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3-24 11:22 | 来源: 澎湃新闻 2016-03-18 10:37 | 查看:1708次
上个月底,当全世界都在为“小贱贱”和“朱迪尼克”鼓掌大笑,韩国却在为一部电影流泪。
这部电影没有大导演、大明星,也没有钱——要靠众筹才能拍完。
却在上映首周末,以近76万的观影人次,打败《死侍》和《动物城》,登上王座。
截至3月12日(上周末),它已经连续18天,稳守单日票房榜冠军。
累计观影人数303万。
韩国媒体甚至放话——估计只有等到3月24日《蝙超》“出手”,才能超越。
这部电影就是——
鬼乡 귀향
不仅票房飘红,《鬼乡》口碑也全线炸裂。
韩国门户网站Naver,网友评分高达9.39(满分10分)。
大部分人给出5星。
片名有“鬼”,海报又干净得像小清新。
《鬼乡》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片?
你抓破头也想不到——这是一部慰安妇题材的电影。
改编自1943年,日军掳掠朝鲜少女到中国充当慰安妇的真实历史。
影片分两条线索展开。
一条是14岁少女正敏。
正敏原本在大山里过着自在的生活。
无忧。
无虑。
当一辆日本军车开过——她被卷进噩梦。
正敏被抓到中国牡丹江的慰安所。
这里,有一大批跟正敏年纪差不多的少女,被关进一节车厢。
日军像上厕所一样,排着队一个接一个。
虐待不止于性。
等被折磨得不成人样,日军就会把她们分批射杀、烧死。
慰安所里,正敏认识了一个朋友,英熙
同样悲惨的身世让两人心心相惜成姐妹。
最后,在日军撤离牡丹江的关头,正敏替英熙挡了一枪,死在异乡。
而影片二条线索,就是从英熙的晚年说起。
幸存下来回到家乡的英熙,已经是一个年迈老人。
她念念不忘当年为自己死去的朋友正敏。
在得知自己妹妹的女弟子能够通灵后。
英熙拜托弟子,将正敏的鬼魂从异乡带回来。
正敏能不能魂归故乡,姐妹“重逢”后又将发生什么?
这就是《鬼乡》的故事。
导演赵廷来解释,取名“鬼乡”,就是希望——招魂归乡,让逝者安息
与坎坷曲折的剧情一致,电影从筹备到上映,也是一段苦难史。
剧本源自一幅画——《浴火的少女们》
画面右上角,少女尸体堆叠,正被焚烧。
而画面正中,一辆卡车也载满了另一批少女——正在等待死亡。
这幅画出自一位韩国老人。
姜日出。
她本人就曾是慰安妇。
画的,这是她当年亲眼见的。
十四年前(2002),导演赵廷来在一次慰问演出中,看到了这幅画。
他得知,当年二战被日军抓去做慰安妇的朝鲜少女,足足有20万。
仅有238名生还。
活到现在的,仅剩46名。
老人们年岁已高,终有一天与世长辞。
于是赵廷来决定,将老人们的亲身经历拍成电影,“让大家记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
导演赵廷来
2008年,赵廷来完成剧本(主角英熙就是以姜日出为原型)。
却没人愿意投资。
因为这样的剧本——不够商业、没有大众性、题材太敏感。
叩不开投资人的门,只能上网发动众筹。
最后75000千多位网民募集了12亿韩元(约700万元人民币),才得以拍完。
为省钱,大多数演员、工作人员都是无偿工作。
好不容易拍完,又找不到发行公司。
制作人林成哲说,他们当时已经想好了下下策:
真找不到发行公司,就将影片在Youtube上公开。
因为比起卖票赚钱,他们更在乎让电影被更多人看见。
上映后,一方面票房口碑爆棚,另一方面,片中对日军施暴镜头赤裸裸的展现,也受到质疑。
尤其是正敏的饰演者姜荷娜只有15岁。
但姜荷娜的母亲说:如果是别的电影,就不会让女儿拍了。但这部电影,能让更多人知道历史的真相,所以一定要拍。
最后,《鬼乡》在韩国上映时,也刚好被定为“15岁以上可观看”——与片中少女同龄。
坦白说,《鬼乡》这张状纸,绝不止递给日本。
海报上的一行文字——是什么将少女们送往地狱?
战争?日军?也许还有——自己人。
导演说,一次对老人慰问时发生的小细节,震撼了他。
有一次去看望老奶奶们,我以安抚的目的把手搭在老奶奶的肩膀上,她立刻反应强烈,避开了我。
几十年过去,她们仍对“男人”强烈抗拒。
导演采访慰安妇老人
为什么?
在男权支配的社会,“慰安妇”受到的羞辱,并没有因为解放而结束。
尤其在男权至上的韩国,慰安妇往往遭受着二重伤害,甚至——第二次更狠。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现代,一个十六岁的少女,被入室抢劫的男人强奸。
女孩得不到安慰,反被母亲暴打。
最后还被送走。
这样的情节,我们并不陌生。
在《澎湃新闻》去年7月对国内“慰安妇”的报道中,有这么一段——
这些妇女身患疾病,劳动能力有限,生存都成问题,有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结婚、离异,其实无非也是要寻求生活的保障,但是这样的经历,更加令人对她们冷眼相待、议论纷纷。
如此,我们发现,在反思过去战争的《鬼乡》背后,还有一根射向现代社会的暗箭。
当然,Sir还没看过《鬼乡》,对电影品质,不敢断言。
但不得不承认,韩国电影总有那么一团“火”。
在票房前十强中,好几部都是以战争为背景,《鸣梁海战》,《国际市场》,《暗杀》。
《鸣梁海战》,《国际市场》是冠亚军。
有人笑话,这些都是披着商业片大衣的主旋律,打的,是民族主义鸡血。
但事实真的如此?
Sir想提《暗杀》那个力道万钧的结尾。
李政宰饰演的内奸,在抗战胜利后被告上法庭。
面对从群众飞来的鞋子和怒骂。
他脱下上衣,露出伤痕累累的上半身,叫——我的身体里,一共有六发子弹是被日本人打进去的。
这里有被日本人打过六颗子弹,老子在抗战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
更戏剧性的是——之后他被诱入陷阱,面对曾经被出卖的人,被质问为何背叛祖国。
他说——我没想到会解放,要知道就不会了(当内奸)。
此时此刻,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人。
哪可能所有人在生死关头,都不犹豫地舍命为国。
恰恰正是这些“贪生怕死”的普通人的映衬,那些为国牺牲的战士,才更可敬。
仅从这个细节,就可看出,韩国主旋律在输出意识形态时,已渐渐有了面对历史的真诚。
这种苏醒,是体制的松绑,更是电影作者试图把曾被政治教育绑架的人性,还给人民。
克制,优雅,得体,也许现阶段绝大多数韩国电影,跟这些词扯不上关系。
但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卖座片,总有一种不吐不快,近乎愤怒的表达欲。
而当他们在商业片追问历史,刺痛当下时——我们或者在用娱乐回避现实。
我们的历史票房前三
或者用《军妓慰安妇》,《黎明之眼》这种消费战争,剥削民族苦难的垃圾去占地圈钱。
灵与肉在血与火的蹂躏中堕落、毁灭……情不敌欲……这种宣传词
我们在嘲笑别人“中二”的时候。
是不是该反省自己“更二”。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