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移民,“搬运工”身披橄榄绿

发布时间:2009-02-08 13:00 | 来源:新华网 2009-02-08 12:17:03 | 查看:971次

  礼花在夜空绽放,笑声在库区飘荡。2009年春节,三峡腹地的城口县城,到处洋溢着喜迎新春佳节的欢乐气氛。

  武警重庆总队三支队营门两旁,一副由移民康爱华老人亲手写的对联引人注目:“情注百万三峡移民,心系祖国胜似亲人。”

  春节期间,这个支队的数千官兵像往常一样,守望着万家灯火,守护着三峡的平安。

  “多亏了武警官兵帮我搬家,不然我连一样家当也带不走!”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三支队驻地正好在库区的腹心。百万大移民中,三支队驻地的几个区县就占了80多万。从一期移民到四期移民,十几年间,广大官兵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自身困难,广泛宣传政策法规,参与移民大搬迁。

  武警三支队原营房股股长易川建清楚记得,2004年6月至8月是助迁任务最繁重的一段时间。因大批移民外迁,他和100多名官兵先后辗转万州沿江的10个乡镇、100多个村落,挨家挨户帮移民搬迁。

  2002年1月,万州胜利路食品批发城整体搬迁,由于货物零乱、搬迁量大,三支队主动向区政府请战,派出多辆卡车帮助搬迁。最终,1100多吨货物全部安全运抵新市场。面对随处可见的食品,以及商户老板递来的矿泉水,没有一名官兵拿一袋、喝一口。

  移民离别故土举家外迁,动员、消号、护送、交接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且不说,仅货物运送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为移民当“搬运工”!三支队的干部和很多现役老兵已记不清自己,搬过多少东西,流过多少汗、受过几次伤。

  “350多名外迁移民被困在五桥至新乡沿江公路深陷泥潭,请你们火速派兵营救。”2008年3月10日10时许,武警重庆总队三支队作战值班室突然接到万州区政府电话,请求支队派兵抢修道路,营救受困群众。

  这87户355名移民是外迁到永川区安置的。移民们刚把物资装好,天就开始下雨。为了不耽误时间,他们选择了冒雨前行,但泥石流将道路阻断,车队陷进了泥潭,进退两难。

  接到命令后,支队党委果断决策:由参谋长马军率100名官兵前去抢修道路、抢运物资和营救群众。雷电交加、暴雨如注。100名官兵清楚,移民被困泥潭中已5个小时,而暴雨极有可能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此时早到一分钟,移民们就多一分安全。

  官兵们带上铁锹等工具,冒雨向前挺进,一场与时间赛跑、与疲劳搏斗的攻坚战打响了。官兵们兵分几路,一组负责开挖导流渠将路面积水引走;一组负责挖淤泥、搬石头、铺稻草,转运浸泡在水中的物资;另一组则负责将移民汽车转移出来。1小时、2小时、3小时……官兵们伴随着有节奏的号子声,在马参谋长的统一指挥下,将30余辆客货车一一推出泥潭。

  万州五桥太龙镇大同村70岁的魏友秀老人感慨地说:“多亏了武警官兵帮我搬家,不然我连一样家当都带不走。”

  为了让外迁移民能够安心起程,三支队还在所属教导队设立了“移民中转站”,为即将远离故土的乡亲们准备了热腾腾的饭菜和常备药品。2001年以来,“中转站”共接待移民6000余人次。

  “以前没有人愿意嫁到这里,现在不一样了,很多男人也来这里安家落户了。”

  在三峡大坝附近的大巴山南麓有一片美丽的茶园。这是武警城口县中队与古坟坪村共同建成的鸡王茶叶生产基地。

  1992年移民搬迁工作开始后,驻守在这里的武警县中队与古坟坪村结成了对子。时任中队长的张运良去村里办事时带回一斤茶叶,官兵们喝完赞不绝口。

  官兵们对茶叶的称赞,触发了正在为移民脱贫致富而苦思冥想的张运良的灵感。他建设茶叶生产基地的想法,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工程很快上马。

