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19 20:48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年02月28日13:45 | 查看:1781次
1984年6月4日,袁崑在大渡口区东风村住处守楼护院
袁崑生于1915年,江西于都人,1930年2月在江西于都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参加5次反“围剿”战役。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开始长征,任红五军团13师37团机枪连排长。1936年任藏民独立师1团2连指导员。1937年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2连指导员,参加平型关战役。1938年3月参加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历任陇东军分区独立五营军需官,军分区副官兼指导员,陕甘宁边区保安大队政委,八路军385旅5团6连指导员,冀东军区十二军分区抚昌支队政委,军分区政治处党总支书记,军分区教导大队政委。1948年任唐山市警备司令部卫生处政委。历经辽沈、平津两大战役。1949年任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教导2师4团政委,后转为第二野战军进军重庆。1979年8月任重庆市大渡口区革委会副主任,1980年12月任大渡口区人大常委会主任。1984年5月离职休养。2000年9月经中组部批准享受副市长级医疗待遇,2009年7月17日在重庆逝世,享年93岁。
立志从军上战场
1915年10月,袁崑出生于江西于都的一个穷苦家庭。少时上过2年私塾,给地主家当过苦工,还学做篾匠,每天走乡串户谋生活。
1929年冬,红军来到江西黄龙地区,这支队伍为老百姓打扫院坝,劈柴担水。他们还打土豪,分田地,让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受到红军队伍的感召,1930年2月,14岁的袁崑来到红军驻地,要求参加红军,一位首长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小时因九月出生叫袁九月,上私塾时先生起名叫袁国漳,当红军了,我得自己取个名字, 我的志向要像波涛一样远大,就叫袁志涛”,又问他为什么参军,他响亮地回答:“为了穷苦人翻身解放,为了不受压迫剥削,有吃有穿有事做!”
这个穷苦孩子的第一个人生宣言,后来也成为了他终生恪守和践行的承诺。
就这样,袁崑成了一名红军战士。不久,部队转移,根据地群众十里相送,热泪纷飞。母亲为袁崑扶正军帽,淌着泪却笑得踏实:“跟红军走,好好干!”
在新兵训练中,袁崑表现很优秀,受到班长的表扬,班长常常对大家说:“你们打背包,背挎包水壶,扎腰带,都要像袁志涛这样。”袁崑从通讯员、通讯班长慢慢成长为排长、连长指导员、团政委,先后参加过5次反“围剿”战役,全程走完长征,历经平型关、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可谓出生入死。
一生功勋一身伤
在第1次反“围剿”中,袁崑只身送信,完成任务返回途中,被炮弹炸伤了腿。第4次反“围剿”,他赤膊上阵,同敌人拼刺刀,左手被刺穿。
在长征途中的一次负伤,带给了袁崑人生中最大的磨砺和考验。当时,部队向西康进发,在攻打天泉县城的战斗中,他左大腿被子弹击穿。由于战事紧急,军委决定立即翻越夹金山。可翻雪山不能带重伤员,组织只好将袁崑安放在夹金山下的陈大爷家里,留给他一瓶碘酒和一卷纱布。那时的袁崑才19岁,突然被撂在一个除了大山里的风声传不进任何消息的地方。大部队走后,袁崑心里十分焦急,他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将伤治好,尽快找到部队!为了给伤口消炎,他用手指堵住伤口洞眼的下方,往里面直灌碘酒,然后,用竹签塞进纱布,穿过伤口,带出里面的脓血。虽然疼得大汗淋漓,浑身颤抖,但他始终牙关紧咬,不让自己哼出一声。陈大爷既震撼又心疼,每天上山采草药为他敷伤口。4个多月后,他站起来了。10月的一天,陈大爷从宝兴城赶场回来,兴奋地说:“红军回来了!”第二天天没亮,袁崑便一瘸一拐地踏上了寻找大部队的路!
找到红军后,他跟随部队一起翻越夹金山。夹金山海拔5000米,终年积雪,就是常人翻越也不容易,袁崑虽然带着腿伤,但他没落下半步。部队首长说:“你的意志坚强,是好样的!”
漫漫征途,袁崑还经历了与亲人的生离死别。红军三十七团渡金沙江前,到达会理城外。这时的会理城已被兄弟部队包围,正在城墙内安置炸药,当晚将进行爆破。这天上午,袁崑同战友去观察攻打会理城的情况,竟在攻城的队伍里看见了自己的同胞弟弟袁国泉,兄弟相遇,双双抱头痛哭,泣不成声。随后,弟弟告诉他:“晚上要执行爆破城墙任务,我们连是突击队!”袁崑万万没想到,这仅仅几分钟的见面竟成永诀!
