里的大小事情若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就能赢得群众的认可。他决心对症下药,下大力气解决多年遗留下的顽疾。
在和群众的摸爬滚打中,张军明渐渐懂得了乡亲们的心思,也找到了工作诀窍。在“娃娃村官”的带领下,为尽快转变村干部作风,他提出“组织强起来、党旗飘起来、党员动起来、群众富起来”的发展思路和“多走多看多想多干,不冷不躲不拖不欺”的“四多四不”工作法,村干部始终坚持“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服务理念,银光村先后建立了村干部每日坐班制,实行便民服务全程代理,每月10日定期开展党代表接待日活动,集中解决群众种地难、淌水难、出行难、饮水难等“老大难”问题;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和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整个村子有了人气;关爱帮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难群众,让弱势群体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就在身边;组织党员到先进村观摩学习取经,看别人、照自己、找差距,有效增强了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的集体感和凝聚力。
张军明向村民介绍玉米价格和市场情况。
“群众最需要的是公平,最害怕的是欺骗”。曾几何时,银光村上访的焦点就集中在村干部办事不公平上,尤其是低保等惠农政策落实不公平。为此,张军明决定让群众直接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村里推选了35名有威信、责任心强的村民代表和5名村监会成员,在事关人、钱、物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按照征求群众意见、支部提出方案、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组织实施、村监会全程监督、实施结果公示的“八步议事法”来实施,这样以来,真正的做到了清了集体的家底、亮了干部的箱底、明了群众的心底。大事小情都公开透明办理,群众的心气顺多了,不再跟村干部对着干。
“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公平公正公开的办好群众的每一件事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2年多来,通过建章立制治“乱”、凝心聚力治“软”、办事暖心治“散”、发展经济治“穷”。张军明抓班子带队伍,建立“阳光村务”,着力解决最突出的民生问题,几把“火”烧下去,银光村的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现在的银光村,路相通、渠相连、田成方、旱能灌、涝能排;村里学科技忙致富的人多了,游手好闲打麻将的人少了;团结互助的人多了,邻里纠纷矛盾少了。大伙的气也顺了许多。“2队的闸子3队的桥,6队的农渠上架渡槽,9队的大路修得好。”有了心气儿的村民甚至编起了顺口溜,赞扬张军明给村里带来的变化。
“娃娃村官”来后,“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上访村成为了无访村,成筐成箩的“老大难”问题一件件得到了解决,也结束了10年换13任村支书走马观花、干不长久的“魔咒”。
“小张书记,你啥时候来家里,咱爷俩喝两盅,想和你唠一唠......”老书记张光汉把这个“娃娃书记”当成了自家孩子。
83岁的回族老党员马生福对张军明赞赏有加:“村干部的作风直接影响老百姓的作风,我看好这个后生。”马生福说,这些年村里走马灯似地换村干部,大事小事都处理不好,就在于干部作风不扎实,办事不公道,“这些老百姓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渠畅了、路平了、村子美了、人心也齐了,小张书记该不会被上面调走吧?我们可舍不得这个好当家.....”老大娘曹凤兰显得有些担忧。
“论辈分,他喊我叔,我这当叔的,心甘情愿跟他搭班子,当他的马前卒。”村委会副主任李光伏说。
回想起这几年在村里的工作,张军明感慨地说:“这几年的村官经历,让我经历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感受了别人没有感受过的,这段经历让我终身难忘,让我得到了成长、进步与感动。也让我真正从当初一个徒有抱负的梦想家变成了现在的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同时,我也看到了农村是有价值的、农民是有尊严的、农业是有前途的。”
然而,在张军明心中,“安民”只是第一步,“富民”才是他的最终目标。一个村庄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支柱特色产业来带动群众发家致富。长期以来,银光村主要产业是粮食种植,农民增收缺乏后劲。为了让群众尽快走上致富路实现小康梦,为了实现产业兴村、创业富民,张军明带领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多次到先进村学习取经找项目,组织大家学习研究先进村发展成功的典型案例,并制定了银光村2016至2020年5年发展规划,开始了他的“富民”梦。
张军明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村官十佳“村民贴心人”、全国优秀大学生村官、全国乡村好青年、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最美宁夏人、宁夏好人、宁夏道德好青年、最美吴忠人等荣誉,但他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要做的事还很多,要学的东西还很多,“老百姓才是我的师傅和恩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