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2-03 08:00 | 来源:搜狐网 2008年11月26日17:10 | 查看:1884次
新华网北京11月26日电题:用青春融化坚冰——记抗震救灾中的大学生志愿者
吴晶 孙宇 赵超
他们曾被视作缺乏责任感的一代,却在突如其来的灾害中,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曾被打上以自我为中心的标签,却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向同胞传递着爱心和力量。
他们,就是在汶川特大地震中,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在国家和民族危急的时刻,用青春的火热融化灾难的坚冰。
没有什么我们扛不起
一顶上百斤重的救灾帐篷或是一袋上百斤的大米、面粉,对于整天埋头读书的大学生来说,几乎想像不了它们的重量,更不要说扛起这些重物。然而,在十万火急的抗震救灾过程中,这些物资正是由许多大学生志愿者肩顶背扛,卸下火车,再装上卡车,再火速送往急需的地方。
没有时间!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概括了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蒙祖海在灾区搬运物资的服务工作。
地震发生后,蒙祖海和27名同学主动来到成都火车东站搬运救灾物资。每天需要搬运的救灾物资至少有上千吨,每天需要在车站的18条车线上往返上百次。就这样,从5月17日到22日,他们一干就是五天五夜,每天休息不到5小时!
脚走破了,来不及清理包扎;饭变冷了,来不及扒拉两口。有的同学几天几夜没有休息,竟然搬着搬着物资,倒在铁轨边上就睡着了……回忆那些日夜,蒙祖海说,一想到每搬一瓶矿泉水就能救出一条生命,大家就都有了无穷的力量。“只要还没有倒下,就把时间都交给那些搬运物资。”
比起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这一点点付出算得了什么……在“励志青春——当代大学生在2008”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蒙祖海道出的,是当代优秀大学生质朴而坚定的心声。
在今年乃至近年来一系列重大和突发事件中,当代大学生的优秀表现,使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感到: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80后大学生是充满理想、大有可为、值得信赖的。
在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安排下,蒙祖海来到绵阳江油灾区的受灾群众安置点进行心理安抚工作。得知那里余震不断,唐家山堰塞湖就在附近,蒙祖海却激动地给同学发短信说:我要去实现一个大学生的价值。
什么是一个大学生的价值?在灾区的大学生志愿者身上,这个抽象的问题一次次找到最具体、最直观的答案。
在蒙祖海和他的同学们建立起的流动学堂,失去亲人的北川县小学生董仁良重新开始愿意和人说话,并画出了龟兔在阳光下赛跑的图画;在临时搭建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在地震中失去所有亲人的残疾老人董大爷的精神一天天好转,还拉着大学生志愿者的手聊起了家常。
青春的激情,在地震灾区得到释放;青春的智慧,在抗震救灾中找到用武之地。无论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创立寻亲网站,还是运用专业技能开展医疗救治,又或是为外国救援队担任翻译,大学生志愿者们都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向灾区伸出援手。
没有人能确切说出:有多少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在地震灾区。因为他们来了,走了,几乎都不留下姓名;再来,看到牵挂的受灾群众安置好了,就又赶去新的岗位。
但所有人都可以肯定:大学生坚定地选择了志愿服务,坚强地完成了志愿服务。就像蒙祖海和他的同学们在5天5夜的不眠不休中坚信:没有什么是我们扛不起的!
