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我不是一个人回归

发布时间:2016-02-11 21:43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2月07日 03 版 | 查看:1552次

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曾经和他一样的青少年

  本报记者 陈凤

  临近年底,张强特别忙,忙着写文案,忙着策划活动,忙着走进社区走进学校,抽空还要忙着给自己充充电。

  忙碌让张强看起来比同龄人老成许多,因为“胡子都没时间刮,没有精力好好捯饬自己”。最忙的时候,他两天只睡了四个小时。不过,张强喜欢这样的状态,因为他做的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张强,这个从监狱里走出来的年轻人,从出狱的那一天开始,确切地说,应该是从还在狱中的时候就想着,出来之后为和他曾有着一样经历的刑释青年以及社会上那些迷茫的年轻人做点什么。

  2015年11月中旬,这样的想法变成现实。张强在北京市大兴区成立了爱众社工事务所,他和另外一名刑释青年一起正式开始涉足预防青少年犯罪以及刑释青少年的帮扶工作。

  他们需要一个“向导”

  “帮助刑释青年顺利融入社会”,这是张强给事务所的定位。

  之所以要做这件事,是因为自己、还有身边一些人,对于“再融入”有着深切的感触。

  “不知道出来之后都要办哪些手续,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办。”张强说,对于刑释人员来说,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指引,或许都会让他们觉得安心。

  事务所的另一名成员沙凯就曾有过融入的困惑。出狱之后,这个社会给他的感觉是陌生的,一切都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手机不怎么会用,找地方找不到,也不知道坐什么车”。

  那些社会接驳手续,原本只需要几天就能办完,但他硬是跑了近两周。

  服刑期间,他的户口档案有变动,出来之后他找不到自己的档案了,他找原来居住的街道,找原来的工作单位,找人才市场,就这么“无助”地来回跑。而且户口档案还只是他要跑的手续的一部分,他还要办理社保,申请保障房,申请低保,开具各种相关证明……

  对于沙凯来说,出狱之后的一两个月相当艰难,“那个时候自己独自去办理各种手续,就想身边哪怕有个人能陪着我也好”。

  这样的经历让他觉得疲惫,他觉得很多刑释人员应该会有跟他相同的感触。他想,用自己的经验去帮帮他们。他的想法跟事务所的定位不谋而合。

  他曾帮助过一个刑释青年。

  “他给我打电话,跟我当初一样,因为要跑的手续太多,他不知道先办哪一个,先找哪个部门。”按照自己曾经走过的程序,沙凯通过微信远程遥控,细心地指导他办理完所有的接驳手续。

  还有一次,一个刑释青年打电话问他办理临时身份证的事情,他也耐心地解答,最后还不忘提醒对方可以申请保障性住房以及如何接续保险。

  在事务所的工作内容里,有一套完整的刑释人员可能需要办理的手续流程:确认身份信息,向社区民警报到,到居委会报到,到司法所报到,查找、续接个人档案、申请低保、申请保障性住房,等等。按照张强的设想,如果要做刑释人员的融入工作,事务所一定会陪着他们走完所有的流程。

  “他们真的是需要这样一个向导。”张强说,刚刚刑释出来的人需要被关爱,假如在他踏出融入社会的第一步时,就有人给他温暖,也许就会改变他们之后对待生活的态度。

  当然,目前张强还只能做相对简单的咨询式的帮扶,对于刑释青年,他希望在将来,他还能做更深入的陪伴,比如教他们使用电子产品,陪他们重游故里,组织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等。这些想法都已经被他写进了事务所的工作目标里。

  让他们拥有融入社会的本领

  对大多数刑释青年来说,就业是出狱之后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也是真正回归社会的必经之路。而拥有一技之长对他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张强看来,对他们最好的服务便是让他们在出狱之前就拥有这样的一技之长。

  他也曾通过大兴区志愿者协会在女子监狱做了一项调查,看到底有没有这样的需求,结果几乎所有的被调查对象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于是,张强启动了对于服刑人员的一项帮扶——就业创业培训。

  他把培训的课程放在了女监。

  刚刚开始这项工作的张强还没有太多资源,起初也只能先从熟人下手,他找到了一个朋友——小蚂蚁皮影艺术剧团的负责人做培训老师,去教监狱里那些女青年制作皮影。

  第一次授课,就特别成功。10个女青年认认真真地学习,兴致很高。有的人为了缝制一个简单的字,会反反复复缝好几遍,老怕弄错了。有的人手被针扎了无数次,却不以为然,依然反复练习。