  2000年1月,鸡王茶叶生产基地建成,原先零散的茶园逐渐集中,形成了200多亩的茶叶种植区,50多亩的培育区,随着加工和包装质量的提高,茶叶的价格是原先的30倍,在市场上每斤茶叶的价格最高时能够卖到450元。第一批茶叶投放市场,备受消费者的喜爱,价值20多万的茶叶很快销售一空。

  2008年“八一”建军节,重庆市奉节县荆竹乡刘卫国一行10名村民,自驾“帕萨特”轿车200余公里,将一面“吃水不忘挖井人,武警官兵富移民”的锦旗送到武警三支队,感谢支队多年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地无三平尺,石头像麻林”是昔日荆竹乡的真实写照。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这里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2004年,支队扶贫工作组响应国家“开放性移民”战略,推出了“零费制”培训、智力扶贫、技术扶贫、信息扶贫等订单培训模式,帮助村民提高科技,文化、卫生、教育水平。村民牛宁宁参加一年技能培训后,成了深圳一家电力建筑公司的电工。牛宁宁说:“现每月工资1500多元,顶全家一年种地的收入。”

  村民王小海原先在北京当保安,看到村里的变化,他不再外出,把所有的积蓄都投资搞开发。还有很多和王小海一样的年轻人纷纷回到村里,因为他们知道在家乡也能致富了。

  李娟是结婚不久的新娘,她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没有人愿意嫁到这里,现在不一样了,很多男人也来这里安家落户了。”

  “大巴山,真新鲜,优质茶园连成片,村支书,支队长,带领我们奔小康……”村民们编出顺口溜,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对子弟兵的感谢之情。

  “我们能拥有如此幸福的生活,多亏你们这些‘兵儿子’的关心照顾,你们真是比亲儿子还亲!”

  一封,二封,三封……一起寄到武警三支队的信件,整整56封。这些信都发自重庆市万州区五桥普子乡,写信的全是小学生,寄信的时间是2003年9月12日……

  作为武警三支队定点移民帮扶对象,普子乡是万州区最偏远的乡镇,信息闭塞,交通不便。金家村小学是支队扶贫帮教的重点,当时近400名学生没有像样的课桌、凳子,村里有近三分之一的孩子处于半失学状态。

  2003年5月,在研讨移民帮扶会上,支队党委决定大力支援山区教育事业,改变普子乡贫困落后的面貌。于是,赶制课桌、凳子的决议和一个长期帮扶学校的计划很快形成。支队在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万余元为金家村小学定做课桌、凳子。不久,230余套崭新的桌凳和400余套学习用品,赶在了开学前送到了金家村小学。

  新学期伊始,金家村小学四年级的第一课是学习书信写作。同学们在信中写道:“长大了我也要当兵,为像我们这样有困难的群众服务”;“现在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我要立志好好学习,改变家乡的面貌。”

  同学们在信中都表达了这样心愿:要努力读书,用好的成绩回报武警叔叔们的关心和厚爱。

  “祝愿两位老人健康长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2006年8月1日,伴随着的《好人一生平安》的乐曲,武警三支队四中队战士与两位老人的认亲仪式在移民社区服务中心举行。

  严发富、李宏早夫妇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军人,在三峡百万移民中,他们带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不但自己主动搬迁,而且积极做移民乡亲的思想工作,为当地群众树立了榜样。

  两位老人之前一直住在敬老院,由于膝下无儿无女,逢年过节更显生活寂寞。两位老人落户四中队驻地后,官兵们立即与有关部门联系与他们结成共建对子。

  打那以后,老人家的水缸总是满的,做饭的柴禾从来没断过。官兵们从身体、心理等方面关心照顾老人,使老人在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安度幸福晚年。

  今年春节,官兵们又来到严发富、李宏早身边,和两位老人一起过年。严发富拉着战士们的手激动地说:“我们能拥有如此幸福的生活,多亏你们这些‘兵儿子’的关心照顾,你们真是比亲儿子还亲!”

  在参与百万移民大搬迁的过程中,武警三支队广大官兵还肩负着抢险救援、保护文物、保一方平安的使命。17年来,武警三支队还先后处置各类突发事件150多起,解救人质43名,抓获犯罪嫌疑人80多名。(吴杰 陈万金)

  (责任编辑:吴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