在灾难中收获成长
如果没有这场灾难,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国防生郭晨阳不会在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体会到做军人的滋味。
5月12日,地震来袭的那一刻,郭晨阳还在上课。他的家在重灾区都江堰市,因为通信瘫痪,与家人失去联系。当天晚上,包括郭晨阳在内的30名国防生组成的救援队到达了都江堰,郭晨阳看到外公外婆的房子已成为废墟。
但是,他却不能停留,甚至在偶遇父亲、得知爷爷和外婆去世的消息时,也不能迟疑片刻。因为从开拔的时刻起,他就告诉自己: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全力以赴,做一名真正的军人。
没有人可以知晓:在地震灾区,究竟有多少大学生志愿者,背负着家破人亡的悲伤,在暗夜里独自擦干泪水;但正是他们,用自己血肉模糊的双手,帮助部队和百姓挖出一个又一个幸存者,抬起一副又一副担架。“如果能够让一直守候在废墟周围的父老乡亲不再伤心,我的亲人泉下有知,也会为我自豪。” 郭晨阳说。
大学生志愿者的实际行动,不仅值得亲人为他们自豪,更值得全中国人民为他们骄傲。作为当代中国青年的优秀代表,他们在灾难面前的坚韧、奉献和爱心,向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传递着中国战胜灾难的信心。
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80后”大学生心系灾区、情牵祖国、及时行动、奉献爱心,积极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在北京,50余所高校近500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无偿献血,不少学校的献血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上;在山东,数万名大学生志愿者火速报名,在震后最短时间内奔赴灾区一线;在浙江,仅浙江大学一所高校就在2天时间内募集逾百万元捐款……
山东大学的学生志愿者打出“加油中国”的旗帜,他们说,磨难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失去信心和勇气。在一片废墟上我们挺起脊梁,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精神!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注意到并援引了中国媒体对青年一代的评价――他们是参与抗震救灾的士兵和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灾难面前,他们团结一心,组成了“80后”的坚强大军。
灾难面前,当代大学生一边汇聚成强大的爱国力量,一边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强大的凝聚力。北京化工大学学生会在向全体学生发出的倡议中这样写道:越是在危难时刻,我们就要越团结、越坚强,越是在危难时刻,我们就越需要镇定、信心、勇气和爱心。
青年学生在灾难中收获了成长,又在灾难过后播种下希望。
郭晨阳相信,等到他们学成报国之时,美丽的家乡一定会在废墟中重新站立,父老乡亲的生活会更好。
我们愿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灾难,曾经使家在汶川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李菊陷入无尽的绝望。但是,3个月后,这位痛失16位亲人的女孩子却站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舞台上,成为接受国际奥委会委员献花的12名奥运志愿者之一。
很多人不敢去问她:与至亲生死相隔的伤痛如何能化作志愿服务的动力?
李菊却可以勇敢地带着哽咽说:是无名的人们给我的爱让我拥有了感恩的心。
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老师和同学们送来一份又一份爱心捐款;学校为来自灾区的学生专门安排心理辅导。最让李菊难忘的,是一位老师把母亲在弥留时刻留给自己的1118.2元零花钱塞到了她手中。“这是一份多么厚重的爱,这是一份多么无私的爱,正是这些爱和关心,支撑着我走过了那段最痛苦的时间。”
返乡探亲的途中,李菊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他们有的放弃了在北京的优越工作;有的不远万里从国外来到北川;有的身上揣着家里的全部积蓄;还有很多她的同龄人……他们在危楼瓦砾中参与救援,在余震不断时照顾伤员,在受阻道路旁分发食物,在每一个有受灾群众的地方,都会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再小的爱乘以13亿会汇成爱的海洋,再大的苦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可以分担。从灾区返回学校的时候,这句在抗震救灾中流行起来的爱心话语已深深刻进李菊的心里,使她下定决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奥运志愿服务中去。
2008年,国家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地震灾害,又举办了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包括李菊在内的所有80后大学生与国家一起,经历了悲喜交织、刻骨铭心的洗礼。他们在磨难中更加清醒地了解了祖国,也在奉献中更加清醒地读懂了自己。
“志愿服务使我感受到爱、体会到责任,并在这种情感中变得坚强。”李菊说,“我们愿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用我们的心灵温暖受到伤害的人。”
虽然地震已经过去,大学生服务灾区的热情并没有褪去。不久前,1090名大学毕业生刚刚分赴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4省市进行为期一年的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工作。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彦说,在80后大学生的身上,我们发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蓬勃的青春激情、优秀的做人品质。他们正在国家改革开放、民族走向复兴的进程中亮出自己耀眼的底色。
(责任编辑:吴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