  “当她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哪怕就是最简单的那种,我们也能看出来她们很开心。当培训结束的时候,她们都追着问,什么时候再来。”张强说。

  他还为她们争取了最好的结果,“等她们学会了做皮影,以后出来了可以去剧团工作,他们如果想创业,那么她们做出来的成品剧团也可以收”。

  如今,培训课程已经开了几期,张强又开始策划起其他的课程,“计划去未管所开展视频制作的课程”。

  在张强看来,如果刑释人员能够在刑释前就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业或者创业时就能很快地适应这个社会,避免因为一无所长而重新走入歧途。

  对此,他深有体会。

  当初,他在释放前便学会了视频制作,所以一出来他便找到了工作,后来走上创业之路,自己的所长也派上了用场。

  他也听过一些身边人的故事,因为没有一技之长而生活艰难,有的又作出了错误的选择。有一个家住密云的刑释青年,因为没有任何技能,甚至连字都不识几个,出来后靠蹬三轮车为生。还有一个曾经的哥们,因为出狱后什么都不会做,做起了传销。

  这样的事情让他扼腕,他常常想,如果他们都能够有一技之长,出来后哪怕给人打个小工或者做个小买卖,都会拥有跟现在不一样的生活。

  用自己的故事警示别人

  除了服务刑释青年,张强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法制宣传。

  事实上,出狱之后,张强就一直在做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

  因为出狱之后的良好表现,他常常被各种组织和政府部门当做一个成功的范例,拉去给在校学生做各种演讲,讲自己的故事,讲身边人的故事,把自己的惨痛教训当做一个标本毫无保留地剖析给那些年轻人看。

    “就是想用这种活生生的例子警示他们,不要犯错。”他说。

  因为宣讲的效果很好,在成立事务所之后,张强把这种形式保留了下来,还成立了宣讲团,他给宣讲团命名为“小强法制宣讲团”。

  “是我的名字,而且‘打不死的小强’又代表着坚持。”他说。

  宣讲团包括张强在内有三名成员。成立还不到俩月,他们已经做了几次宣讲,社区,学校,他们都已经走遍了。

  “我叫张强,我曾经入狱8年多。”每次宣讲,张强都会这样简单地介绍自己,另两位成员也是如此。

  在别人面前,张强并不讳言自己的过往,他说自己讲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甚至当媒体采访他,出于对他的尊重想要匿名时,他都是拒绝的。

  “真名真事,别人才会相信你,宣讲的效果也才会更好。”对张强来说,曾经的那段经历都已经成为历史,他要正视那段历史,而现在的他早已经脱胎换骨。

  每次去学校做宣讲,底下的学生都听的格外认真,“因为讲的就是我自己的例子,还有身边人的例子,不是一些大道理或者生硬的理论,他们会愿意听。”有些学生觉得不过瘾,还会在宣讲会之后,趁着他还在台上,或是在路上偷偷地问他问题。“张老师。”学生们总是这样叫他,虽然一开始他并不习惯这个称呼。

  有一次,在大兴区第二职业学校,宣讲会之后,一个女孩在路上“截”住了他。“她跟我说她的事情,她说放学后会有别的学生管她要钱,她想过要找人揍那个学生”。

  他告诉女孩绝对不能用武力的方式解决,让自己从受害者的身份变成犯错者。“可以找老师。”张强给女孩这样的建议。

  实际上,这样的事情张强在上学的时候也遭遇过,他还因此和别人打过架。而现在再听见这样的案例,他已经会运用法律的思维替别人分析了。

  还有一次进社区宣讲,讲完之后一个阿姨拉住了他,跟他说自己弟弟是如何无意中犯罪的,她说下次一定会让自己的孩子也来听听。

  在张强看来,很多孩子都和他当初一样,并不认为有些行为是犯罪或者能引起犯罪,比如打架,比如在学校勒索。而他就是想通过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告诉他们,有些行为就是犯罪。

  走进社区时,为了达到更好的宣讲效果,“小强宣讲团”有时候也会排练一些情景剧,他们自己写剧本,把一些法律常识融入到剧情里,给居民看。

  “反应还不错,很多居民都愿意看。”张强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