晚上攻城,突击连部分战士没能从城墙下走出来,袁国泉就是其中一个。袁崑心痛欲绝,对着城墙哭了一夜。但次日晨,部队开拔时,他腰板挺直,脚步坚毅,没人看出他隐藏的悲伤。
1934年2月,袁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党旗下宣誓:“服从纪律,牺牲个人,努力革命,永不叛党”。这成了他始终坚守的信念。1942年,袁崑结束抗日军政学习后,被留在陕甘宁军区政治部工作,但他要求回前线打仗。首长一番耐心说服教育后,他有了一个终生再未改变的深刻认识:共产党员、革命干部要自觉接受组织的挑选,并把组织交给的每件事做好!
此后,袁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认识。那一年,他被编入留守兵团三八五旅警备五团六连,任连队指导员。留守工作异常辛苦,敌军来犯,上阵打仗;敌军不来,开荒种地。几年下来,六连的防守、生产、学习等任务都完成得十分优秀,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犯,救国公粮年年超额上交,被评为“模范连队”。
在不同环境下的磨练更加坚定了袁崑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对党的忠贞和对人民的热爱至始至终贯穿着他的一生。
大渡口区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袁崑传》
长寿为民立功劳
1965年,袁崑在长寿县分管卫生工作,当时全国正在防控麻风病,他亲临第一线,进山入户做宣传,并将自己微薄工资的大部分用于资助麻风病人、慰问前线的医生。后来,他分管知青工作。当党发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后,他率先把自己的孩子送下乡,按政策本可以留一个子女在身边,但他仍然要求最小的儿子也下乡,小儿子说:“政策允许我可以不去。”他说:“但党号召你去!”
5个儿女全部下乡,身边一个不留。长寿的知青多达数千,他早已把所有的知青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每到一处便深入知青中间,和他们一起做农活,给他们讲故事。一些属下怕他太辛苦劝他休息,他说:“这些孩子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候,国家的希望就在他们身上,我们有责任带好他们!”知青也都喜欢他,他的家还成了知青们的“中转站”,来来去去都到他家歇个脚、吃顿饭。他对妻子说:“我们老了,裤腰带勒紧点没关系,娃娃长身体,不能怠慢!”他家的粮票总在月初就用完。
同许多老革命一样,文革时期,袁崑也没逃脱挨批的命运,跪煤渣跪瓦片他都不怕,但他最怕看儿女们失落的眼神。在不被批斗的空隙,他带着孩子们去帮农民种地,乐呵呵地对他们说:“你们相信爸爸,爸爸相信党!党一定会带领人民走出一条光明的路。”
深入基层为群众
事实最终证明了袁崑的坚持。改革开放后,大渡口区成立人大常委会,袁崑就任第一届主任。他的协调能力强,上下班沿途以至休息时他就在街上转,往群众堆里扎,听取基层群众最广泛真实的声音。
那时的大渡口只有一条“钢花路”,被人戏称“七十一条街”(其实一条街)。区里群众、重钢工人,十几万人没有休闲处。听到群众的呼声后,袁崑向区委、区政府反映情况。在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人大通过决议修建一个公园。此后,袁崑与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一起想办法,找资金。在公园的建设期间,袁崑离休不离岗,长期在建设工地视察、协调、督促。1990年,公园最终形成占地150亩的规模,成为今天大渡口人休闲最重要的场所。
近些年,大渡口变化大、发展快,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一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对福利要求也相应多了起来。一次,部分退休老同志为增加待遇,打算联名上书,袁崑却拒绝签字。他说:“该我们的,组织一分不会少!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把子女教育好,让他们一心一意推进改革。”
袁崑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他几个子女的工作,从未找人帮忙招呼,对子女的教育,也从不放松。老三袁建中当兵退伍回来,袁崑竟让儿子去烧锅炉。袁建中无奈,只得自己在百货公司找了个开车的工作。后来袁建中当了计委主任,袁崑每次与儿子见面必问大渡口的发展,而又每每对儿子的回答不满意:“我不听你那些指标,你只说大渡口发展有好多,老百姓受益有好多!”
作为老红军、离休干部,区里准备按政策规定为他修幢住宅。设计图出来后,交他审定,他却把图纸收了起来,再没拿出来,而一直住在一间50余平方米的房子里。2000年9月,经中组部批准,他享受副市长级医疗待遇,而这位耄耋老人,常年只报几十元药费,生病都在社区诊所看病拿药。家人要他去医院,他说:“医院一去就成百上千,用国家的钱那么容易啊?”
国家便宜不能占。为此,他还向组织陈述了一段久远的“历史问题”。大渡口区对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要补助100元钱。2008年,社区按政策和户口登记年龄开始给袁崑的妻子发补助。这天,他拄着拐杖来到社区,说:“我妻子没有80岁,她不是1927年的,而是1930年的。当时,组织介绍我们结婚,我觉得她比我小太多,后来上户口时,我就为她多报了3岁。所以,她没满80,不能拿社区的补助。”社区工作人员无不对这位可爱的老人肃然起敬。
袁崑的一生经历了中华民族黑暗动乱的战争年代,迎来了反抗、奋斗走向辉煌的热血岁月,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2009年7月17日16时46分,袁崑因肺部感染,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永远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大渡口区档案局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