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请不要误读中国(图)

发布时间:2015-11-24 15:14 | 来源:社会科学报 2015-11-21 | 查看:1042次

  在沪举行的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欢迎晚宴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傅莹女士和美国亚洲协会名誉会长卜励德先生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女士曾担任中国驻英国大使、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等职,为著名中国外交家。

  社会科学报首发傅莹女士的演讲实录

  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傅莹女士:

  

  今年是二战结束七十周年,也是一战百年之后的第一年。世界又一次站在了变革的风口。中国作为最重要的变量之一,要理解中国,就必须从现代视角来看。本届中国学年会以“中国改革、世界机遇”为主题,其中包含了一个重要命题,即应该如何认识中国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给世界带来什么,世界又将如何回应。

  1十三五规划:中国与世界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布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稿,第一次将国家的经济规划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联系到了一起。十三五规划的核心词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更加突出中国跟世界的相互依存。这一段时间以来,外界非常重视解读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以此作为判断今后五年中国发展和全球经济走势的重要的依据。

  2误读是最大绊脚石

  美国对于中国的解读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美国人对中国的政治立场和中国人的情感缺乏了解和认识,常常是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也会因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出现分歧而产生情绪,进而影响到美国的对华政策和思维。今天,在西方世界的信息库当中,关于中国的知识是欠缺的和片面的。

  造成这种局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西方世界很多人放不下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还背着沉重的意识形态的包袱,所以很难真正的认识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也确实需要提高自身构建叙事的能力。正如今天上午谭中教授提出的问题一样,美国人研究中国很少看中国人写的书。

  要构建中国叙事绝非易事,语言和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和障碍。我们对外叙事容易进入西方语境的轨道,而西方的语境本身是有它的历史文化包袱的,所以拿它来构建中国叙事往往就会南辕北辙。但是如果完全从中国的传统语言的体系,又很难让人听得懂。所以目前看这两个绝对的方向的选择都难以取得效果。

  3中国人讲中国

  中国的制度和文化与西方是不同的,但不是对立的关系。我们要做的是:

  第一,我们必须坚持立足于中国的根基和中国的特色,立足于中国的政治现实和我们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讲中国,如果拿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去横向的套到任何其他国家的议会制度上去做比较,既不准确,也很难理解。

  第二,中国确实要努力地去在国际体系中赢得更多的机会和话语权,同时我们也要增强发声的能力,我们要研究中国如何为亚洲乃至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三,我们中国人要走出苦难和悲情的心态和表达方式,在中国叙事中不断增添阳光、自信、包容的色彩,更加坦荡地阐述中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意图。

  构建完整的有效的中国叙事是时代的需要。中国叙事正是要解决中外认知的这个巨大误差,用更加系统完备的理论,更加直白和有说服力的话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我们相信我们,这样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构筑更加平和稳定的外部环境。作者:本报编辑部 整理 李书峰 祁蒙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