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09 22:08 | 来源:腾讯新闻 2015-10-07 第3305期 | 查看:686次
赴日高端体检主打的是查癌,然而却并非吹得那么神,争议很多
人们最看重的是日本高端体检的“高科技查癌”
网络上关于日本体检的介绍非常多,基本上都会提到一个关键——查癌。看看标题便可知赴日查癌的受追捧程度:《去日本体检、癌症筛查走俏之谜》《出国体检 为何更易发现癌》《赴日医疗,阻击癌症,就现在!》《日本防癌体检:富人阶层的健康主张》……
那些不以“癌症”为标题的文章里也基本都在大谈特谈日本查癌的先进之处。日本的华文媒体新华侨报网站的一篇文章被广泛引用,该文写道:“日本的癌症检查体系已经建立起一个以毫米、微米为单位的网,可以发现和排查全部已知300多种早初期癌症,甚至能够发现5毫米至10毫米的早期癌症肿瘤,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5毫米。而且,日本高端医疗器械的数量居世界第一……日本不少高端设备运作率不足,正好用来为中国游客做高端体检。”一些文章里有游客现身说法,故事的套路是:在国内没有查出肿瘤来,在日本却发现了,及早进行了治疗。
还有这样的顺口溜:韩国的整容、瑞士的羊胎素、日本的防癌检查……
日本成为中国游客热门目的地,除了购物,甚至体检也成为一个旅游项目
可是,所谓的“高科技查癌”昂贵也就算了,还有隐患,并不被国际主流学界认可
所谓的“高科技查癌”,主要是用PET-CT技术,它的中文全称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属于核医学成像技术,听起来非常高大上。既然提到核医学,那么大家都会猜到这种技术和辐射有关系,的确如此,做该检查得承受一定剂量的辐射。健康人当然没必要受辐射的风险。
也许有人说,承受一点点风险买个心安也划算。不过,PET-CT查癌更大的问题正是来自它查癌的有效性上。实际上主流学界并不认可用它来做体检。清华大学长庚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肿瘤外科专家蔺宏伟博士认为:“PET-CT多用于晚期肿瘤复发的确诊、定位,或者来源不明的肿瘤的诊断。常规体检根本没必要做PET-CT检查。网上很多介绍利用PET-CT筛查早期癌症的体检不能排除商业炒作。导致不少人跟风体检,盲目攀比,这样做并不理智。”而在争论声中,卫生主管部门也有表态,2012年12月,卫计委下发通知,健康体检不得使用PET-CT等技术。
如这篇台湾医学论文截图里的用法,PET-CT技术主要在癌症治疗中大显身手
再来看看国际学界的说法。国际组织核医学与分子成像协会在2013年曾经发表过核医学五倡议,第一条就是不在健康人中用PET-CT,原因是:1.根据研究,PET-CT筛查在健康成人中发现癌症可能性极低(1%左右);2.没有清晰临床指征的影像学检查可能确定一些无害发现,导致更多的检测、活检和不必要手术。
在日本本国的统计中,普通人用高科技的核医学成像技术查癌也没展现出什么优势
日本是全世界最热衷用PET-CT做体检的国家,财新杂志的文章《PET-CT检测是与非》介绍,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统计分析科主任片野田耕太对该杂志表示,“用PET-CT进行体检的成本收益如何,这方面的证据还不足。目前PET-CT体检主要是由一些医疗机构的利益驱使,我们还在等待更多的证据,不会将它作为指南来推动。”
统计数据更简单直接地反映问题。中国人赴日进行的高端体检,在日本叫作“人间dock”。日本的“人间dock学会”每年会出年报,我们可以来看看,癌症筛查对于普通人而言究竟如何:2014年,接受“人间dock”体检的男性数量为178万,而检查出癌症5034例,对应的女性数字是119万、3050例,且多半的病例年纪都在60岁以上。并且,这些检出癌症的病例并非主靠PET-CT技术,查阅相关网站可知,胃癌等筛查靠的是胃镜等技术。
“日本人间dock学会”年报截图,可以看到真正查出癌症的案例非常少
国人的健康意识提高是好事情,但是没必要谈癌色变,盲目跟风
对于毫无病征的普通人而言,“高科技查癌”没什么必要,需要注意虚假、夸张宣传
其实,癌症虽然都叫癌,可是最恰当的诊断方法各有不同,例如乳腺癌筛查适用X光(年长女性),而胃癌则做胃镜更好,宫颈癌需要的是刮片筛查。哪能用PET-CT来包打一切呢?
更何况,尽管人们谈癌色变,可癌症并非猛于虎。癌症之间的恶性程度差别甚大,例如前列腺癌是发达国家男性常罹患的癌症,有很成熟的筛查制度,但是美国医学界还在争论,反对声音认为前列腺癌根本没查治的必要,因为一些患者的肿瘤生长缓慢,不转移,治疗反而带来不必要的健康风险。癌症也有年龄问题。对于50—60岁以下的人来说,并不需要特别担心,除非自己由于家族病史、生活习惯(如抽烟)、生存环境(如辐射)等等因素成为了某些特定癌症的高危人群。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乳腺癌等常见的癌症,才有定期筛查的必要。
热门影视作品加强了人们的防癌健康意识,这是好事情,但是没必要杯弓蛇影,盲目恐慌
对比起来,国内的一些报道就很讽刺了,文中的主人翁在日本动不动就检出肿瘤。一篇报道里,旅行社经营者拿自己当案例,他表示,同行3人,包括自己在内的2人检出问题。难道中国人的癌症发病率要比日本高太多?显然不是(下文有来自统计机构的对比数据)。而在很多报道里,出现了不少的中介、医院机构名称,甚至有的地方媒体自己也在做代理,实在很是让人质疑动机。
那么,去日本“高科技查癌”到底有什么好处呢?答案也许是两个,都和查癌无关。一是对癌症高恐慌人群花钱买安慰;二是体会日本比国内好得多的体检服务,通过和专业医生的聊天,加强健康意识。不过,安慰也未必买得到,如前文所说,“高科技筛查”可能会呈现出假阳性和无害发现。
赴日体检最大的好处其实与查癌无关,而是就算语言不通也可能买到较好的咨询服务,提高健康知识
日本对付癌症确有一套,不过和高端无关,而是普惠的,值得借鉴
“高端查癌”没什么好学的,日本做得好的是贫富皆覆盖的国民癌症筛查
日本是个胃癌高发国家,这和基因的关系非常大。世界卫生组织的《世界癌症报告(2014)》中提及,约1—3%的胃癌是由于遗传易感性导致的。研究已经确定了两种基因能影响遗传易感性。约95%日本人至少携带其中一种基因型,约56%日本人同时携带两种基因型。看上去很吓人,然而,这些年来日本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是大大下降的。比如日本厚生省上月刚发布的官方数据是,40—49岁人群中,2011年的胃癌发病率是1983年的1/2;2013年的胃癌死亡率比1983年减少了1/5。
有效地降低胃癌发病率、死亡率,日本靠的便是早期筛查。中国业内权威制定的《2014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提及,“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年生存率超过90%,大大节约了医疗资源,但是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10%,远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差距可见一斑。
日本有专门的国民体检,项目很多,涉及一些发病率较高的癌症,医保买单
要有效防治全国的胃癌,日本当然靠的不是一年检出2000多个病例的高端检查,而是国民筛查。从1983年开始,日本逐渐推行胃癌筛查,后来演变为一项国民项目,40岁以上的国民可以享受到这项服务。之所以定40岁这个门槛,是因为癌症在这个年龄以下的人身上实在少见,没必要大费周章,那就是烧钱了。最新的政策检讨报告甚至认为,40—50岁的人群也不是很有必要查胃癌,给50岁以上人群即可。
包括胃癌在内,日本对40岁以上人群提供乳腺癌、宫颈癌等常见癌症的国民早期筛查。
我国和日本的癌症发病类型有相似之处,日本的做法可资参考
上图来自GLOBOCAN数据库(统计全球癌症流行病学的数据库)。数据通过了年龄标化率的处理,简单说,两个不同人群之间内部结构不同,要让其在发病率、死亡率等方面有可比性,科学家们就会进行标化率处理。因此,这个数据是很有比较性的。生活水平很高的日本具备发达国家的特征,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发病率比中国高很多。困扰东亚三国的胃癌在日本发病率也很高。可以看到,对于那些公认的有预防或者早筛办法,并且治疗效果好的癌症,日本很有成就,比如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宫颈癌等。而胃癌等癌症在我国也高发的。因此,不妨学学日本对发病率比较高的癌症,特别是胃癌的做法,在一定年纪以上的人群里推广普惠性早筛。
国内许多体检会检查与胃癌有关系的幽门螺旋杆菌,然而阳性并不代表一定需要治,缺少正确的咨询、指导是盲目有害的
实际上,高端的 “人间dock”诞生于50年代,客户群体是政治家、企业家等社会上层人士。那个时候日本也没什么国民体检,优良的体检服务是上流社会才享受得起的。不过到了今天,国民体检、筛查和高端体检已经并行不悖,前者服务的是全社会,属于公共卫生政策;后者则是商业化的,卖的是精细化、超高品质的服务。对于国人来说,有钱者去买好的服务当然没什么好诟病的,只是应该知道“高科技查癌”并不靠谱,也有风险,不能盲目崇拜相信;对于更广泛的普通人,则期待真正的国民癌症筛查公共卫生政策。当然,公共卫生政策的建立恐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那么,起码如本专题第二大段所言,提高相关健康意识,不盲目恐慌,了解家族病史等因素,从而自我选择经济、实用的检查、预防方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